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SMO | 习勉教授:免疫“前置”,打破局限——EC-CRT-002研究重塑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思路

10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免疫治疗持续重塑肿瘤治疗格局的时代,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仍面临疗效瓶颈。在刚刚召开的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习勉教授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EC-CRT-002研究,首次验证了“诱导化免”联合同步放化疗的新模式,在局部晚期食管癌鳞癌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生存获益(LBA82)。作为大会LBA口头报告,该研究为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ESMO大会现场,【肿瘤资讯】有幸对习勉教授进行了专访,请她深入解读这一研究的创新设计、关键结果与未来展望。

本期特邀专家——习  勉 教授

习  勉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放疗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副所长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青年临床医学科学家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放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消化肿瘤综合治疗青委会副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常委
研究方向:食管癌、肝癌的放射治疗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等多项课题,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5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

创新破局:免疫治疗前移,探索局部晚期食管癌新模式

习勉教授:目前,对于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食管鳞癌,标准治疗仍是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尽管这一方案已被推荐超过20年,但疗效仍不理想,患者5年生存率仅约30%~40%,近半数患者在治疗后仍会出现复发或转移,提示疗效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癌中已展现出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尝试将免疫治疗提前应用于局部晚期阶段。EC-CRT-002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路,将免疫治疗前移,用于化疗诱导阶段和同期放化疗阶段,有一组患者还继续用在了放化疗结束后的维持治疗阶段。

这一设计的思路来自我们团队此前的研究基础。2021年,我们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与“单纯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中的疗效。结果虽为阴性,提示在未筛选人群中加入诱导化疗并不能改善总体生存,但我们注意到:对诱导化疗敏感的患者,其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诱导化疗”这一模式本身具备潜在获益,但前提是要提升其有效率。

因此,我们推测将免疫治疗与诱导化疗结合,即“诱导化免”,能够提升客观缓解率(ORR),并有望转化为长期生存获益。基于此假设,我们开展了EC-CRT-002研究,而最终结果也验证了我们的设想。

数据亮眼:免疫诱导显著提升缓解率与生存期

习勉教授:EC-CRT-002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双臂的Ⅱ期随机研究,共入组114例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的食管鳞癌患者。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 A组患者接受2个周期的诱导化疗联合后续的同步放化疗,并自诱导化疗开始同步使用替雷利珠单抗,共治疗16个周期。也就是说,替雷利珠单抗的给药覆盖了诱导(2周期)、放化疗同期(2周期)及巩固治疗期(12周期)。

  • B组患者在诱导期和放化疗同期的治疗方案与A组一致,但放化疗结束后即进入随访阶段,不再进行巩固免疫治疗。换言之,B组替雷利珠单抗的总疗程为4个周期,仅在诱导期和放化疗同期使用。

图.png

研究以既往发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单纯同步放化疗”患者为历史对照,该对照组的1年PFS率为56%。我们设定目标是将这一指标提升至70%。

结果显示:

  • A组患者的临床完全缓解率(cCR)率为51%,较历史对照的40%虽有提高,但未达统计学显著差异(P=0.334);

  • B组cCR率则达70%,较历史对照显著提升(P=0.003);

  • 在生存方面,A组1年PFS率为52%,与历史对照(56%)相近(P=0.52);而B组1年PFS率达73%,显著优于对照(P=0.024);

  • 同时,1年OS率在B组(85%)亦明显高于历史对照(69%),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004)。

图2.png

总体来看,B组(即免疫联合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的方案在短期缓解率及长期生存方面均显示出更优的趋势,提示这种“诱导化免”模式有望显著改善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结局。

精准未来:以生物标志物助力新标准的建立

习勉教授:EC-CRT-002的结果对我们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也为未来Ⅲ期研究的设计提供了方向。目前的数据提示,B组方案可能在疗效、毒性和经济负担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仅需4个周期免疫治疗即可带来生存获益,显示出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巩固阶段的免疫治疗“无用”。由于A、B两组均为研究组,二者之间不宜直接进行统计学比较。我们的结果更多提示: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在放化疗结束后继续接受免疫维持治疗,未来可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识别真正能从中获益的人群。

在转化研究方面,我们的探索性分析发现:

  • PD-L1高表达(CPS ≥1)及CD8+ T细胞高浸润的患者,其生存获益更显著;

  • 若将PD-L1表达与CD8+ T细胞浸润联合评估,可能更精准地筛选出受益人群;

  • 此外,基于ctDNA的基因层面分析发现,NRF2突变患者预后较差,这表明对此类高风险亚组,现有的“免疫+放化疗”组合可能仍显不足,亟需为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

目前,多项转化研究仍在积极推进中,完整结果尚未公布。我们期待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能揭示更多有关疗效精准预测和治疗决策指导的关键数据。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in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高惠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