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CHIO|张清媛教授:DLBCL异质性下的策略升级——精准分子驱动、MDT协同及全流程整合

11月20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11月6-9日,备受关注的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在昆明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谱肿瘤治疗新篇章。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接受专访,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疗和发展分享专业见解。

Q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作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其诊疗长期面临分型复杂、不同患者预后差异大的挑战。结合您本次分享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能否谈谈近年来该疾病在精准治疗层面有哪些关键突破?这些突破对解决不同亚型(如双表达、双打击)患者的诊疗痛点有何具体作用?

张清媛教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在中国约占B细胞淋巴瘤的50%以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不同原发部位的患者治疗反应、复发时间和预后具有较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我们对DLBCL基因分型的认识不断加深,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疾病本质,更能够指导临床制定更优、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进展方面,一线治疗方案不断优化。Pola-R-CHP方案展现出相比传统R-CHOP标准治疗方案更优的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而且总生存期也呈现出获益趋势。对于预后较差的BCL2和MYC双表达淋巴瘤患者,国内的DEB研究显示,在标准方案中加入西达本胺能够显著提升疗效,目前该方案已纳入我国指南和国家医保目录,显著改善了这部分预后不良患者的情况。对于双打击淋巴瘤,小分子靶向药(如BCL2抑制剂)和多靶点抑制剂研究正在探索中。此外,以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有望对这类患者的疗效带来提升。
 
目前临床也在积极开展“R-CHOP+X”或“Pola-R-CHP+X”的探索,即在标准方案基础上加入新的药物。例如,针对MCD亚型加用BTK抑制剂,针对表观遗传学异常加用西达本胺等,我们期待这些研究结果能进一步提升DLBCL的疗效。

Q2.CCHIO大会强调“肿瘤防治,赢在整合”,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疗需覆盖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且涉及多学科协作。您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将“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的多手段整合”与“病理、影像、康复科的多学科协同”有效结合?当前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进这种整合模式时,最需突破哪些障碍?

张清媛教授:DLBCL,乃至整个淋巴瘤的诊断治疗都需要多学科团队(MDT)的深度参与。在实践中,MDT协同从疾病的诊断分期阶段就开始介入,涵盖病理科、影像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明确诊断和临床分期后,治疗方案的制定不仅要考虑疾病本身,还要兼顾患者的自身并发症和治疗意愿,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进行老年学评估,以提供最科学的治疗推荐。总的来说,整个诊疗过程都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在康复随访阶段可能还需要心理治疗师处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营养师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和营养支持指导,共同保障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这种整合管理模式对于三甲医院而言相对容易实现,但很多病人初诊是在基层医院,而基层医疗机构推进整合模式时,主要的障碍在于缺乏淋巴瘤专业的病理和分子诊断能力,以及规范化治疗的知识覆盖和同质化水平不足。为解决这些障碍,我们通过“下基层”活动和指南巡讲等方式,将淋巴瘤规范化诊疗知识覆盖到基层医生。同时,利用线上平台或三方平台,帮助基层进行病理会诊和基因检测,以实现精准诊断。临床上,我们推行分级诊疗:对于简单疾病,可在基层规范治疗;对于复杂难治的病例,则转诊到三甲专科中心,待病情平稳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后,再转回基层进行随访管理。此外,还可以通过邀请基层医生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上级医生查房坐诊等方式,持续提升基层团队的诊疗水平,最终目标是实现淋巴瘤诊疗的同质化水平。

Q3.当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疗中,老年患者耐受性差异大、复发难治患者耐药等问题仍未得到充分解决。结合您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未来该疾病的治疗研究方向或临床实践策略,应如何聚焦这些未满足需求实现突破?

张清媛教授:老年DLBCL患者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个难点,他们往往预后更差,且因合并基础疾病,对化疗的耐受性更差。因此,老年患者的治疗必须坚持个体化定制方案。

针对身体状况好的老年患者,应尽可能应用标准治疗以期获得更优疗效;而对于功能状态较差的患者,则应采取更“柔和”的治疗方案。目前,ADC、双特异性抗体、BTK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新型药物的出现,使得无化疗(Chemo-Free)方案成为可能,显著提升了老年患者的耐受性。例如,我们中心正在牵头探索CD20/CD3双抗联合奥妥珠单抗治疗不耐受老年患者的研究,目前已观察到不错的疗效,在提高患者耐受性的同时,也确保了治疗的有效性。总体而言,老年患者的治疗策略应始终根据其身体状况、功能状态和治疗目标,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临床目的。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v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huqi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