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WCLC | 临床案例分析:肺部亚实性结节的诊断挑战

10月2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2025 WCLC

2025年9月6日至9日,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盛大召开。在现代胸部影像学诊断中,放射科医生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准确鉴别新发现的肺部结节。这一决策,特别是对于形态复杂、表现不典型的亚实性结节,充满不确定性。病灶可能代表着需要积极干预的早期肺癌,也可能仅仅是良性的炎性反应或局灶性纤维化。临床决策的失误可能导致过度治疗或延误诊断。

病例介绍与初步发现

患者为73岁女性,既往有乳腺癌病史(2010年)。2019年1月,患者因头痛、肌无力及视物模糊等症状就诊,临床高度怀疑为颞动脉炎。为评估全身情况,患者接受FDG-PET/CT检查。检查中,于右肺上叶意外发现一处FDG摄取增高的结节。

579bc3ed-212b-4d6e-8792-6e9e14863e25.png

影像学评估与初期诊断

为明确该肺部结节性质,后续立即进行诊断性胸部CT扫描。2019年1月CT影像特征:CT(包括MIP重建)显示右肺上叶存在一个形态不规则的复杂结节。结节为亚实性病变,总直径长达19mm。关键风险特征:病灶包含一个直径大于8mm的实性成分。根据多项国际肺结节处理指南(如BTS、Fleischner指南)以及LungRADS 1.1(评分为4A/X类),直径>15mm或实性成分>8mm的亚实性结节,均被评估为高度可疑的恶性病变,需要立即进行诊断性检查(如活检)或密切的短期随访(如3-6个月复查)。

sVUCgSwlFnEPUOJ9TygVZNOIE0tcpvlD.png

首次干预与不确定的随访结果

核心穿刺活检:对该结节进行TrueCut穿刺活检。然而,病理报告仅提示为“纤维化?”,这是不确定的、非诊断性的结果,未能确认或排除恶性肿瘤。2019年4月随访PET/CT:首次活检后3个月,复查PET-CT。影像显示:肺部结节的FDG摄取保持恒定(中等程度),并未消退。这增加诊断的复杂性:不确定的(可能良性)活检结果与持续的代谢活性并存。此外,检查还发现腋窝淋巴结?、滑膜炎及大血管炎等征象,后者与患者的初步临床诊断(颞动脉炎)相符。综合考虑活检结果不明确但FDG摄取持续,临床决定对肺部结节进行6个月后的CT随访。

中期随访:误导性的病灶缩小

2019年11月,CT随访:距离初次发现约10个月后,CT复查显示令人意外的结果:结节明显缩小。影像表现:原有的亚实性(磨玻璃)成分变得“几乎难以辨认”。更重要的是,原先大于8mm的实性成分已缩小至仅3mm。这种显著的消退强烈指向炎性或感染性病变,在临床实践中,这通常被视为良性过程的有力证据,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导致停止进一步的肿瘤相关随访。

f41356ff-d4f5-4bfc-adf2-2ea7abd96013.png

dec2bfe6-43d3-4a9f-be8f-72af64ffe231.png

临床困境与关键的影像科决策

尽管病灶明显缩小,但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注意到关键细节:病灶并未完全消失。此时,临床面临两难的鉴别诊断:炎症可能性大,但影像科医生的推理是,感染性病变通常会完全消散。腺癌可能性小,但影像科医生的顾虑是,纤维化病灶应保持稳定(而非缩小),而部分腺癌可能表现出多变的形态。病灶的“未完全消失”是核心疑点。在一次学术讨论中,针对此情况提出包括“停止随访”、“12个月后随访”和“再次活检”在内的多种管理选项,反映临床决策的高度不确定性。最终,影像科医生基于“病灶未完全吸收”的理由,坚持要求进行为期1年的再次CT随访,以明确病灶的最终转归。

长期随访:病情逆转

2020年10月,CT随访:距离上次“缩小”的CT检查11个月后,复查CT显示,病灶出现戏剧性的逆转。影像表现:原先缩小的亚实性结节出现显著增大。关键变化:其内部的实性成分在11个月内,从3mm快速增长至11mm。这种实性成分的明确增长是恶性肿瘤的明确信号,至此已基本排除良性炎性病变的可能性。

bf6598b6-23e8-4f8e-80a6-ad367a4363ef.png

最终诊断与病理确认

鉴于病灶的明确进展,患者接受第二次活检。采用经支气管镜活检,为确保复杂病灶的精确取样,活检全程使用锥形束CT和电磁导航技术进行图像引导。病理结果:组织学诊断:浸润性腺癌,伴有部分贴壁生长区域。免疫组化:肿瘤细胞TTF-1阳性,证实为肺源性腺癌

治疗与转归

确诊后,患者接受VATS进行肺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pT1cN0M0(分期表明为早期、无淋巴结转移、胸膜侵犯阴性、切缘阴性的完全切除)。截至2021年12月(术后1年余),CT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或继发性肿瘤。

25231391-65ed-4308-a9fa-da0809f88618.png

结论与启示

病例展示极具挑战性的诊断过程,影像学特征高度可疑的亚实性结节,在初期活检(提示纤维化)和中期随访(病灶缩小)中均表现出良性、炎性的“假象”,极易导致漏诊。然而,病灶的“持续存在”(未完全消失)是本病例诊断的关键转折点,而影像科医生坚持进行长期随访的决策是避漏诊的核心。此案例有力地证明,部分亚实性肺腺癌可能表现出非典型的演变过程(短暂缩小),对于未完全消失的亚实性病变,即使在缩小后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进行充分的长期影像学监测。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ear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27日
余枫贤
桂平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部分亚实性肺腺癌可能表现出非典型的演变过程(短暂缩小),对于未完全消失的亚实性病变,即使在缩小后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进行充分的长期影像学监测。
10月27日
万志斌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黄州医院 | 肿瘤内科
对于形态复杂、表现不典型的亚实性结节,充满不确定性。
10月27日
马建增
阳光融和医院 | 肿瘤内科
肺结节的诊断确实还需要多方面的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