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拜耳:以开放式创新为引擎,加速全球肿瘤药物研发

11月1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的角色日益凸显,从追随者向策源地的转变趋势愈发清晰。跨国药企如何融入并助推这一浪潮,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战略必答题,也深刻影响着全球患者触及前沿疗法的速度。10月28日,2025年拜耳处方药中国开放创新日在拜耳Co.Lab共创平台成功举办。拜耳将中国视为全球医药创新的核心战略市场与重要伙伴,致力于探索多元外部合作、汇聚众多创新动力,持续构建“产、学、研、创、投”协同共进的医药创新生态,推动中国本土创新成果加速向全球临床开发转化。

差异化创新:从临床需求出发,优化产品核心价值

在肿瘤、心血管与肾脏疾病领域,拜耳不断整合自身研发实力与对外合作机遇,聚焦精准治疗,致力于为患者带来突破性疗法。而在竞争激烈的肿瘤药物市场,如何实现“后发优势”并为患者带来突破性的改变,是衡量一款新药价值的关键。拜耳处方药事业部高级副总裁,肿瘤研究及早期开发全球负责人Dominik Ruettinger博士介绍:“拜耳的策略并非执着于开发First-in-class药物,而是更侧重于深度学习和优化,从现有疗法的临床表现中洞察未被满足的需求,从而实现差异化优势。”
 
“达罗他胺的研发历程正是这一理念的典范。” Dominik Ruettinger说道:“前列腺癌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因此药物的耐受性至关重要。现有同类药物普遍存在神经毒性的痛点,如引发抽搐、痉挛等。基于此,达罗他胺在分子结构设计上实现了关键优化,其穿透血脑屏障的风险极低。这一特性使其在耐受性上表现出远超同类产品的优越性,尤其是在神经毒性控制方面。临床试验与真实世界数据均证实,使用达罗他胺的患者不良反应更少,治疗依从性更高,这为需要长期管理的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同样,作为一款针对HER2外显子20插入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创新疗法,塞伐艾替尼的研发本身便建立在对精准治疗的深刻理解。这一突变亚型在NSCLC患者中占比虽仅为2%-4%,却是一个长期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的治疗领域。“这证明精准治疗的市场规模并非局限于患者比例,其背后所承载的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样巨大。” Dominik Ruettinger进一步阐述道。

“中国速度”与“全球同步”:深度合作加速新药落地

在过去,一款新药在中国上市往往比欧美市场晚数年。而如今,达罗他胺的新适应症与塞伐艾替尼的上市申请均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同步,这背后离不开拜耳与中国临床研究机构的深度融合。这种“全球同步”已从罕见个例,逐渐成为拜耳在华业务的新常态。
 
加速的关键在于“早期接触,早期介入”。拜耳一改过去仅将中国作为临床试验执行地的传统模式,而是邀请如北京肿瘤医院等国内顶尖机构从临床方案的顶层设计阶段就深度参与。这种前瞻性的布局,使得临床方案更贴合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效率和招募速度。例如,在塞伐艾替尼的一项泛肿瘤临床研究中,全球第一位入组的患者便来自中国,这得益于中国庞大的患者基数,更离不开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于长期的信任与投入。拜耳处方药事业部临床开发与运营全球负责人Christoph Koenen博士回忆到:“拜耳早在2009年便与清华大学开启合作,2014年又与北京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多年的深耕为今天的高效协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将中国的临床智慧融入全球研发体系,拜耳不仅实现了药物在中国的快速落地,也让‘中国速度’成为了推动全球创新的重要引擎。”

携手本土新锐:共创概念验证的合作典范

除了与顶尖学术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拜耳也积极拥抱中国蓬勃发展的生物技术创新生态。2023年,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落地北京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和孵化本土创新。同年,拜耳Co.Lab共创平台在上海揭幕,旨在为本土初创企业和早期创新提供全球资源与网络的支持与赋能,目前已成功吸引了多家高潜质初创企业加入,正在形成覆盖多个创新技术及赛道的生物医药创新集群。2025年3月,拜耳与苏州浦合医药就PRMT5抑制剂达成全球许可协议,目前,已招募首例患者参与I期人体首次剂量爬坡临床试验,标志着双方合作的创新成果向最终惠及患者迈出了关键一步。
 
“与浦合医药的成功合作为拜耳的未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Dominik Ruettinger表示:“我们高度关注契合拜耳研发策略的高水平创新成果,将在重点领域积极携手更多优秀的中国伙伴,将最具突破性的本土研发成果纳入拜耳的全球管线,携手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变革性疗法。”

双向赋能,共塑创新产业未来

从与顶尖学府的长期基础研究合作,到与临床中心的无缝协同,再到与初创企业的战略携手,拜耳正在中国合作伙伴构建一个紧密协作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不仅为拜耳自身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中国医药产业生态贡献了力量。
 
2025年7月,拜耳在中国首次启动“共创·新药”大赛,旨在深入发掘中国生物科技前沿创新成果,加速本土初创企业创新进程,引领中国及全球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最终,6家聚焦在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免疫学及新技术平台的生物科技企业凭借突破性创新成果脱颖而出。
 
麦肯锡近期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管线中的贡献度从2015年的4%跃升至2025年的30%;在全球医药许可交易中,中国的占比也已从4%增长至20%。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医疗创新的重要源泉。
 
拜耳与中国的合作是真正的“双向赋能”。一方面,跨国药企凭借其全球经验和资源,支持并加速本土创新企业的成长;另一方面,本土企业的专业知识、创新活力和对本地需求的深刻理解,也为跨国药企的全球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反哺。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的合作,拜耳正与众多中国伙伴一起,携手加速创新进程,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jy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