在乳腺癌治疗以西医治疗为主的当代环境下,中医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发挥其特殊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肿瘤资讯】特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张淑群教授为我们介绍现代中医对乳腺癌以及发病机制的定义,阐述中医药治疗对减少治疗副作用、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的作用,强调中医药治疗的多靶点性,对逆转肿瘤耐药、诱导肿瘤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病院常务
副院长兼肿瘤外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热疗专业委员会主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和肿瘤临床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肿瘤资讯:张淑群教授,今天很荣幸能够邀请到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乳腺癌的治疗西医占据主流位置,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在主流体系中谈及中医治疗?
张淑群教授:首先说明一下,本人是一名西医外科医师,但对中医学有着浓厚兴趣,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中医药的确可以解决许多困扰西医医师的问题,在此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体会。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递增,乳腺癌的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19世纪末,西医自外科手术开始,逐渐规范、系统地治疗乳腺癌,到目前形成以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基因靶向治疗等五大治疗手段组成的西医综合治疗体系。中医药治疗似乎无足轻重,但我个人认为,这是缘于未深入学习中医,对其重视度不足所造成。
其实,中医治疗乳腺癌(乳岩)已有上千年历史,早在秦(距今2200年前)、汉(距今1800年前)时期,文献中便有乳腺癌相关症状的记载。魏晋至隋唐时期,医药典籍中多次出现关于乳腺癌理、法、方、药等记载,并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到宋金元时期,医家对乳腺癌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及预后等形成较全面的认识。至明清时期,医家对乳腺癌的认识更为完善,逐渐重视对乳腺癌分时期、分阶段治疗,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
中医认识和治疗乳腺癌的辩证思想及方法是在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在病因病机认识、辨证施治和病案积累等方面已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至今仍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重点是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且在弥补西医治疗乳腺癌的不足之处有协同作用,在预防乳腺癌、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亦有显著效果。
国家政策层面鼓励重视中医,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肿瘤资讯:乳腺癌在中医学上是如何定义和描述的?中医学上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及分类是怎样的?
张淑群教授:乳腺癌在中医学上的定义最初起源于《黄帝内经·灵枢》所记载的“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牛领之皮”与现代临床乳腺癌患者可出现“橘皮样”皮损改变的描述相一致,是对乳岩相关症状的形象描述,晋唐时期的“石痈”一词主要反映了乳房肿块的性质坚硬如石,对后世影响较大,这一称谓是“乳岩”和“乳癌”命名的起源。金元时期正式提出“乳岩”一词,至明代“乳癌”出现,可见中医对乳腺癌的临床表现早有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已认识到该病的转移性、不良预后和难治性。
中医认为乳腺癌的病因主要为外邪内侵及正气不足所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和阴阳失调,导致乳房生理功能异常。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的认识主要有:
(1) 六淫外侵,邪毒留滞:邪毒侵袭,寒、湿、热等外邪及邪毒侵袭人体,久则煎熬气血津液而致痰瘀凝滞,结聚于乳络而成乳岩;
(2) 正气不足,气血两虚:此为本病发生的内因和根本,气虚引邪客于乳络则患发本病;
(3) 内伤七情:即精神致病因素,此为乳岩发病的主要原因;
(4) 饮食劳倦: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留于中焦,滞于隔间,生湿聚痰,酿痰生热,以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行,气滞、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滞于乳络则可变生乳岩;
(5) 毒热蕴结:由于气郁痰浊结聚或气滞血凝,积久化火成毒则毒邪蕴结,结成坚核;
(6) 先天禀赋:即父母双方所赋予的遗传性,也包括子代在母体内发育过程中的营养状态,以及母体在此期间所给予的种种影响;
总之以上病因导致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月经不正,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而发病。
《实用中医肿瘤学》将术前乳腺癌证型分为“肝郁气滞型、冲任失调型、热毒蕴结型、气血两虚型”四型。肝气郁结型为乳岩早期,以肝郁脾虚、血瘀痰凝为病理特点;冲任失调为肝郁气滞、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乳络不畅;毒热蕴结型为乳岩中晚期,热毒浸淫,局部扩散;气血亏虚型为乳岩晚期,正虚邪实,气阴两亏。
肿瘤资讯:中医古方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及当代中医治疗原则大致是怎样的?
张淑群教授:中医对乳岩的治疗经历了对症治疗(外治)、对症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和对症、辨证与辨病论治(分阶段治疗)相结合的演变过程。乳腺癌的中医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扶正和祛邪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如下:
(1)温肾助阳,调摄冲任;
(2)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3)活血化瘀,疏通乳络;
(4)化痰软坚,消肿散结;
(5)移情易性,调节情绪;
(6)健脾益气,养血生津;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患者精神因素、情绪变化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情绪异常变化,常造成忧思伤脾,惊恐伤肾,脾肾虚弱失调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抵御外邪而常遭侵犯。
总之,乳腺癌的基本防治思路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正以补益气血为要,益气健脾贯穿始终;以多法祛邪,勿过于清热;慎用以毒攻毒药。早期宜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中期宜扶正祛邪兼施;晚期宜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强调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治疗过程中,还应注重标本缓急,辨证与辨病结合,注重精神调养等。
肿瘤资讯:最后请您谈谈中医疗法在现代乳腺癌综合治疗体系的地位和价值。
张淑群教授: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在现代乳腺癌综合治疗体系的地位和价值,体现在它与现代西医相比的一些相对优势。
病因认识
中医多根据乳腺癌的病因,针对不同病因病机予以相应治疗,西医更多的是对乳腺癌发病机率的统计和研究,从而得出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但予以的治疗却又与乳腺癌发病因素不甚相关(西医关于乳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无定论,乳腺癌的发病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机体免疫等多种内源性因素与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外源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医在临床上针对情志不畅所导致的肝郁气滞证予以理气、疏肝解郁等治疗,起到了良好治疗效果,这些理念及相关治疗西医并不具备,疗效也是西医无法替代的。
弥补西医治疗乳腺癌的不足
中医药治疗在乳腺癌围手术期、放化疗期、多药耐药期、降低复发转移率及提高生存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譬如术前中医药治疗扶助正气可提高患者手术耐受性,降低术后并发症;术后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伤口愈合、切口感染、患肢肿胀麻木、皮瓣坏死、情志抑郁等术后并发症;中医治疗能防治乳腺癌放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后遗症,如脱发、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不良症状。有临床试验显示,早发现、早诊断并配合中医药洽疗是提高乳腺患者癌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药机理
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是肿瘤化疗的主要障碍,大大降低抗肿瘤治疗疗效。中药治疗肿瘤不是通过对单个靶点的作用完成,而是通过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对凋亡相关基因调控表达、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或是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来实现。中药对肿瘤细胞的多靶点治疗作用,被越来越多的相关实验证实。
现代西医科学与传统中医理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药讲究的是个体化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核心,其精华是调节人体内环境,通过多靶点、多部位发挥作用。其作用是从整体出发,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辨证施治、随证选方是中医治疗强项,其思想理论、治疗方式及疗效是现代科技所无法替代的。
总之,随着医学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乳腺癌治疗己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中西医互补疗法已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以更接近“自然”的方式追求健康、改善生活质量。中西医并用治疗乳腺癌是临床医学进步和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医预防和治疗乳腺癌的作用及优势,使中医药防治乳腺癌成为现代临床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