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杨晓民教授:精准诊疗时代下,乳腺癌骨健康管理的个体化策略与探索

11月1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精准诊疗的浪潮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已获显著延长,然而,伴随长生存而来的骨健康问题正成为临床管理的新焦点。乳腺癌是实体瘤中最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种之一,同时,内分泌治疗等手段(如OFS、AI)在带来获益的同时也增加了骨丢失风险。如何从“全程管理”理念出发,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防御,为患者构筑坚实的骨骼防线?【肿瘤资讯】特邀陕西省肿瘤医院杨晓民教授,从骨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高风险人群的精准识别、个体化药物选择的实践以及未来多学科协作的方向,深入探讨精准时代下乳腺癌骨健康管理的核心策略。

杨晓民
主任医师

陕西省肿瘤医院乳腺病院二病区 主任
陕西省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办公室 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肿瘤整复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肿瘤整形外科学分会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理事
陕西省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主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陕西省医师协会乳腺甲状腺专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专委会乳腺保健学组常委
参与国家自然科研项目1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抗癌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参编专著3部,获国家专利5项

为何要重新聚焦乳腺癌患者的骨健康?

杨晓民教授:乳腺癌骨健康的重要性正在进一步被临床认识到,其意义贯穿疾病全程。乳腺癌是实体瘤中最易发生骨转移的类型之一,约60%–70%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存在骨转移[1]。特别是在激素受体阳性(HR+)群体中,骨转移不仅提示疾病进展,也与较差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2]。骨相关事件(SREs)如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恶性高钙血症,可显著降低患者功能状态与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系统治疗的不断进步,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但治疗本身可能加速骨代谢异常。例如,针对年轻HR+患者的卵巢功能抑制(OFS)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策略,在有效控制肿瘤生长的同时,也因雌激素急剧下降而增加骨丢失风险。由此,当代乳腺癌患者正面对“疾病相关骨损伤与治疗相关骨丢失”的双重挑战。骨健康管理不应仅停留在晚期骨转移阶段,而应前移至治疗早期,通过风险识别与干预,长期维护患者的骨强度与生活质量。

个体化管理的前提——如何识别需要重点干预的患者?

杨晓民教授: 精准管理的前提是精准识别。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对患者进行精细的风险分层。

首先,接受OFS+AI治疗的年轻HR+患者是骨健康管理的重点人群,应作为监测与干预的核心对象。临床评估需综合考虑分子分型、肿瘤负荷、既往治疗(如化疗)、基线骨密度等因素,从而实现精细化风险分层。对于疑似骨转移的患者,应结合影像学与病理诊断:ECT用于全身筛查,CT用于骨皮质破坏评估,MRI在骨髓浸润方面更具敏感性,而PET-CT在病情评估与随访中具有优势。病理学检查仍是诊断金标准,尤其在首次或孤立可疑病灶时应积极获取组织证据[3]

此外,建立“基线评估—分层管理—动态监测”的体系非常重要。临床实践中,建议在内分泌治疗前完成骨密度与骨转换标志物(如CTX、P1NP)基线检测,并根据风险等级每6–12个月复查。同时,通过数字化患者管理平台,可持续跟踪OFS依从性与骨健康指标变化,实现更主动、前瞻的管理干预。

个体化治疗的实践——如何选择合适的骨保护药物?

杨晓民教授:在识别出高危患者后,我们就需要启动个体化的治疗。在治疗方面,乳腺癌骨管理通常遵循“全身治疗、局部治疗与骨保护治疗”三位一体的原则,以实现疾病控制与骨健康维持的双目标。《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指南2025》建议,在选择全身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激素受体和HER2状态、肿瘤负荷、既往治疗反应以及耐受性等因素,从而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在骨保护药物选择方面,临床主要考虑双膦酸盐(如唑来膦酸)与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发挥作用,而地舒单抗则通过高亲和力结合RANKL,从源头阻断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多项Ⅲ期研究结果提示,地舒单抗在延缓首次SRE发生时间、减少多次SRE风险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其中首次SRE风险降低18%(HR 0.82)、多次SRE风险降低23%(RR 0.77),且整体SRE发生率由60%降至46%[4]。值得注意的是,地舒单抗不经肾脏清除,因此对于肾功能受损、SRE高风险或双膦酸盐不耐受的患者尤其具有临床价值。

此外,我们科室正在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患者随访平台。这使我们能将OFS的用药依从性监测与骨健康评估整合管理,及时发现依从性不佳或骨指标异常的患者,迅速进行干预,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未来的方向——骨健康管理的新思路与科室实践

杨晓民教授: 展望未来,骨健康管理有两个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一是前沿的科学探索。 骨转移并不仅仅是“骨头坏了”,它是一个复杂的微环境问题。初步证据显示,破骨细胞的活化可能在骨转移病灶处形成一个“免疫抑制”的微环境[5]。地舒单抗通过抑制RANKL,或许能打破这个“骨转移—免疫抑制”的微环境闭环。这为未来探索地舒单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提供了具有想象空间的新思路。

二是科室建设的实践思考。骨健康管理并非乳腺科一家之事。它迫切需要肿瘤内科、骨科(或骨转移中心)、内分泌科、营养科乃至康复科的多学科紧密合作(MDT),为患者提供从药物、营养补充、运动康复到心理支持的全面方案。

此外,我们必须认识到,许多国外的临床数据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患者。我们科室也正积极推动和开展针对中国人群的真实世界研究(RWS),希望能为中国乳腺癌患者的骨健康管理,提供更可靠的本土证据。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温润耀. 乳腺癌的诊治进展. 当代医学. 2021;27(34):
[2]Braun S, Vogl F D, Naume B, et al. A pooled analysis of bone marrow micro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J]. N Engl J Med, 2005, 353(8):793-802.
[3]中国抗癌协会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 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J]. 中国肿瘤临床, 2022, 49(13): 660-66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783.
[4] Alison T Stopeck, Allan Lipton,Jean-Jacques Body, et al. Denosumab compared with zoledronic acid for the treatment of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J Clin Oncol
. 2010 Dec 10;28(35):5132-9. doi: 10.1200/JCO.2010.29.7101. Epub 2010 Nov 8.
[5] Cheng JN. et al. Cancer Cell. 2025;43(6):1093–1107.e9.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B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1月18日
武东妍
兰考县中心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