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陈兴贵教授:疗效安全“两手抓”!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为无法进行HDT/SCT的R/R DLBCL患者点亮新希望

11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常见的亚型。虽然近年来DLBCL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临床上仍有约50%的患者最终会发展为复发/难治性(R/R)DLBCL[1]。而R/R DLBCL患者的预后普遍较差,亟需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泽布替尼作为新一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具有强效抑制、高靶向选择性的显著优势。在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中,泽布替尼可实现对BTK靶点的持久抑制,同时能有效减少因脱靶效应引发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选择。


BGB-3111-110研究评估了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在中国R/R DLB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2]。【肿瘤资讯】特邀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陈兴贵教授,对该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解析与点评,详情如下。

2.png

从剂量探索到疗效验证:泽布替尼联合方案为何是R/R DLBCL移植禁忌者的治疗新选择?

BGB-3111-110研究(NCT04436107)是一项开放标签、剂量递增/扩展I期临床试验,纳入既往接受过≥1线全身性治疗、且不适合接受大剂量化疗/干细胞移植(HDT/SCT)的成人R/R DLBCL患者。

该研究分为两个试验阶段,分别为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阶段。第一阶段,入组患者接受泽布替尼(口服160mg,每日两次)联合来那度胺(口服给药,递增剂量包括15mg、20mg或25mg,每日一次;给药周期为28天,第1~21天用药)治疗,直至其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该阶段主要终点为根据CTCAE v5.0评估的安全性及II期推荐剂量(RP2D)。

第二阶段,入组患者接受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给药剂量采用RP2D)治疗。除来那度胺给药剂量外,其余给药方式及停药标准与第一阶段一致。该阶段的主要终点是根据Lugano 2014标准评估的总客观缓解率(ORR)。

R/R DLBCL治疗新进展!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方案的ORR 近60%

截至2024年3月28日,该研究共纳入66例R/R DLBCL患者并接受了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方案治疗。入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范围23~85岁);83%的患者为III/IV期疾病;42%的患者为难治性疾病;65%的患者经免疫组化(IHC)检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67%的患者经基因表达谱(GEP)分析为ABC亚型(图1)。

23.png

图1.入组患者基线特征

该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5个月,ORR和完全缓解(CR)率随着来那度胺剂量水平的上升而增加。所有剂量组的ORR为50%,其中35%的患者达到CR。在接受来那度胺RP2D(25mg)治疗的50例患者中,ORR为58%,CR率为42%(图1)。

24.png

图2.RP2D组及所有剂量组的缓解情况

在RP2D剂量下,经IHC检测为non-GCB亚型和经GEP分析为ABC亚型患者的ORR在数值上较高,但亚型之间的CR率相似(图3)。

25.png

图3.RP2D剂量下不同基因亚型患者的缓解情况

RP2D组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4.9个月(95%置信区间[CI] 5.5个月~未达到[NE])(图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95%CI 2.9~11.1个月);12个月PFS率为34%(95%CI 21~48%)(图5)。

26.png

图4.RP2D组及所有剂量组的DOR情况

27.png

图5.RP2D组及所有剂量组的PFS情况

该研究中泽布替尼与来那度胺的中位暴露时间均为4.9个月。第一阶段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并确定来那度胺RP2D为25mg。

研究中74%的患者发生≥3级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最常见的TEAE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58%)、白细胞减少(29%)及淋巴细胞减少(20%)。此外,7例(11%)患者因TEAE停药,2例(3%)患者因AE死亡(1例为心肺功能衰竭,1例为肺炎,均由研究者判定为与研究治疗无关)。

BGB-3111-110研究结果表明,泽布替尼(160mg,每日2次)联合来那度胺(RP2D剂量25mg,每日1次)方案在R/R DLBCL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专家点评

陈兴贵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淋巴瘤专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及淋巴瘤MDT负责人
CSCO罕见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湛江市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湛江市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学会理事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兴贵教授:DLB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常见的亚型之一,虽经初始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达到缓解,但其临床上仍面临着易复发、难治愈的严峻挑战。在R/R DLBCL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年龄较大、体能状态不佳或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无法耐受HDT/SCT这一传统治疗手段。因此,为这部分R/R DLBCL患者寻找兼具疗效与安全性的治疗方案,是临床实践中的核心挑战。


泽布替尼作为新一代BTK抑制剂,凭借强效抑制肿瘤细胞活性、高靶向选择性及口服便捷给药的优势,为其联合其他药物治疗R/R DLBCL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此,BGB-3111-110研究评估了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方案在不适合接受HDT/SCT治疗R/R DLB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疗效方面,该研究所有剂量组的ORR为50%,CR率达35%;RP2D组的ORR进一步提升至58%,CR率达42%,这一缓解深度与广度,对预后较差的R/R DLBCL患者而言意义重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物标志物分层分析中,non-GCB亚型与ABC亚型患者的ORR在数值上展现出更优趋势,这一结果提示该联合方案可能对这类传统治疗相对棘手的DLBCL亚型人群具有潜在优势。


安全性方面,该联合方案同样表现出色。该研究的剂量递增阶段未观察到DLT,最终确定来那度胺RP2D为25mg,说明RP2D剂量下药物安全性可控。尽管74%的患者发生≥3级TEAE,但主要以血液学毒性为主,临床中可通过对症处理有效管理。仅11%的患者因TEAE停药,2起死亡事件均与研究治疗无关,整体安全性谱符合两种药物的已知特性,未出现新的毒性反应。


综合来看,BGB-3111-110研究的结果充分证实,泽布替尼(160mg,每日两次)联合来那度胺(25mg,每日一次)无化疗方案,为无法接受HDT/SCT的中国R/R DLBCL患者提供了一种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新选择。另外,此联合方案不仅疗效可观,毒性反应可控,更重要的是其口服用药方式便捷,能显著提升R/R DLBCL患者治疗依从性与生活质量,有效弥补了现有治疗方案中的部分短板。

参考文献

[1] Sineshaw HM, Zettler CM, Prescott J, et al. Real-world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treatment pattern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y line of therapy. Cancer Med. 2024 Apr;13(7):e7173.
[2] Zheng Song, Ying Cheng, Haiyan Yang, et al. Final Analysis of a Phase 1 Study of Zanubrutinib Plus Lenalidomide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lood. 2024, Page 986, ISSN 0006-4971.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Grad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Sall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1月20日
刘永亮
平遥中都乡卫生院 | 肿瘤内科
泽布替尼作为新一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
11月20日
李晓红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内科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常见的亚型。
11月20日
韩宪春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肿瘤内科
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为无法进行HDT/SCT的R/R DLBCL患者点亮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