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CHIO | 刘强教授: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新思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11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滇池之畔,群贤毕至。2025 年 11 月 6 日至 9 日,2025 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昆明盛大召开。在乳腺癌专委会分会场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刘强教授以“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新思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题,发表了学术演讲。刘强教授跳出传统的“降期保乳”思维定式,从新辅助治疗的底层逻辑出发,通过剖析 pCR(病理完全缓解)与长期生存的“非线性关系”,引出了液体活检(ctDNA)在精准治疗中的关键价值,并提出了基于“系统肿瘤负荷”的全新分型理念。【肿瘤资讯】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1.png

从“手术帮手”到“体内试药”:新辅助治疗的逻辑重构

“新辅助治疗,新在何处?”演讲伊始,刘强教授便对这一临床常规手段进行了正本清源。他指出,相对于传统的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并非简单的“次序颠倒”,而是反映了对乳腺癌从“局部疾病”到“全身性疾病”认知维度的跃迁。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NSABP B-18 等研究就已证实,新辅助治疗与辅助治疗在长期生存上并无显著差异。那么,为何我们今天要极力推崇新辅助?刘强教授强调,除了传统的“缩瘤降期、提高保乳率”外,新辅助治疗更核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体内药物敏感性测试”(In vivo drug sensitivity test)的窗口。

“辅助治疗就像开盲盒,手术切掉了病灶,后续打化疗有没有效,只有等复发了才知道。而新辅助治疗是唯一能直观看到药物反应的机会。”刘强教授比喻道。这种可视化的治疗反应,让临床医生得以依据 pCR 的达成与否,进行后续的强化(Escalation)或降阶(De-escalation)治疗(如 KATHERINE、CREATE-X 研究),从而实现真正的个体化精准医疗。

2.png

pCR 的冷思考:模拟考满分≠高考必胜

pCR 无疑是当下新辅助治疗最受关注的替代终点。然而,刘强教授通过翔实的数据给这一“金标准”泼了一盆冷水:pCR 的提高并不等同于生存率的必然获益。

他援引 CTNeoBC 荟萃分析及德国 GBG 组的数据指出,虽然 pCR 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非 pCR 患者,但不同亚型间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在 Luminal A 型乳腺癌中,无论是否达到 pCR,预后差异并不显著。更值得警惕的是,在 GeparSixto、CALGB 40603 等研究中,虽然添加铂类或卡培他滨提高了 pCR 率,但并未转化为 OS(总生存)的显著延长。

3.png

“pCR 就像是高考前的模拟考试,考了 100 分(pCR)固然可喜,但这只是模拟考,并不代表你在高考(长期生存)中一定能金榜题名。” 刘强教授用这一形象的比喻指出,临床上存在“pCR 但复发”和“非 pCR 却长期生存”的悖论。这揭示了当前解剖学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看不见的微转移灶(Micrometastases)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而 pCR 只能反映局部病灶的消失。

4.png

液体活检:捕捉“看不见的敌人”

既然解剖学的 pCR 存在局限,如何寻找更精准的预后风向标?刘强教授将目光投向了液体活检(ctDNA)。

刘强教授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JCO 等顶刊发表的多项研究证实,ctDNA 能够比传统影像学和病理学更早、更精准地预测复发风险。

pCR 的“补丁”: 研究发现,即便达到 pCR,若 ctDNA 仍为阳性,患者复发风险依然极高;反之,即便未达到 pCR(RCB 指数较高),若 ctDNA 清零,患者往往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动态监测的价值: 相比于静态的 pCR,ctDNA 的动态清零(Dynamic clearance)是更强的生存预测因子。

6.png

5.png刘强教授提出,我们不应盲目追求 pCR 这一解剖学终点,而应追求“分子层面的清除”。新辅助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切除看得见的肿瘤,更是要清除血液中看不见的微转移风险。

“社恐”与“社牛”:基于生物学行为的 STB 新分型

在演讲的最后,刘强教授提出了一个具创新性的“系统肿瘤负荷”(Systemic Tumor Burden, STB)分型模型,将解剖学分期与分子生物学特征相结合。

他生动地将肿瘤分为两类:

“社交恐惧症”型肿瘤(社恐): 这种肿瘤虽然在局部长得很大(T分期高),但不喜欢“出远门”(无远处转移,ctDNA 阴性)。这类患者即便没有达到 pCR,通过局部手术切除也能获得很好的预后。

“社交牛逼症”型肿瘤(社牛): 这种肿瘤虽然原发灶很小(T分期低),但极具侵袭性,早期就开始向全身播散(ctDNA 阳性)。这类患者是治疗的难点,必须强化全身系统治疗,单纯追求局部手术的成功并不能改变其命运。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刘强教授总结道,乳腺癌的治疗必须具备全局观。对于“社牛”型的高危患者,新辅助治疗不应轻易降阶,也不应因局部病灶缩小而沾沾自喜,必须借助 ctDNA 等先进手段追踪到底;而对于“社恐”型的患者,则可避免过度的全身治疗。

7.png

结语

从 pCR 的局限到 ctDNA 的崛起,从解剖学分期到 STB 系统分型,刘强教授的分享不仅是对新辅助治疗策略的复盘,更是对乳腺癌“全身性疾病”本质的深刻哲学思考。

未来,随着分子残留病灶(MRD)检测技术的成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将不再是简单的“术前化疗”,而是一个集“药敏测试、微转移清除、预后分层”于一体的综合治疗决策平台。正如刘强教授所言,只有透过局部的迷雾,看清全身的格局,我们才能在与乳腺癌的博弈中,为患者争取到真正的“高考胜利”。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Kell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