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

10月24日
来源:肿瘤资讯

CAR-T细胞疗法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沿免疫治疗技术,已成为复发难治性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其临床应用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预后与生存质量。为了总结和推广CAR-T治疗的优秀临床经验,破解诊疗实践中的关键难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近日在珠海成功举办了“治愈达人,奕站到底——‘HOW I TREAT’ 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


本次大赛历经海选与五场大区半决赛的层层筛选,汇聚全国血液肿瘤领域顶尖临床医师与权威专家,通过临床典型病例的深度分享与多维度学术研讨,聚焦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实践突破、不良反应管理及个体化方案优化,为行业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我国CAR-T治疗临床应用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肿瘤资讯】现将本次大赛的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为行业发展凝聚共识。

11953999.jpg

开场致辞:立足临床实践,共探治愈之路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慧强教授首先对远道而来的专家、选手及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CAR-T细胞疗法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全新治愈希望,年轻医师是行业未来的中坚力量,希望通过本次大赛为他们提供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CAR-T细胞疗法规范化发展。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1)(1)585.png

黄慧强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杨建民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我国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水平已跻身国际前列,中国专家的研究成果正获得全球同道认可,CAR-T细胞疗法虽非全新技术,但复杂病例诊疗仍有诸多难题待解,本次大赛聚焦真实临床诊疗决策,病例兼具典型性与创新性,希望通过深度交流碰撞学术火花。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1)(1)737.png

杨建民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贾永前教授强调医学进步是探索、积累与传承的过程,本次大赛汇聚的优秀病例充分体现了我国青年医师的扎实功底与创新思维,希望以此搭建跨区域学术交流桥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鼓励年轻医师勇于探索,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1)(1)866.png

贾永前教授

巅峰对决:解析典型病例,彰显诊疗智慧

创新桥接方案,破解多线复发困境

首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轶医生带来一例38岁non-GCB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女性患者的诊疗案例。该患者一线治疗17个月后复发,经靶向治疗与放疗后再次进展,且存在TP53缺失、CDKN2A缺失等高危遗传学特征。王轶医生团队采用“化疗骨架+双抗”创新桥接方案,为患者争取CAR-T治疗时机,最终实现15个月持续完全缓解(CR),ctDNA持续阴性,为多线复发患者的治疗策略优化提供参考。

11487498.jpg

王轶医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洋教授点评指出,作为首个登场的选手,王轶医生展现了青年学者的高水准。病例诊断思路清晰,CAR-T细胞治疗指征明确,在双抗应用尚未普及的阶段,选择“化疗+双抗”桥接方案极具勇气与魄力。针对CR患者的后续治疗选择,团队探索的“CAR-T+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联合策略虽因客观条件未能完全实施,但临床逻辑严谨,最终疗效显著,为高危复发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1)(1)1324.png

刘洋教授

中枢淋巴瘤突破,自体移植联合显成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王扬医生汇报了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例。其中一例29岁男性患者经多线放化疗后病情危重,处于嗜睡状态,合并癫痫持续发作与中枢性心动过速,肿瘤负荷极高且对多种治疗耐药。王扬医生团队采用“ASCT+ CAR-T”联合方案,患者治疗后13天造血功能重建,病灶完全消退,治疗后2年仍维持CR,生活完全自理。另一例58岁患者同样经该方案治疗后实现CR,证实了该联合模式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有效性。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1)(1)1559.png

王扬医生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杨建民教授点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难度大,肿瘤负荷高时CAR-T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风险极高。团队早期积累的CAR-T细胞治疗经验为该病例提供了支撑,“ASCT+CAR-T”模式通过降低肿瘤负荷、增强CAR-T细胞杀伤效应,实现了“1+1>2”的治疗效果。病例诊疗过程体现了团队的担当与智慧,为同类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相关临床数据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参考。

11815281.jpg

杨建民教授

放疗联合维持,攻克难治性中枢病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聂蔓医生分享了一例青年女性难治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案例。患者确诊时为non-GCB亚型,携带TP53突变,经一线诱导治疗后复发,出现脑疝与癫痫发作,对多种化疗、靶向药物耐药。其团队采用“放疗桥接+CAR-T+BTK抑制剂维持”联合方案,放疗快速缩小中枢病灶、缓解脑疝,CAR-T细胞治疗实现深度缓解,后续BTK抑制剂维持治疗,使患者获得31个月无进展生存(PFS),重新恢复正常生活。

11931657.jpg

聂蔓医生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慧强教授点评:该病例在患者颅内压增高、中线偏移的危急情况下,采用放疗桥接CAR-T治疗极具挑战性。聂蔓医生演讲自信从容、逻辑清晰,PPT制作精良,时间把控精准,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与演讲能力。病例所采用的创新联合方案疗效显著,为携带高危突变的难治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疗模式,其长期维持治疗策略也为延长患者缓解期提供了重要思路。

11753748.jpg

黄慧强教授

高危病例突破,CAR-T逆转不良预后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邓漫漫医生带来一例早期复发伴大包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滤泡淋巴瘤转化的病例。患者一线治疗后短期复发,全身多发受累,存在大包块病变与骨髓侵犯,IPI评分为3分,传统化疗疗效不佳。其团队基于多项临床研究证据,果断选择CAR-T细胞治疗,通过姑息性放疗联合桥接治疗降低肿瘤负荷,患者CAR-T细胞回输后仅出现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无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治疗后1个月即实现完全分子学缓解(CMR),12个月复查仍维持缓解状态。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1)(1)2467.png

邓漫漫医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方峻教授点评:该病例属于典型的高危难治病例,早期复发、大包块、疾病进展迅速等特征均提示预后不良。邓漫漫医生在患者减瘤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及时调整策略启动CAR-T治疗,诊疗决策果断精准。后续采用PD-1单抗维持治疗虽出现轻微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但有效延长了缓解期,整体治疗方案体现了个体化与精准化原则,为同类高危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借鉴。

11591868.jpg

方峻教授

双抗桥接助力,跨越CD20缺失障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相贵医生汇报了一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病例。该患者经多线化疗后复发,出现CD20丢失与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极低,化疗耐受性极差,且SLE处于活动期。其团队创新采用贝林妥欧单抗作为桥接治疗,成功为患者争取淋巴细胞采集时机,后续CAR-T细胞治疗虽出现3级CRS与4级ICANS,但经积极干预后患者转危为安,治疗后3个月实现CMR,SLE抗体也基本转阴,23个月仍持续维持无治疗缓解。

13049683.jpg

袁相贵医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旸教授点评:该病例合并多种基础疾病,CD20缺失与全血细胞减少为治疗带来双重挑战。袁相贵医生创新性采用双抗桥接方案,成功跨越治疗障碍,体现了深厚的学术积累与临床智慧。病例汇报数据详实,诊疗过程完整,尤其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了CAR-T细胞治疗在复杂合并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一箭双雕”击退肿瘤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3110.png

徐旸教授

病理纠正导向,精准应对高危伯基特淋巴瘤

河南省人民医院左素琼医生带来一例国际预后指数高危的40岁女性伯基特淋巴瘤病例。患者初诊时多系统受累,经一线化疗后出现中枢转移,伴癫痫发作与神志不清,干细胞采集失败,病情进展迅速。其团队通过病理会诊修正诊断,明确MYC基因阳性,采用FC方案预处理联合CAR-T细胞治疗,患者回输后出现1级CRS,无ICANS发生,经两次自体造血干细胞输注后血细胞恢复,治疗后4个月实现CR,右侧心隔角活性病灶完全消退。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1)(1)3321.png

左素琼医生

江苏省肿瘤医院吴剑秋教授点评:伯基特淋巴瘤侵袭性高,中枢受累后预后极差,该病例的诊疗关键在于及时纠正病理诊断,为后续治疗指明方向。团队选择CAR-T细胞治疗而非双抗,充分考虑了患者高危、大包块的临床特征,符合指南推荐与临床逻辑。治疗过程中虽出现导管血液感染等波折,但处理及时得当,最终疗效显著,为高危伯基特淋巴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1)(1)3923.png

吴剑秋教授

复发难治攻坚,自体移植联合增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宗香萍医生汇报了2例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一例45岁女性患者反复出现眼眶病灶复发,经8线治疗后仍进展;另一例55岁男性患者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化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强化疗与双抗治疗后疗效不佳。其团队均采用 “ASCT+CAR-T”联合方案,前者治疗后出现2级CRS,眼眶肿胀完全消退,后者虽出现3级ICANS,但经抗癫痫治疗后控制良好,这2例患者均实现持续CR,证实该联合方案在复发难治病例中的增效作用。

12612814.jpg

宗香萍医生

江苏省肿瘤医院吴剑秋教授点评:转化型淋巴瘤与反复复发淋巴瘤的治疗难度极大,传统化疗疗效有限。宗香萍团队医生坚持“ASCT+CAR-T”的联合策略,符合当前临床研究趋势,通过降低肿瘤负荷、增强CAR-T细胞活性,显著提升了治疗有效率。中心积累的80余例CAR-T细胞治疗数据为病例提供了坚实支撑,病例汇报逻辑清晰,治疗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3941.png

吴剑秋教授

高危早干预,分子分型指导治疗前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闫子勋医生呈现了两例高危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其中一例为年轻患者确诊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BCL2与MYC双易位、胆道梗阻,拒绝后续化疗;另一例老年患者为双打击、双表达淋巴瘤,合并TP53突变与大包块病灶。其团队基于分子分型结果,均采用“化疗+靶向”诱导后尽早启动CAR-T治疗,前者仅出现1级 CRS,后者出现2级 CRS,两例患者均获得显著的影像学缓解,体现了CAR-T治疗时机前移的临床价值。

12531162.jpg

闫子勋医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贾永前教授点评:闫子勋医生分享的两例病例均为典型高危类型,前者合并器官功能障碍,后者高龄、双打击且伴TP53突变,传统治疗预后极差。团队基于分子分型精准识别高危患者,推动CAR-T细胞治疗时机前移,符合国内外指南更新趋势。通过ctDNA动态监测评估疗效,进一步提升了诊疗的精准性,病例体现的“早期识别、尽早干预”理念,为高危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12423201.jpg

贾永前教授

表观免疫增效,破解CAR-T部分缓解困境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施锦红医生带来一例64岁TP53突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疗案例。该患者初治为大包块病灶,经一线化疗后快速进展,二线治疗疗效不佳,存在双表达特征与化疗原发耐药。施锦红医生团队为患者实施CAR-T细胞治疗后,患者仅达到部分缓解(PR),结合基线NOXA基因低表达的疗效预测指标,采用“双表观免疫”巩固方案,患者经12周期治疗后实现CR,CAR-T细胞再次扩增,治疗后33个月仍维持CR。

12339211.jpg

施锦红医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洋教授点评:施锦红医生展现了年轻医师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扎实的科研功底。病例分享聚焦CAR-T细胞治疗后PR患者的后续处理这一临床痛点,基于机制探索的“表观免疫增效”方案极具创新性,突破了传统维持治疗的局限。病例诊疗过程体现了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理念,若能在汇报中融入患者治愈后的人文故事,将更具感染力,为同类CAR-T细胞治疗仅达到PR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增效策略。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1)(1)4793.png

刘洋教授

多学科协作,攻克感染合并肿瘤难题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均炜医生带来一例57岁早期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肺结核的病例。患者一线治疗后3个月复发,二线化疗期间确诊活动性肺结核,治疗陷入“肿瘤需积极治疗、感染需控制风险”的两难境地。黄均炜医生团队联合呼吸科、感染科实施多学科协作,先通过四联抗结核治疗控制感染,待结核转阴后启动CAR-T细胞治疗,患者回输后仅出现轻度CRS,治疗后1个月即实现CR,肺结核也得到有效控制,后续经BTK抑制剂维持治疗,疗效持续稳定。

巅峰论道,智愈新生——“治愈达人,奕站到底”CAR-T细胞治疗病例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1)(1)5032.png

黄均炜医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陈楠教授点评:淋巴瘤合并肺结核的临床治疗难度极大,感染与肿瘤的双重挑战对诊疗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黄均炜医生演讲自信从容,逻辑清晰,PPT制作精良,病例汇报完整呈现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价值。团队通过精准把握治疗时机,实现了肿瘤与感染的双重治愈,证实肺结核并非CAR-T治疗的绝对禁忌,为同类合并感染的肿瘤患者提供了可借鉴的诊疗模式。

12086158.jpg

陈楠教授

大会总结:凝聚学术共识,共启治愈新篇

在会议的最后,黄慧强教授总结指出,本次大赛众多病例覆盖血液肿瘤CAR-T细胞治疗关键领域,充分展现了临床医师在复杂病例诊疗中的智慧与担当。CAR-T细胞治疗的规范化是疗效核心,选手们展现的精准诊断、合理方案设计等经验值得全行业推广,而各类创新治疗策略则为行业发展注入动力,希望未来持续搭建学术平台,推动CAR-T细胞治疗在规范中创新进步。杨建民教授表示,青年医师展现出卓越的临床功底与学术视野,CAR-T细胞疗法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突破,老一辈医师的经验为基础,年轻医师的创新思维为活力,鼓励其深耕临床、加强产学研结合,取得更多诊疗突破。贾永前教授强调,本次大赛凝聚了行业共识,明确了CAR-T细胞治疗核心发展方向,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全国医疗机构建立长期交流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通,共同助力我国CAR-T细胞治疗领域高质量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希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ynn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