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经典烷化剂洛莫司汀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0月21日
编译:肿瘤资讯

洛莫司汀(Lomustine, CCNU)是一种经典的亚硝脲类烷化剂,自1976年获得美国⻝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以来,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近半个世纪。作为一种口服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癌药,洛莫司汀凭借其高脂溶性、易于穿透血脑屏障的独特优势,在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旨在综述洛莫司汀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瘤种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其药物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作用机制与药代动力学特点

洛莫司汀是一种双官能团烷化剂,口服后能被迅速、完全吸收。其作用机制主要依赖于进入体内后降解成的两部分活性物质:

  1. 氯乙胺部分:这是发挥抗肿瘤活性的主要物质。它通过形成乙烯碳正离子,使肿瘤细胞DNA⻦嘌呤烷基化,导致DNA双链共价交联,从而阻止DNA复制和转录,最终诱导细胞凋亡。

  2. 氨甲酰基部分:通过氨甲酰化作用破坏细胞内的酶蛋白,起到一定的辅助抗肿瘤作用,但同时也与药物主要的毒性——⻣髓抑制密切相关。

洛莫司汀的突出特点是其高脂溶性,使其能够轻易穿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达到血药浓度的15%~30%,这使其成为治疗脑肿瘤的理想选择之一。此外,它与常规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

主要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脑㬵质瘤

脑㬵质瘤是洛莫司汀应用最广泛、证据最充分的领域。

单药治疗:在复发性㬵质母细胞瘤(GBM)中,洛莫司汀单药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7.59%,数值上优于或等于其他化疗方案。

联合放疗:早期研究证实,术后放疗联合洛莫司汀能有效延⻓GBM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PCV方案(洛莫司汀 + 丙卡巴肼 +⻓春新碱):这是治疗脑㬵质瘤的经典联合方案。EORTC 26951和RTOG 9402两项大型III期临床研究证实,对于间变型少突㬵质细胞瘤,放疗联合PCV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尤其是在1p/19q共缺失的患者中获益更为明显。

联合替莫唑胺(TMZ):CeTeG/NOA-09研究显示,对于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GBM患者,洛莫司汀联合TMZ治疗可将mOS提升至48.1个月,显著优于单用TMZ的34.1个月。

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多项研究表明,洛莫司汀联合⻉伐珠单抗可显著改善复发性GBM患者的PFS。尽管对OS的改善尚存争议,但该联合方案已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尤其对经典型GBM亚型患者可能带来PFS和OS双重获益。

其他联合方案:研究提示,肿瘤电场治疗(TTF)可增强洛莫司汀的疗效;与GSK-3β抑制剂(9-ING-41)等新药的联合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恶性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预处理:LEAM方案(洛莫司汀替代卡莫司汀)和LACE方案(洛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作为ASCT的预处理方案,在复发/难治性淋巴瘤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LEAM方案展现出显著的生存获益。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MPL方案(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丙卡巴肼+洛莫司汀)作为一线治疗,ORR高达79%,mOS⻓达84个月,为该类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选择。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对于无法耐受强烈化疗的老年AML患者,治疗选择有限。LAM-SA2007研究表明,在常规化疗基础上加入洛莫司汀,可显著提高患者的ORR(84.7% vs. 74.9%),并改善2年OS率(56% vs. 48%),为改善老年AML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策略。

恶性黑色素瘤

洛莫司汀凭借其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在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方面具有优势。基于洛莫司汀和/或替莫唑胺的联合化疗方案(如TOL-IFNα方案)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可观的疗效,为伴有脑转移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提供了治疗思路。

药物安全性与管理

洛莫司汀的不良反应可预测且可管理,主要包括:

⻣髓抑制:这是最常⻅且最严重的毒性,通常是延迟性的,在给药后4-6周达到高峰。血小板减少尤为突出,是主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因此,治疗期间需每周监测血细胞计数至少6周,并根据血象最低值调整后续剂量。

胃肠道毒性:恶心、呕吐常⻅,属于中高度致吐性药物。建议在治疗前常规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和NK-1受体拮抗剂等强效止吐药进行预防。

其他毒性:肺毒性(肺纤维化)、肝肾毒性及心脏毒性等较为少⻅,多与累积剂量过高或与其他药物联用有关。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谨慎用药并密切监测。

结论与展望

作为一款经典的抗肿瘤药物,洛莫司汀凭借其确切的疗效、独特的药理特性和可控的安全性,在脑㬵质瘤、淋巴瘤和老年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历久弥坚。

未来,对洛莫司汀的研究方向将聚焦于“老药新用”,进一步优化现有治疗方案,并积极探索其与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疗法的联合应用,以期实现提高疗效、分散毒性、延缓耐药的目标,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杨帆,秦叔逵. 洛莫司汀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24,29(8):805-811. DOI:10.3969/j.issn.1009-0460.2024.08.014.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丹忱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丹忱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