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CHIO圆桌派|大咖共话CIN诊疗新共识,开启全程管理新篇章

11月1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CIN)是肿瘤化疗中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严重时可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威胁患者生命并影响化疗进程。随着肿瘤诊疗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CIN的防治理念也亟需更新。2025年11月8日,在昆明举行的2025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上,《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新共识”)隆重发布,为CIN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全新指引。


微信图片_20251111151643_178_1647.jpg


【肿瘤资讯】有幸于大会现场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姜文奇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以及云南省肿瘤医院杨润祥教授,共同围绕新共识的核心更新、精准防治策略及长效G-CSF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深入探讨。

应时而变,革故鼎新:新共识发布的时代背景

专家解读,三大挑战催生CIN共识新升级

Q1:距离2023版共识发布两年后的今天我们迎来了2025版共识。能否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是哪些新的临床进展或挑战,推动了本次共识的快速更新?

石远凯教授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迭代速度非常快,两年时间确实足以带来重大的临床变化。此次迫切更新,主要源于三大挑战:第一,是新药的挑战。尤其是ADC等新疗法被广泛应用,其有效载荷带来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其特殊模式,比如说发生更早、程度更深,这需要我们更新传统的认知。第二,是新证据的挑战。近两年国内外积累了更多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关于G-CSF在不同瘤种、不同场景下预防性应用的获益数据,我们的共识必须及时纳入这些新证据。第三,是新理念的挑战。随着“全程管理”理念的深入,临床对“院外管理”的需求激增。如何实现这个精准的风险评估、如何保障院外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是亟待解决的痛点。而要应对这些新挑战,我们就必须依赖“全程管理”理念和“数据驱动”的策略。这也意味着,临床上需要那种既能解决“院外管理”依从性难题,又能被“高级别循证证据”所验证的优选方案。这恰恰是像长效G-CSF这样,既有“优效于短效”的硬证据,又有“每周期一次”的便捷性,才能真正发挥其核心价值。

Q2:作为共识的核心专家,您认为2025版共识最核心的指导思想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姜文奇教授核心思想是再次强化并细化了“预防为先”的理念。我们必须强调,预防是管理CIN最高效、最经济的手段。在此思想指导下,我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完成了三个维度的“升级”:第一,是从“粗放评估”到“精准评估”的升级。以前我们更看重化疗方案,现在新共识强调“方案风险+患者风险”的个体化评估。我们不仅更新了高、中FN风险化疗方案,还新增了2项关键的“患者自身因素”。第二,是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重要转变。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新共识不再是单纯推荐长效G-CSF,而是用高级别证据证明长效G-CSF的价值。其中,共识纳入了证实“长效G-CSF硫培非格司亭优效于短效G-CSF的III期研究证据[1],以及硫培非格司亭在同步放化疗(CCRT)中的关键数据[2]。这标志着我们的临床决策,正全面转向由高等级循证医学数据来主导。第三,是从“院内治疗”到“全程管理”的理念落地。新共识优化了关键的防治路径图。其中,“一级预防路径图”的优化关键点在于,明确了“中风险方案”必须结合“患者自身因素”来升级决策,让路径更清晰、更精准。同时,也用路径图明确了“二级预防”的定义。最后,共识还新增“患者教育”章节。可以说,这一系列更新补齐了“院外管理”的短板,真正让指南从一个“治疗手册”升级为了一个“全程管理”的规范化指导蓝图。

循证引领,精准施策:核心证据与评估体系

“优效于短效”,长效G-CSF核心证据被纳入新共识

Q3:您作为共识的主要通讯作者,新共识纳入了哪些关键新证据来支持“数据驱动”?这些证据如何体现长效G-CSF的价值?

沈波教授:在“数据驱动”方面,新共识在“G-CSF一级预防的临床获益”章节中,进行了多项关键的证据更新。首先,纳入了国产原研长效G-CSF硫培非格司亭对比短效G-CSF用于乳腺癌预防的III期研究数据[1]。这项研究的关键结论是:硫培非格司亭在主要终点“3级及以上CIN持续时间”上,“非劣且优效于”短效G-CSF。其次,新增了长效G-CSF在CCRT人群中的前瞻性研究证据[2],证实其能显著降低3-4级CIN发生率。 这些高质量证据的纳入,共同构成了长效G-CSF作为“一级预防优选”的核心依据。

Q4:我们注意到新共识在风险评估上纳入了更多“患者自身因素”。这对临床决策(例如决定一级预防)带来了哪些具体改变?

杨润祥教授这个改变非常具体,彻底改变了过去“唯化疗方案论”的旧习惯。现在我们强调的是方案风险+患者风险=综合风险”的个体化评估模式。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以前,一个患者使用“FN中风险方案”,医生权衡后可能选择“观察等待”。但按照新共识,如果这位患者合并了“既往发生过FN”或“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况(ECOG)评分≥2”等任何一项自身风险因素,他/她就必须被升级为“高风险”患者,临床决策也随之改变,即必须启动G-CSF一级预防。这种评估标准的细化,我们认为能让我们更早、更准地筛出那些“看似中风险,实则高风险”的“隐匿高危人群”,将预防窗口大幅前移,从源头避免FN的发生。

聚焦风险,优选长效:临床挑战与应对策略

挑战CCRT与院外管理,解析长效G-CSF的临床价值

Q5:针对“CCRT(同步放化疗)”这个难点,新共识提供了哪些新的指导意见和关键证据?

沈波教授:CCRT确实是临床的难点,也是重点。它是许多肿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但放疗+化疗的双重打击导致骨髓抑制风险极高,非常容易导致治疗中断、剂量降低,从而严重影响根治效果。针对这个难点,2025版共识提供了两大更新:第一,是新指导,即推荐升级。新共识明确将接受FN高风险化疗方案CCRT期间预防性使用G-CSF纳入推荐,推荐等级为“强推荐”,这是一个重大的更新,意味着这应成为临床的标准实践。第二,是关键证据。共识的这一“强推荐”特别引用了2024年ASCO上发表的长效G-CSF硫培非格司亭用于CCRT人群的前瞻性研究数据[2]。这项数据显示:在接受CCRT的患者中,使用长效G-CSF进行一级预防,可将3-4级CIN的发生率从55.1%显著降低至22.9%,且安全性良好。所以说啊,这类获得高级别证据的长效G-CSF是新共识在CCRT这一“高危+难点”领域,关键的临床证据之一。这是对其在特殊人群中应用价值的权威认可。

Q6:我们该如何解决“院外管理”的依从性难题?在这方面,像硫培非格司亭这样的长效G-CSF具备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

杨润祥教授:“院外管理”的确是最大的临床痛点。短效G-CSF需每日注射,连续使用5-7天,患者依从性差、漏打、错打是预防失败的主因。而长效G-CSF的优势解决了这一难题:首先,优势1:依从性。这是最大的优势。长效G-CSF“每周期仅一次”,在院内完成注射即可,从根本上解决了院外管理的依从性难题。其次,优势2:给药时机。这一点也非常关键,我看到新共识也明确指出了不同长效G-CSF的给药时机,例如有的产品可在“化疗结束24h后”使用,而其他多数长效药是48h后。这“24h”的优势在我看来意义重大:一方面,对医院而言,临床排程更灵活,方便医院管理,患者可实现“化疗+打升白针”同日出院。另一方面,对患者而言,负担更小,减少了往返医院的次数,尤其利好外地患者。因此,这类疗效确切且便捷的长效G-CSF真正实现了“疗效确切”和“依从便捷”的统一,完美契合新共识“预防为先、全程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新版共识下一级预防的“优选”和“首选”方案。

闭环管理,展望未来:构建全程防护网

从患者教育到基层下沉,展望CIN管理的未来方向

Q7:我们注意到2025版共识首次新增了“患者及家属教育”章节。请问为什么要把“患者教育”提升到共识层面来强调?

姜文奇教授:“患者教育”是实现CIN“全程管理”闭环、打通“院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必须认识到,CIN或FN事件约70%发生在“院外”。医护的管理是有限的,所以患者和家属才是院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患者教育”的目的在于:第一,让患者知道何时必须监测血常规、何时必须测体温。第二,让患者明白出现发热的危险性,以及为何必须立即就医——而不是“睡一觉看看”。第三,当然,这也是保障G-CSF预防依从性的重要一环,让患者理解“预防”的重要性,才能配合医嘱。这体现了从“院内治疗”向“院外管理”、从“医生主导”向“医患共管”的模式转变。在这个新模式中,长效G-CSF极大简化了院外管理的“执行难度”,而“患者教育”则提升了院外管理的“监控质量”。二者结合,构成了最稳固的院外防线。

Q8:随着新共识的推广和像硫培非格司亭这样的新药应用,您认为CIN管理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是什么?

石远凯教授:现阶段发展方向很明确:首先一是更精准的预测。未来可能结合AI或生物标志物,建立更精准的个体化FN风险预测模型,提前锁定最高危人群。其次二是更优化的应用。继续探索长效G-CSF在更多新场景中的最佳应用数据。但是,最大的挑战,我认为是“规范化下沉”。如何将新共识的理念——即“预防为先”、“精准评估”、“优选长效”——迅速推广并规范落实到广大基层医院,让所有患者都能同质化地获益,这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像拥有新共识强力证据支持的国产原研长效G-CSF,在推动指南下基层、提升中国肿瘤CIN规范化诊疗水平方面,我认为肩负着重要使命,也大有可为。

总结

本届CCHIO大会上发布的《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标志着我国CIN管理迈入了“精准化、全程化、数据化”的新阶段。面对CIN挑战,坚持“预防为先”,基于精准的风险评估,优选疗效确切、使用便捷的长效G-CSF进行一级预防,是保障化疗安全、提升患者获益的关键。未来,随着共识的推广下沉和更多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肿瘤支持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专家简历

石远凯 教授
肿瘤学博士、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第一届、第二届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第八届理事长
雄安新区医学会第一届会长
雄安新区癌症中心主任
《癌症发生与治疗(英文)》/Cancer Pathogenesis and Therapy创刊主编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临床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姜文奇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原副院长/内科主任
广州富力医院 · UCLA HEALTH附属医院执行医疗院长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分会第一届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第三届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委员
港澳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柳叶刀·中文版》编委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奖

沈波
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江苏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苏省省委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 候任主委
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 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 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委会 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  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委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基层肿瘤防治专委会 副主委
CSCO非小细胞肺癌/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 委员
江苏省免疫学会 副理事长/转化医学分会 主委
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肺癌专委会  主委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突变肿瘤专委会 主委

杨润祥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科主任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 访问学者
云南省云岭学者、云岭名医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云南省区域肿瘤精准诊治省创新团队 带头人
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
云南省卫生高层次人才肿瘤内科学 学科带头人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 委员
云南省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 主任委员
云南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云南省肺癌防治协会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Xu F, Zhang Y, Miao Z,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ecapegfilgrastim for prophylaxis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active-controlled phase III trial. Ann Transl Med. 2019;7(18):482.
[2] Xing L,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ecapegfilgrastim for prophylaxis of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receiving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diverse malignancies: An open-label, randomized, multicenter phase III trial. J Clin Oncol 42, 2024 (suppl 16; abstr e24119).
[3]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ton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