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突破NSCLC罕见突变脑转移治疗:方申存教授团队研究荣获Wiley高贡献奖

10月24日
来源:肿瘤资讯

近日,国际著名出版集团Wiley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Wiley中国高贡献作者奖”名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方申存教授团队凭借其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的卓越研究荣获此项殊荣,该获奖论文题为Furmonertinib in uncommon EGFR-mut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etastase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该奖项旨在表彰为科学创新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学者,方申存教授团队的论文在发表后的短短三个月内下载量高达607次,引发全球同行的广泛关注,充分证明该研究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图片1.png

方申存
呼吸二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脑转移瘤诊疗中心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市胸科医院)呼吸二科主任
南京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江苏省“六个一工程”拔尖人才,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大战略先导专项、省市卫健委、CSCO专项及科技局等课题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篇

面临床难题:EGFR罕见突变与CNS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关键的驱动基因,但大约10%-20%的EGFR突变属于“罕见突变”。与19del、L858R等经典突变不同,罕见突变类型多样且异质性强,导致许多患者对标准靶向治疗反应不佳。更严峻的挑战在于,高达25%-50%的NSCLC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特别是脑转移(BM)和软脑膜转移(LM)。CNS转移预后极差,且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难以在颅内达到有效浓度。对于同时携带EGFR罕见突变并伴有CNS转移的患者群体,临床上长期缺乏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

该研究是一项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开展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团队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4年8月期间,在该中心接受伏美替尼治疗的、伴有CNS转移的EGFR罕见突变NSCLC患者的临床数据,重点评估治疗的颅内疗效、生存获益及安全性。

关键研究成果:伏美替尼展现卓越颅内疗效

该研究共纳入31例伴有CNS转移的EGFR罕见突变NSCLC患者。这是难治性极高的人群:83.9%的患者伴有预后极差的LM,71.0%为突变情况更复杂的复合突变,且61.3%的患者既往已接受过多线治疗(表1)。

图片2.png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伏美替尼在这一挑战性人群中展现极具临床意义的疗效:

总体疗效:针对所有31例患者,伏美替尼的CNS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8.7%,疾病控制率(DCR)高达64.5%。中位颅内无进展生存期(iPFS)达到6.97个月。同时,颅外病灶的全身ORR为38.7%,DCR为67.7%(表2和图1)。

关键亚组分析:研究进一步揭示不同突变类型的疗效差异:

  • 单一突变 vs. 复合突变:单一罕见突变患者(n=9)的CNS ORR为44.4%,中位iPFS为13.90个月;而复合突变患者(n=22)的CNS ORR为36.4%,中位iPFS为6.60个月(表2)。

  • 复合突变类型:在复合突变中,“罕见+罕见”突变亚组(n=10)的CNS ORR达到50.0%,优于“经典+罕见”突变亚组(n=12)的25.0%(表2)。

  • 特定突变:针对主要的罕见突变类型,伏美替尼在G719X(n=10)、L861Q(n=6)和S768I(n=5)突变患者中均展现出高活性,其CNS ORR分别为50.0%、66.7%和80.0%,中位iPFS分别长达12.39个月、13.90个月和17.05个月(表2)。

表2. 携带EGFR罕见突变患者接受伏美替尼治疗后的CNS治疗缓解、iPFS及总生存期(OS)

图1. 所有患者的iPFS率和OS率的Kaplan–Meier曲线

创新价值:CSF ctDNA监测预示疗效与复发

除评估药物疗效,该研究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生物标志物的创新性探索。团队通过连续监测患者脑脊液(CSF)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来动态追踪颅内肿瘤负荷的变化。

研究发现,颅内病灶的缓解与CSF中ctDNA丰度的下降或清除显著相关(缓解组 vs. 稳定组,P=0.007;缓解组 vs. 进展组,P=0.004)。更具突破性的是,在代表性病例中,研究者观察到CSF ctDNA水平的升高比影像学检测到的复发早70天(图2)。

图片5.png

图2. 本病例中,驱动基因在CSF ctDNA水平随治疗过程的动态变化

(A) 1例合并CNS转移的NSCLC患者的治疗经过,以及其血浆和CSF样本的连续基因谱、影像学与细胞学资料;

(B和C) 治疗期间连续采集的CSF样本中,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及肿瘤标志物CEA的动态变化

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的临床转化价值。这表明,动态监测CSF ctDNA不仅可以作为评估疗效的药效学生物标志物,更有潜力成为预测疾病进展和复发的“前哨”,为临床决策(如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极其宝贵的时间窗口。

安全性数据

伏美替尼在研究中展现良好的耐受性和可控的安全性。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任何级别)包括皮疹(22.6%)、腹泻或恶心(12.9%)和呕吐(9.7%)。仅5例患者(16.1%)报告3级不良事件,未观察到4级不良事件或治疗相关死亡。

总 结

方申存教授团队的此项研究直面NSCLC治疗中的核心难题,为EGFR罕见突变合并CNS转移这一特殊患者群体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伏美替尼是该领域极具前景的治疗选择。同时,其对CSF ctDNA作为动态监测生物标志物的开创性探索,为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该研究荣获Wiley高贡献作者奖,是对其严谨科研设计与重大临床意义的高度肯定。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
排版编辑:xiaodong
参考文献

Xie Y, Fang H, Cheng W, et al. Furmonertinib in uncommon EGFR-mutat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etastase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t J Cancer. 2025 Sep 1;157(5):954-963.

评论
10月24日
张德伟
黄骅市人民医院 | 放疗科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关键的驱动基因。
10月24日
王龙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 | 肿瘤内科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关键的驱动基因,但大约10%-20%的EGFR突变属于“罕见突变”。与19del、L858R等经典突变不同,罕见突变类型多样且异质性强,导致许多患者对标准靶向治疗反应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