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精准医疗时代,中美肿瘤病理诊断高峰对话

2015年10月23日

由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北京市病理学会和全美华人病理医师协会(Chinese American Pathologists Association,CAPA)联合策划举办的第一届中美肿瘤诊断病理高峰论坛在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隆重举行。【肿瘤资讯】有幸邀请到中美资深病理专家与我们分享中美肿瘤病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主持:医科院肿瘤医院吕宁教授

中方:陈杰  吕宁  梁智勇  石怀银  笪冀平  应建明

美方:Ximing Yang,Ping Tang,ZongmingEric Chen,Hui Chen,Hong Wu,Haiyan Liu,Charles Guo

医科院肿瘤医院 吕宁教授:中国的临床大夫了解了美国的病理状况,可能我们的困境就会被人重视。

University of Rochester,Ping Tang教授:中国的病理协会也是一个平台,把自己作为一个平台让大家交流。我们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大家有一个交流,大家能够互利,都有所得,都能够benefit。那么这个collaboration(合作)就是很好的。

医科院肿瘤医院 应建明教授:肿瘤的病理是为了对临床进行服务,临床现在发展很快,从原来的化疗、放疗到现在的靶向治疗,同吕主任以前说的一样,病理的纵向任务,从原来的形态,免疫组化、分子以至于以后的大数据。这个工作量是越来越大,但是中国的困境在于,病理的人是越来越少,任务越来越多。所以,这些都是一个矛盾。国内可能各大主任都有自己的困难和对科室发展自己的想法。另外,我知道包括CAPA的专家都对国内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我不知道,从你们的经验上有没有什么对中国的病理,乃至中国临床届有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Northwestern University,Ximing Yang教授:现在可以说针对肿瘤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精确的诊断,第二部靶向治疗就需要肿瘤组织,组织就属于我们在管,也可能国内有一部分是属于医院中心的,但是在美国都属于病理科管,病理科协助肿瘤中心的。这里我们也有委员会专门管这些组织,比如病理要蜡块,就需要经过委员会签字,大家讨论是否允许将组织给他们使用。第三部分,是本身我们自己也需要做很多研究,我们不单是做一些免疫组化,也需要做一些分子生物学,做一些Translation(转化)研究。所以说这三个不同的病理科的功能都与精准医疗有关系。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Hui Chen教授:对我来说,中美双方的差异是越来越小的。但是我还是观察到了一些差异。一个是比如在我的医院MD Anderson,临床的大夫和病理科大夫的合作是非常密切的,而且是多方科室的合作。在很多时候, 比如我是做乳腺癌病理,我的病理报告出去前,如果我有任何的疑问,我立刻会跟Surgicaloncologist (肿瘤外科医生)进行沟通,来确定是不是切缘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同时病理医生,MedicalOncologist (内科肿瘤医生),Radiologist(放射医生),和外科医生四方都在密切合作。而且从病人标本的取材,到抵达病理科之前,还要经过Radiologist来帮助我们协助诊断,然后这方面呢,我发现中国的情况,就像你说的,人力还是较为缺失的。另一方面呢,我发现,目前中美的大体流程非常相近,但是中国的人员配置的结构还是和美国有些区别,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美国的大医院为了使流程比较快速的完成,有一个pathologist assistant(PA病理医师助理),帮助来取材,这样就可以使病理大夫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看病理,在这点上,国内大医院目前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体系。

北京协和医院 陈杰教授:我想现在中美两边都进展蛮快的,尤其中国近几年,我不敢说再长久,近几年我们各个医院的病理科进步都是蛮快的。现在新建的病理科都比较有规模,看起来都还不错。但是中国呢,就像我在发言里说的,中国的地方太大了,中国的不均一性是比较明显的,

医科院肿瘤医院 吕宁教授:我觉得常态是一样的,但是在常态之下的一些细腻的差别还是有的。当然站在我的角度,我是在找差距。不管在思维上还是什么上,我们碰到的难点是一样的,困惑、疑难是一样的,挑战也是一样的,但是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怎么去做,我是感觉这次会谈很有收获。

来自中美的病理专家分别对之后的学习交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梁智勇 、石怀银、 笪冀平教授希望CAPA能定期的将一些最新的资讯分享给中国的病理医生。ZongmingEric Chen,Hong Wu,Haiyan Liu,Charles Guo建议把中美的交流合作落到实处,从对论文发表、研究的互助,远程会诊及医院与医院间的规范化学术交流开展一些活动和项目,CAPA候任主席Ping Tang 教授也欢迎更多的中国医生关注CAPA,希望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学习。本次专题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期盼,希望通过这样的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共同克服和面对目前病理届遇到的困境和挑战,共同推动病理学术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