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专家访谈】董晓荣教授谈无驱动基因突变型NSCLC脑转移治疗

2017年08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编辑部
来源:肿瘤资讯

2017年8月12日,第二届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癌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广州抗癌协会所主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光川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海虹教授担任本次大会主席。论坛围绕脑转移机制研究、精准检测和治疗新进展三部分全面开展,尤其在血脑屏障的存在与否、脑放疗介入时机和放疗模式选择以及全程治疗策略选择这些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肿瘤资讯】对本次会议进行全程网络直播,并邀请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医院董晓荣教授谈无驱动基因突变NSCLC脑转移治疗。

               
董晓荣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中心胸部肿瘤Ⅲ病区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胸部肿瘤分会委员
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精准医学与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肿瘤资讯:您今天为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演讲“无驱动基因突变NSCLC脑转移治疗”,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目前,对于驱动基因野生型的NSCLC同时合并脑转移的患者,临床上如何治疗?需要综合考量的因素有哪些?

董晓荣教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情况。现在临床上,获益最多的都是有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包括EGFR和 ALK,可以谈的话题非常多,这部分患者也的确从治疗中得到很好的获益,生存时间得到极大的延长。对于没有驱动基因的脑转移患者,可能治疗的手段就没有那么多,但我们也仍在不懈的复杂。脑转移治疗,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转移的部位,数目,是否有症状等。可以考虑的方式包括手术,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手术,对于寡转移的患者,或有症状急需缓解的患者,我们可以做手术。手术以后,可能会还要补充SRS和WBRT的治疗。除了手术以外,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做的,不管患者是否有驱动基因,就是放疗。放疗也要根据转移灶的数目,包括SRS立体定向放疗,这是对寡转移的,现在认为5个以下的转移灶都可以用SRS来做。还包括全脑放疗,就是多发的脑转移,5个以上的数目可以做全脑放疗。第三,如果是没有驱动基因突变,那么全身治疗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全身治疗,全身治疗也包括几个层面,如化疗,包括力比泰、替莫唑胺等药物,其实都有比较好的疗效,尤其像力比泰联合顺铂,对没有症状的脑转移,颅内的缓解率可以达到41%;还有抗血管生成药物avastin的出现,联合了avastin以后,没有症状的脑转移患者颅内控制率可达到60%多,这的确是非常好的一个疗效。除了化疗,另一块就是刚刚谈到的抗血管生成,贝伐珠单抗,它是一个大分子的单抗,主要的作用机制就是改变了肿瘤的微环境,联合化疗一起可以发挥很好的空间优势。另外,贝伐株单抗对放射性的脑坏死和损伤,缓解水肿,缓解坏死也有非常好的疗效。最后对于脑转移,特别是野生型的患者,还有办法是什么?免疫治疗/原来认为脑组织是免疫后面的器官,可能没有什么免疫治疗可用,但是近年来不这样,很多的证据告诉我们,很多免疫细胞参与了脑转移瘤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免疫治疗是可以介入的。还有很多的研究告诉我们,免疫治疗在脑转移中,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免疫治疗也可以用。尤其刚刚在讲课中谈到的免疫治疗,如果联合放疗,放疗以后再加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似乎会有一个更好的应用前景。  

肿瘤资讯:目前,随着液体活检技术的进步,采用脑脊液cfDNA进行驱动基因检测的研究不断增多。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进展。

董晓荣教授:谈到没有驱动基因的脑转移,那么我们怎么样界定没有驱动基因突变的脑转移呢?我们现在能够做到的是,把原发灶取出来,做基因检测,看有无驱动基因突变。实际上,肿瘤是非常的复杂的,肺的原发灶跟脑转移之间有很强的异质性。就是说,脑转移瘤的表型跟肺上的表型,特别是驱动基因的表型,不一定是一致的。所以,脑转移瘤不一定能代表肺的情况。此外,脑转移灶也很难取到标本,除非是外科活检,但不是每个病人都定能够耐受或做到的。所以现在衍生出来了脑脊液。在脑的微环境中有三个屏障:血脑屏障、血脑积液屏障和血肿瘤屏障。脑积液更贴近于脑转移瘤的实质微环境,很多研究也发现,脑转移瘤中,尤其是CSF脑积液的表型,可以反应脑转移瘤的情况。所以我们在临床上,也有采用新的技术,就是使用脑积液来做ctDNA分析,看看这个患者的治疗和转规与疾病是否相关;此外,脑脊液也可以做表型的分型,看看突变的状态,来指导我们的治疗。 

肿瘤资讯:我们关注到您在脑转移方面做了很多基础和转化研究,如脑放疗后的认知功能评估等,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团队近年来在脑转移方面的研究成果?

董晓荣教授:我从2007年从得到回来以后,就一直致力于放射性脑损伤和脑转移瘤的研究。目前,我手上有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部是研究放射性脑损伤的机制和脑转移的机制,在这方面,我们的确做了一些工作。第一,就是放射性脑损伤的机制,我们发现放射性脑损伤的确存在,不论在动物模型上,还是在临床上,我们把病人进行了标本的收集,然后进行随访,的确发现有放射性损伤,尤其是认知功能和记忆力的减退。在临床上,我们这个团队,尤其是我们病区,这一块是比较重要的。我们对患者的治疗理念,不光是活的更长,也要活的更好,所以我们每一个做放疗的病人,尤其是头部放疗,无论是全脑还是SRS的病人,在治疗前,我们都会做认知功能的评判,,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一直随访,看看认知功能是否有下降。这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如果真的有下降,我们可能会进行一定的干预,现在也有很多药物可以治疗放射性的脑损伤。现在也有很多文献,包括去年JCO发表的一篇文献,在乳腺癌的患者使用化疗药物后,认知功能会有下降。所以,在临床上,我们所有的病人,无论是靶向的,无论做化疗的,我们都会长期随访,看看认知功能到底有没有改变,这是首先我们要知道的问题。第二,我们发现脑损伤后,会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及时的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个我们在做的领域就是,脑转移机制的研究,现在对于肺癌脑转移的机制,一直说不清道不明,有很多假说,认为跟micro相关,跟驱动基因相关,跟分期、淋巴结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但真正的是哪一个相关,没有一个很全面的观点。大家都有很多的观点,但不能集中在最重要的面上。所以,这一块我们也一直在做,做了很多脑转移的前期研究,包括临床前的研究,还包括病人的RNA测序分析,目前我们团队也发现,在病人样本的分析之中,有比较重要的几个信号通路,参加了脑转移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正在做转化性的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好的结果出来,真正的来攻克肺癌脑转移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Ruby

领新版指南,先人一步>>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