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在对更佳治疗效果不懈追求下,乳腺癌外科及系统性治疗理念及策略均在不断迎来迭代、升级,如,近年来乳腺癌手术治疗的主流趋势是“降阶梯”,即力求以最小干预实现最大治愈效果,推动临床决策从“病灶优先”转向“患者整体获益优先”。除此之外,乳腺癌领域新药研发进展同样如火如荼,格局日新月异。而在所研发的新药中,既包括开拓全新的疗法,也包含对现有经典方案的“精雕细琢”,其核心目标是让患者实现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最大化统一。剂型创新正是后者的重要体现。
【肿瘤资讯】在此邀请到漳州正兴医院吴秀萍教授,立足于乳腺癌管理领域近年进展,赏析药物剂型创新所带来的独到价值。
本期特邀专家——吴秀萍 教授
漳州正兴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乳腺外科科主任
漳州市医学会乳腺病分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健康科普讲师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 常委
福建省海医会乳腺肿瘤微无创分会副会长
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乳腺肿瘤防治分会副会长
福建省医学会乳腺病分会常委
海峡乳腺健康公益联盟副理事长
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海医会海西乳腺微创美容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委
海医会海西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临床肿瘤学诊疗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福建省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福建医学会外科学会分会乳腺外科学组委员
漳州市抗癌协会乳腺癌分会副主任委员
漳州市医学会烧伤整形分会 副主任委员
巴德—中国微创乳腺外科微创旋切技术培训基地负责人
麦默通微创外科学院乳腺培训基地负责人
西山科技乳腺微创旋切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负责人
Q1.手术是早期乳腺癌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您作为乳腺癌外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如何评价近年来手术治疗的热点进展方向?哪些新成果或新理念正在或即将改变临床实践?
吴秀萍教授:现代乳腺外科的价值不仅在于疾病治愈,同时也在于让患者实现兼顾生活质量的“更佳”生存。基于这一背景,无论针对腋窝淋巴结还是原发灶,乳腺癌外科手术的“降阶梯”是近年来的演变趋势,目的在于力求在最小干预的前提下实现最大治愈效果、降低复发风险,推动临床决策理念实现从“病灶清除优先”向“患者整体获益优先”的跨越,实现外科的治疗“升级”。
从豁免ALND到豁免SLNB,腋窝手术“降阶梯”探索步履不停:
精益求精,豁免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探索不止:以往对于前哨淋巴结(SLN)有1~2个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标准治疗是进行ALND,然而ALND会带来一些并发症,例如淋巴水肿、疼痛、感觉异常等,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打破这一成规。SENOMAC研究[1]纳入了cN0,分期为T1、T2或T3,且存在1-2枚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结果显示豁免ALND与常规处理在IDFS期上无显著差异。该试验提示,对于符合该特征的乳腺癌患者,若接受符合指南标准的辅助治疗及放射治疗,省略ALND是安全的[1]。
此外,SOUND研究[2]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证明对于肿瘤直径均小于2 cm、术前腋窝淋巴结超声检查结果为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豁免ALND并不劣于SLNB。
更上一层楼,豁免SLNB的积极尝试:2024 SABCS大会上报道的INSEMA研究[3]再度为腋窝处理“减法”——豁免SLNB添加新证。INSEMA研究表明,对于年龄≥50岁、1-2级(临床T1),肿瘤≤2 cm且为HR+/HER2-的乳腺癌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豁免SLN手术是一种可行选择[3]。当然,鉴于该研究纳入患者群体的特征较为特定,建议对豁免SLNB手术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更广泛人群持谨慎态度。
“至简至臻”,原发灶“降阶梯”的探索再添新证:
历史证据警示,对老年乳腺癌患者(≥70岁)选择延迟手术可能带来更高的早期局部区域进展以及更高的中后期远处转移和死亡风险,即过度降阶梯可能损害生存获益。COMET研究[4]是广为熟知的探索对低风险乳腺导管原位癌 (DCIS)患者进行原发灶降阶梯的研究。研究对40岁以上低到中级别HR+/HER2-DCIS进行随机分组,一组严密的监测,另一组根据标准的指南进行局部治疗(手术联合或不联合放射治疗)。结果表明[4],主动监测并不劣于符合指南的护理。随机接受主动监测的低风险 DCIS患者与随机接受标准指南推荐的治疗的患者相比,2年同侧浸润性癌累积发生率无差异。但研究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我们期待更长时间的随访。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如整合ctDNA、影像组学与蛋白组数据的AI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进展,我们有望进一步精准筛选出适合“降阶梯”治疗的人群,持续推动外科治疗的“升级”。
Q2.外科手术的“减法”理念离不开系统治疗的支持,而患者对治疗的理解与配合也直接影响疗效。您长期致力于健康科普工作,请问在推动乳腺癌治疗“升级”的过程中,如何通过科普帮助患者理解“降阶梯”治疗的必要性?同时,在药物不断优化的背景下,科普工作在提升治疗依从性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吴秀萍教授:科普是连接医患认知的桥梁,助力治疗理念落地:外科“降阶梯”虽能减少创伤,但也需患者理解其背后的科学依据与适用条件。作为长期致力于科普的医疗工作者,我们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解释“降阶梯”并非“减质”,而是在精准评估基础上的“优化”,帮助患者消除疑虑,增强治疗信心。
科普助力治疗依从性,推动长期管理: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疾病管理周期长、药物选择多,科普能帮助患者理解不同治疗策略的优劣,如以HR+乳腺癌为例,提升患者对内分泌治疗联合OFS的重要性、新型剂型如戈舍瑞林微球在提升用药体验方面的优势等认知,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从而真正使治疗获益落到实处。
科普与治疗升级相辅相成,共绘健康蓝图:福建省医学会健康科普讲师团整合全省优质医疗资源,正是希望通过权威、接地气的科普传播,让前沿医学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患者做好自我管理,也为治疗策略的个体化与升级提供社会认知基础。
Q3.我们谈到科普有助于患者理解治疗升级的价值,那么回归到治疗本身,除了新药研发,经典药物的剂型创新也是实现“治疗升级”的重要路径。作为临床专家,您如何看待像戈舍瑞林微球这类通过剂型优化焕发新生的“经典老药”?它们如何从临床便利性和治疗体验等层面,具体助力我们共绘HR+乳腺癌治疗的“升级”蓝图?
吴秀萍教授:治疗的“升级”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既包括开拓全新的疗法,也包含对现有经典方案的“精雕细琢”,其核心目标是让患者实现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最大化统一。剂型创新正是后者的重要体现。
戈舍瑞林微球:经典药物的剂型升级:
GnRHa在绝经前HR+早期乳腺癌OFS的首选地位:绝经前HR+乳腺癌患者需要联合OFS。而药物去势(GnRHa)的诞生开启了乳腺癌OFS治疗的精准时代。《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建议,将GnRHa作为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的早期乳腺癌OFS的首选[14]。戈舍瑞林是一款经典GnRHa药物,据一项针对ASCO会员对于乳腺癌临床治疗中GnRHa的选择的调研,戈舍瑞林是临床中最为常用的GnRHa,超半数(54%)医生选择戈舍瑞林[15]。
戈舍瑞林微球的临床优势: 戈舍瑞林微球即为经典药物的剂型升级的范例。基于采用先进的药物递送系统——微球技术,戈舍瑞林微球制剂通过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包裹药物,戈舍瑞林微球的血浆浓度在给药后28天仍可检测到,展现出更平稳、更强的去势效果。“头对头”对比戈舍瑞林微球 vs 戈舍瑞林植入剂在乳腺癌领域的随机、对照、开放、非劣效设计Ⅲ期研究显示,在中国绝经前乳腺癌患者中,相比传统戈舍瑞林植入剂,戈舍瑞林微球去势失败比例更低,安全性相似。目前,集戈舍瑞林与微球优势于一身的戈舍瑞林微球已获批国家2.2类新药,并获得乳腺癌相关指南推荐,且适应症已获国家医保纳入。
剂型创新如何助力HR+乳腺癌治疗升级:
剂型创新直面临床痛点,提升治疗依从性与体验:中国HR+乳腺癌患者群体呈现年轻化、基数大、生存期长的特点,意味着长期疾病管理至关重要。对于复发风险较高的绝经前患者,OFS是内分泌治疗的核心策略之一[5]。但传统治疗的依从性常受不良反应和给药方式制约,影响最终疗效。而戈舍瑞林微球通过三大核心技术——星型结构的PLGA原料、二代水包油包固(S/O/W)微球制备工艺及符合FDA标准的高质量现代化制药生产工艺水平——实现了单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平稳可控,初始2天内突释量严格控制在2%以下,有效避免血药浓度急剧波动且给药28天后仍可检测到有效血药浓度,确保了在传统GnRHa方案28天给药周期内治疗的有效性,且平稳的药物释放曲线降低了患者个体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提升了治疗安全性,从而显著提升了治疗依从性与治疗体验,为长期管理奠定基础。
剂型创新与个体化治疗策略相辅相成,共同完善治疗格局:当前HR+乳腺癌的治疗策略日益精准。对于高风险HR+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以做“加法”,比如联用CDK4/6抑制剂[6-8];对于低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先进的基因检测技术识别出能够豁免化疗的患者[9-10];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近年来更多新兴治疗“武器”正在出现[11-13],比如一些新型靶向药,有望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的“带瘤生存”。而同样重要的是,剂型创新如戈舍瑞林微球,为适应症患者保留的内分泌治疗方案本身是“优化”的,为不同风险层次的患者都有望提供一个更优的、更利于长期坚持的治疗选项,这与个体化治疗的理念高度契合。
延伸案例--曲帕双靶的剂型创新:剂型优化的价值在HER2+乳腺癌治疗中同样显著。曲帕双靶是HER2+乳腺癌的治疗基石方案,但在既往临床实践中,曲帕双靶均采用静脉输注方式给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长时间、频繁的静脉输注治疗的治疗体验不佳。通过剂型升级,如今曲帕双靶的皮下制剂单次仅需5~8分钟即可完成治疗,且疗效与静脉输注剂型相似,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治疗升级的新选择。
[1] De Boniface J, et al. Omitting Axillary Dissection in Breast Cancer with Sentinel-Node Metastases.N Engl J Med . 2024 Apr 4;390(13):1163-1175.
[2] Oreste Davide Gentilini, et al.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vs No Axillary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mall Breast Cancer and Negative Results on Ultrasonography of Axillary Lymph Nodes: The SOU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Oncol. 2023 Nov 1;9(11):1557-1564. doi: 10.1001/jamaoncol.2023.3759.
[3] Toralf Reimer, et al. Axillary Surgery in Breast Cancer — Primary Results of the INSEMA Trial. N Engl J Med .2025;392:1051-1064.
[4]E. Shelley Hwang, et al. Active Monitoring With or Without Endocrine Therapy for Low-Risk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The COME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2025;333(11):972-980. doi:10.1001/jama.2024.26698.
[5]Prudence A. Francis, Gini F. Fleming, Olivia Pagani, et al. 15-year outcomes for women with premenopausal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BC) in the SOFT and TEXT trials assessing benefits from adjuvant exemestane (E) + 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 (OFS) or tamoxifen (T)+OFS. 2025 ASCO. 505.
[6] SLAMON D, LIPATOV O, NOWECKI Z, et al. Ribociclib plus endocrine therapy in early breast cancer[J]. New Engl J Med, 2024, 390(12):1080-1091.
[7]Denise A Y, Michael U, Carlos H B S, et al. Baseline (BL) characteristics and efficacy endpoints for patients (pts) with node-negative (N0) HR+/HER2- early breast cancer (EBC): NATALEE trial[J]. J Clin Oncol , 2024, 42(Suppl 16):512.
[8]Peter A. Fasching,et al.Adjuvant ribociclib (RIB) plus nonsteroidal aromatase inhibitor (NSAI) in patients (Pts) with HR+/HER2− early breast cancer (EBC): 4-year outcomes from the NATALEE trial.Annals of Oncology (2024) 35 (suppl_2): 1-72.
[9]Joyce O'Shaughnessy.Association of MammaPrint index and 3-yearoutcome of patients in the FLEX Registry trial withHR+HER2-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treated withchem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anthracycline.ASCO 2024.
[10] Jean Wright,et al. Impact of Tamoxifen Only after Breast Conservation Surgery for "Good Risk" Duct Carcinoma in Situ: Results from the NRG Oncology/RTOG 9804 and ECOG-ACRIN E5194 Trial.SABCS 2024; GS2-02.
[11] Turner NC, et al. Inavolisib-Based Therapy in PIK3CA-Mutated Advanced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4;391(17):1584-1596. doi:10.1056/NEJMoa2404625.
[12] Turner N, et al. Capivasertib in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NEJM. 2023; 388:2058–70.
[13] Shanu Modi,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Previously Treated HER2-Low Advanced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387:9-20.
[14]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 (3): 324-342.
[15] Catherine M Kelly, et al. Clinical Management of 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 in Premenopausal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 Survey of Members of ASCO.JCO Oncol Pract. 2024 Nov 12:OP2400502. doi: 10.1200/OP-24-00502. Online ahead of print.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高惠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4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