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朱华渊教授:ZR2-CHOP方案用于初治非生发中心B细胞DLBCL,卓越疗效,前景可期

11月03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之一,约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 25%–35%。根据细胞来源DLBCL可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非GCB(non-GCB)型。其中,non-GCB DLBCL患者预后通常较差,标准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方案治疗后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0%-70%,临床存在较大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基于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和来那度胺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协同作用,江苏省淋巴瘤协作组(JCLG)牵头开展了一项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和R-CHOP(ZR2-CHOP)方案用于新诊断non-GCB DLBC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于10月24日在BMC Medicine期刊发布(影响因子:8.3)[1]。【肿瘤资讯】特邀研究通讯作者、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华渊教授就研究结果进行点评,详情如下。

ZR2-CHOP方案:探索新诊non-GCB DLBCL治疗新策略

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旨在探讨ZR2-CHOP用于新诊断non-GCB DLBC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纳入标准为:年龄18-75岁新诊断non-GCB DLBCL患者,CT显示至少存在一处可测量病灶,血液学、心脏、肝脏和肾功能正常,ECOG PS≤3分。

image001.png

图1. 入组患者流程图

研究共纳入34例接受ZR2-CHOP治疗的新诊断non-GCB DLBCL患者(图1),中位年龄55岁,73.5%的患者为III-IV期,26.5的患者ECOG PS≥2,47.1% (16/34) 的患者国际预后指数 (IPI) 评分 ≥ 3,88.2%的患者结外受累,64.7%的患者双表达(DEL),TP53异常者占34.5%。75%的患者进行肿瘤组织DNA基因分型,其中MCD型占39.3%(11/28),BN2型占14.3%(4/28),ST2型占3.6%(1/28),N1型占3.6%(1/28),其他型占39.3%(11/28)(表1)。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image002.png

入组患者接受ZR2-CHOP方案治疗,具体包括泽布替尼(160mg,BID)、来那度胺(25mg,D1-7)、利妥昔单抗(375mg/m2,D0)、环磷酰胺(750mg/m2,D1)、多柔比星(50mg/m2,D1)、长春新碱(1.4mg/m2,D1)、泼尼松(100mg/m2,D1-5),最多6个周期。初始治疗周期,若患者体力状况较差,可停用泽布替尼和/或来那度胺。对于70岁以上的患者,则采用减量方案ZR2-miniCHOP。研究主要终点是治疗中期和治疗结束时 (EOT) 的完全缓解率(CRR);次要终点包括2年无进展生存率(2y-PFS)、2年总生存率(2y-OS)、总缓解率(ORR)和不良事件 (AE)。

疗效卓越,安全可控:ZR2-CHOP有望丰富新诊断non-GCB DLBCL患者治疗格局

截至数据截止日期(2025年2月9日),所有患者均可评估疗效,最佳ORR为100%(34/34),最佳CRR为97.1%(33/34)。治疗3个周期后,70.6%(24/34)的患者达到CR/完全代谢缓解(CMR),29.4%(10/34)的患者达到部分缓解(PR)。治疗6个周期后,CR/CMR率升至94.1%(32/34)(图2A)。

image003.png

图2. 临床疗效。A. ZR2-CHOP疗效;FAS人群PFS(B)和OS(C)曲线;PPS人群PFS(D)和OS(E)

在全分析集(FAS,N=34)人群中,中位随访28个月,79.4%(27/34)的患者达到CR/CMR,2 年 PFS 和 OS 率分别为 84.8% 和 96.8%(图2B和C)。在符合方案集(PPS,N=26[排除8例巩固治疗患者])人群中,中位随访27个月,80.8%(21/26)的患者达到 CR/CMR,2 年 PFS 和 OS 率分别为 79.9% 和 95.8%(图2D和E)。

PFS亚组分析显示,DEL、MCD亚型、大肿块(≥7.5 cm)和多发结外受累等传统不良因素对 ZR2-CHOP 方案的疗效均无显著影响,但IPI≥3的患者 PFS 显示出较差的趋势。年龄≥60岁的患者与年龄<60岁的患者PFS或OS无显著差异(图3)。

image004.png

图3. FAS 人群 PFS 亚组分析

在26例基线获取血浆ctDNA样本的患者中,96.2%(25/26)的患者至少检测到一种突变。其中,84%(21/25)的患者在治疗期间达到ctDNA阴性。中期评估时,73.9%的患者达到ctDNA阴性,治疗结束时(EOT)时ctDNA阴性率增至81.0%。所有达到ctDNA阴性患者均达到CR/CMR。而且,值得注意的是,5例中期评估PR、ctDNA阴性患者在EOT时获得CR/CMR。2例中期ctDNA阳性患者在EOT时达到ctDNA阴性。4例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持续ctDNA阳性,但PET-CT疗效评估为CR/CMR(图4)。其中,1例患者在16个月时复发,另外3例患者在随访20、21和28个月时仍保持CR。2例既往达到ctDNA阴性的患者复发,其中1例MCD亚型、TP53突变原发性睾丸DLBCL患者在治疗后18个月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另1例携带TP53缺失患者,在28个月时出现淋巴结复发。总体而言,达到ctDNA阴性的患者2年PFS率为95.0%。

image005.png

图4. 34例患者泳道图

安全性方面,该联合方案的毒性可控,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最常见任意级别不良事件包括贫血(88.2%)、疲劳(79.4%)、血小板减少(73.5%)、低钾血症(73.5%)和中性粒细胞减少(70.6%)。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6%,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0.0%)、血小板减少症(32.4%)、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3.5%)、贫血(17.6%)和肺炎(17.6%)(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

image006.png

因不良事件导致R-CHOP、泽布替尼或来那度胺治疗中断率分别为 17.6%、64.7% 和 41.2%;因AE导致剂量减少率分别为17.6%、11.8%、14.7%;因不良事件停药率分别为2.9%、5.9%和11.8%(表3)。导致治疗终止的不良事件主要是血小板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  =2)、肺炎(n  =1)和严重皮疹(n =1)。

表3. 各年龄组治疗暴露情况

image007.png

共6例患者复发,其中2例为MCD亚型,1例为BN2,1例为N1,TP53突变患者3例(表4)。研究显示患者复发涉及BCR信号传导突变、NF-κB通路组成型通路激活、TP53通路突变等多个分子通路异常,但未发现基线ctDNA突变与疾病进展相关。2例患者(患者15和患者22)分别在随访18个月和19个月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均在一线治疗期间接受过鞘内预防性治疗),复发后续接受含泽布替尼方案挽救性治疗后均获得CR。

表4. 复发/难治患者疾病特征和后续治疗

image008.png

专家点评
朱华渊
主任医师、副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病学教研室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青年慢淋工作组 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整合康复委员会 常委
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青年学组 成员
国家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青年委员会 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分会、第一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淋巴瘤学组 成员
江苏省老年医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南京市医学会 血液学分会 委员
江苏省第16批“六大高峰人才” ,江苏省人民医院“青年拔尖人才”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璐琳医学院暨新加坡癌症科学研究所 访问学者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 博士后

朱华渊教授:Non-GCB DLBCL患者预后通常较差。虽然近年来,新型联合方案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如伊布替尼联合R-CHOP一线治疗3年PFS率达70.8%,来那度胺联合R-CHOP方案一线治疗2 年PFS率为67%,但两种方案均未展现出优于R-CHOP方案的显著统计学优势[2]


在该II期研究中,ZR2-CHOP方案用于新诊断non-GCB DLBCL患者显示出较传统R-CHOP方案更佳的获益。尽管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但纳入患者多为高危人群——超三分之一的患者为MCD亚型,近三分之二的患者为DEL。最终仍取得令人振奋的疗效:ZR2-CHOP治疗患者ORR为100%,中期CR率为70.6%,EOT时为 94.1%。在FAS人群中,2年 PFS率达到84.8%,PPS人群2年PFS率为79.9%,且获益不受传统不良预后特征(如DEL状态、MCD亚型或多发性结外疾病)影响,展现出该方案在高危人群中的治疗潜力。


此外,研究将ctDNA监测纳入疗效评估,在可评估ctDNA的患者中,73.9%在中期评估时达到 ctDNA阴性,EOT时为81.0%,为高CR率提供了分子学层面的深度佐证。在4例ctDNA持续阳性但PET-CT显示CR/CMR的患者中,仅1例NOTCH1TNFAIP3突变患者在治疗后16个月复发。提示将基因谱分析纳入疗效评估,或有助于更早地识别高危患者,并最终通过更个体化的一线治疗策略提高治愈率。
 
总的来说,ZR2-CHOP方案在新诊断non-GCB DLBCL患者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潜力和令人鼓舞生存结局,且安全性可控,为该类难治性人群的治疗带来极具前景的新策略。期待未来更大规模的随机III期临床试验能够进一步确证ZR2-CHOP的临床价值,丰富non-GCB DLBCL治疗格局。

参考文献

1. Xia Y, Miao Y, Qian S, et al. Zanubrutinib, lenalidomide and rituximab plus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vincristine, and prednisone as initial treatment in non-germinal center B-cel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 multi-center phase 2 study by Jiangsu Cooperative Lymphoma Group (JCLG). BMC Med. 2025 Oct 24;23(1):583.
2. Barraclough A, Hawkes E, Sehn LH, Smith S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Hematol Oncol. 2024 Nov;42(6):e3202.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elv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kk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1月10日
韩朝
黑山仁和医院 | 肿瘤内科
ZR2-CHOP方案用于初治非生发中心B细胞DLBCL,卓越疗效,前景可期
11月05日
苗雨
清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之一,约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 25%–35%
11月04日
林颖
沈阳市苏家屯区妇婴医院 | 儿科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亚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