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曾韫璟教授:探索塞利尼索联合方案在多发性骨髓瘤伴髓外病变治疗中的新突破

10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血液疾病,其伴发的髓外病变(EMD)往往预后极差,传统治疗手段疗效欠佳。近日,塞利尼索联合苯达莫司汀、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X-BENBD)方案在治疗伴有髓外疾病的多发性骨髓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入选了本届 EHA 大会壁报展示。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曾韫璟教授,深入探讨这一创新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曾韫璟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
全军血液病中心
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成员
重庆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多发性骨髓瘤学组副组长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创新组合,攻克髓外病变难关

曾教授介绍,多发性骨髓瘤常累及骨髓,引发全身症状,而髓外病变则是由克隆性浆细胞骨髓外浸润所致,这类患者预后不良,亟需新疗法。塞利尼索作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口服选择性核输出蛋白抑制剂(SINE),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它通过抑制 XPO1,促使抑癌蛋白留存核内再激活,降低胞浆致癌蛋白翻译水平,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通路,恢复激素敏感性,展现出强大的抗肿瘤潜力。

在 STORM 研究及我国单中心研究中,塞利尼索均对髓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显示出良好临床活性。X-BENBD 方案巧妙融合塞利尼索与其他药物,塞利尼索协同苯达莫司汀、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髓外病变这一治疗难点。

疗效显著,安全性可控

2021 年 12 月至 2024 年 12 月,曾教授团队所在中心开展 X-BenBD 方案治疗 MM 伴 EMD 的研究,共纳入 12 例患者。该方案具体为:塞利尼索(60-80 mg,口服,每周期第 1、8、15、22 天)、苯达莫司汀(70-90 mg/m²,静脉注射,第 1、2 天)、硼替佐米(1.3 mg/m²,皮下注射,第 1、8、15、22 天)、地塞米松(20 mg,静脉注射或口服,第 1、2、8、9、15、16、22、23 天)。疗效评估依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标准,不良事件(AEs)分级参照 CTCAE v5.0。

研究结果显示,在 9 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1 例达到完全缓解(CR),1 例达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5 例达部分缓解(PR),2 例达病情稳定(SD),2 例达微小残留病(MRD)阴性,6 例患者在 1 个周期后就实现 PR,疗效显著且起效迅速。不过,该方案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血细胞减少等较为常见,4 例患者因无法耐受不良事件停药,提示需进一步优化剂量与支持性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耐受性。推动治疗变革,展望广阔前景

曾教授认为,含塞利尼索的联合方案有望重塑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格局。目前,塞利尼索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已被多部国内外指南纳入 RRMM 治疗推荐,对多种骨髓瘤患者群体均有显著益处。

对于伴有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传统治疗方案力不从心,而 X-BENBD 方案凭借快速起效与高缓解率(ORR 66.7%),为这类难治患者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含塞利尼索的联合方案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领域大有可为。一方面,对于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EMD 患者,该方案可作为桥接治疗,快速缩小髓外病灶,为移植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有望借助 MRD 引导的治疗策略,将该方案前移至一线治疗,尤其针对伴有高危细胞遗传学或髓外初筛阳性的患者;此外,还可探索塞利尼索与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BCL-2 抑制剂等新型药物联合应用,持续优化药物组合,提升治疗效果。

塞利尼索以其独特作用机制,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释放出巨大潜力。我们期待未来通过不断优化联合治疗策略、深入探究作用机制、提升患者可及性与依从性,以及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塞利尼索能为更多 MM 患者带来长期生存希望,助力推动 MM 治疗领域迈向新高度。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TanRongbi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