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国好声音 | Cell子刊:蔡清清教授/尹青松教授/夏奕教授/王亮教授发现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治疗新选择

11月11日
审核:蔡清清教授、尹青松教授、夏奕教授、王亮教授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10月27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团队在Cell子刊-Med正式发表题为“TQB3617, a 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inhibitor,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lymphoma: A multicenter, phase 1 tri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果显示,BET抑制剂TQB3617在复发/难治性淋巴瘤受试者中显示出初步疗效信号以及总体良好的耐受性,支持进一步开展2期临床试验,未来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希望。

1.png

淋巴瘤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6.68/10万,并逐年递增。部分患者在接受多线治疗后仍面临复发或难治的困境,临床治疗手段有限。

蔡清清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新型口服BET抑制剂TQB3617的首次人体Ⅰ期临床研究(NCT05110807)。本项临床研究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三家医疗中心开展,旨在评估TQB3617在复发/难治性淋巴瘤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与初步疗效,本文为剂量递增阶段的报告分析。

该阶段采用“3 + 3”剂量递增设计,共纳入39例复发/难治性淋巴瘤受试者,接受每日一次TQB3617(0.05–0.25 mg)总计7个剂量水平的治疗。2例受试者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安全监测委员会确定Ⅱ期临床推荐剂量为:前两个周期每日一次0.1 mg持续给药(21天/周期),后续周期采用“用药14天/停药7天”的间歇给药方案。最为常见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血小板减少(36%)。

疗效方面,总体客观缓解率为31%(12/39)。在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31%、31%和29%,其中4例受试者达到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4.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达12.9个月。

2.png

图. 研究设计及主要结果概览

综上所述,本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TQB3617作为一种新型的BET抑制剂,不仅呈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与可控的毒性,而且在多种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治疗中展现出令人振奋的疗效,为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潜在治疗新方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宇辰博士后、河南省肿瘤医院尹青松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佰田硕士、刘芳副研究员、李苏教授为本文的并列第一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夏奕教授以及北京同仁医院王亮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蔡清清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大内科副主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
主要从事淋巴瘤相关的临床、转化及基础研究,近5年以最后/唯一通讯作者在Blood, Lancet Haematology,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Cell Reports Medicine,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Leukemia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尹青松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副主任,白血病病区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河南省高层次人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南省省部共建项目等课题
中华血液学杂志、白血病淋巴瘤等杂志审稿专家。

王亮
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Q1区杂志BMC Medicine肿瘤专栏编辑
Cancer Medicine杂志副主编
擅长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治
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发表SCI 60余篇

夏奕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淋巴瘤组主诊教授

多年来深耕于淋巴瘤的临床诊疗及转化研究,主持国自然面上基金及广东省自然基金各一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Lancet Oncology,Nature Cancer等杂志上发表论著。


参考文献

Zhang Y, Yin Q, Zhao B, et al. TQB3617, a 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inhibitor,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lymphoma: A multicenter, phase 1 trial. Med. 2025 Oct 27:100893.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v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El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