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PIK TALK | “一步到位”:靶向PIK3CA突变如何实现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深度缓解?

10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乳腺癌的诊疗旅程中,有些患者可以依靠内分泌治疗稳定病情多年,生活几乎回归常态。然而,平静并不代表终点——一场突如其来的转移往往打破宁静。对于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而言,这样的“暗涌”尤其凶险,尤其是当肿瘤携带PIK3CA突变时,耐药与进展几乎不可避免。

如何在多年稳定后迅速扭转突发的侵袭?III期INAVO120研究给出了新的答案:PI3Kα抑制剂伊那利塞(Inavolisib)将精准治疗的矛头直指耐药机制,并被快速写入国际与国内指南。本期【PIK TALK】聚焦来自辽宁省肿瘤医院孙涛医生团队的真实案例,展示在长期内分泌治疗突发肝转移的棘手情境下,如何依托分子检测与创新药物实现“精准狙击”,并邀请孙涛教授韩兴华教授深度解析其临床启示。

案例报告

基础情况

患者为74岁女性,孕3流2产1,已绝经 ,否认慢性疾病及传染病史 。

2014年7月18日,患者因左乳癌接受了左乳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病理提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Ⅱ级),肿物大小为1.4×1.2×1.2cm,淋巴结阴性(0/20),病理分期为pT1N0M0 IA期 。免疫组化结果为:ER(>75%+),PR(50-75%+),CerbB-2(-),Ki67(25-50%+) 。术后患者未接受辅助化放疗 ,自2014年8月起规律口服来曲唑进行辅助内分泌治疗,2025年6月复发 。

图片1.png

关键转折:病理及基因检测

  •  肝穿刺活检:2025年6月,患者在外院复查彩超提示肝内多发低回声结节,怀疑肝转移 。随后的肝脏增强磁共振证实了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 。为明确诊断并指导后续治疗,患者接受了经皮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肝转移,转移灶的免疫组化表型与原发灶基本一致:ER(约95%+), PR(约70%+), HER2(2+), Ki67(约25%+) 。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最终确认HER2为阴性 。

图片2.png

  • 诊疗的转折点出现在多基因检测(NGS)报告中:结果明确提示患者携带PIK3CA基因双重突变,分别为exon9区的p.P539R(丰度58.59%)和exon20区的p.H1047R(丰度59.24%) 。这一发现,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清晰的分子靶点。

图片3.png

3.最终诊断

  • 左乳癌术后复发,肝继发恶性肿瘤(rT0N0M1, IV期)。

  • 分子分型:Luminal B型,PIK3CA突变型。

治疗过程与疗效评估

1.治疗方案

基于患者明确的PIK3CA突变状态和内分泌耐药情况,根据INAVO120研究结果,于2025年7月10日启动一线治疗:伊那利塞+氟维司群+瑞波西利,于2025年8月19日将CDK4/6抑制剂调整为哌柏西利 。

2.疗效评估

  • 治疗前(2025年7月11日)肝脏彩超提示最大病灶大小为 22.0×12.5mm

  • 用药仅1个周期后(2025年8月7日)复查,彩超显示该病灶已显著缩小至 13.1×12.0mm,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

图片4.png

用药2个月后(2025年9月4日)复查肝脏磁共振,病灶较基线(2025年6月25日)明显缩小,疗效评估为PR 。

5.png

3.不良反应管理

  • 高血糖:用药第3天空腹血糖即升高至11.1 mmol/L,立即启动二甲双胍治疗。后续通过联合达格列净、瑞格列奈并动态调整二甲双胍剂量,血糖在18天内得到良好控制,目前稳定在5.5-6.5 mmol/L。

图片5.png

  • 治疗期间出现III级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以及II级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 。经异甘草酸镁、双环醇、熊去氧胆酸等药物保肝治疗后好转。

  • 其他:患者出现II级乏力,经中药对症治疗后好转。同时,预防性使用伊索拉定,未发生口腔粘膜炎。

专家点评与临床启示

专家介绍

孙 涛
乳腺内科主任,博导

辽宁省肿瘤医院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
辽宁青年名医、“兴辽”领军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多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 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委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精准医学与肿瘤MDT专委会 副主委
辽宁省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 主任委员
辽宁省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委会 主任委员
辽宁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委会 副主委


专家介绍

韩兴华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肿瘤内科科主任
安徽省卫生健康杰出人才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乳腺癌组专家
CACA乳腺肿瘤整合康复委员会委员
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肿瘤药物基因组专委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委员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临床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安徽省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孙涛教授:该例患者是一位高龄、长期内分泌治疗后发生内脏转移的典型案例,其成功的诊疗过程是教科书式的循证医学实践,为携带PIK3CA突变、内分泌耐药的晚期患者树立了一线治疗的标杆。

首先,该案例凸显了复发后再次活检与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对于一位已平稳8年多的老年患者,在复发时是否仍有必要进行有创的穿刺和NGS检测?该案例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正是这“临门一脚”式的精准检测,捕获了驱动疾病进展的核心分子事件,从而避免了经验性的、疗效不确定的化疗或更换其他内分泌药物,让治疗决策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最坚实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上。

已发布的2025版《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也明确指出[1]:对于HR+/HER2-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建议在一线治疗前常规开展PIK3CA基因检测。该推荐证据质量高、推荐强度强,强调了规范化检测在精准治疗中的核心作用。
 
其次,该案例的治疗决策清晰地展示了循证医学的魅力。决策链条完整且有力:发现PIK3CA突变 → 链接INAVO120研究证据 → 选择伊那利塞联合方案。这不是一次“尝试”,而是一次基于现有最高级别证据的、胸有成竹的决策。这体现了“一步到位”的治疗智慧,即在恰当的时机将最有效的药物用在合适的患者。
 
第三,III期INAVO120研究是伊那利塞获批适应症的关键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自2023年SABCS发布以来,便引起了高度关注,后续历经多次更新,在今年的ASCO大会中,INAVO120研究终于公布了最终的总生存(OS)数据。中位随访接近3年(34.2个月)后,伊那利塞组的中位OS为34个月,安慰剂组为27个月,对比降低了33%的死亡风险(HR 0.67,95%CI 0.48-0.94;P=0.0190)。值得关注的是,INAVO120研究清晰地证实,对于PIK3CA突变患者,“伊那利塞+哌柏西利+氟维司群”三药联合方案可将疾病进展风险降低58%,mPFS延长至17.2个月[2]

“用药一个周期PR”是该案例令人振奋的结果。这种“立竿见影”式的快速起效,不仅迅速控制了患者的内脏转移,大大地增强了患者和家属的治疗信心,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直接的疗效反馈,这充分说明,对于找准靶点的患者,精准治疗可以带来快速且深度的缓解。


韩兴华教授:该案例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PI3Kα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的前瞻性与系统性管理,尤其是在高血糖与口腔炎两类常见不良反应防控方面的规范化实践。

高血糖是PI3K抑制剂最受关注的不良反应之一,也是影响药物依从性的重要因素。INAVO120研究显示,伊那利塞治疗期间3级高血糖发生率为5.6%,大多数事件可逆且可控。孙涛医生团队在临床实践中严格遵循监测与干预原则,并结合患者的个体反应制定了结构化管理流程:

  • 患者在用药第3天空腹血糖升高至11.1 mmol/L,团队立即启动二甲双胍治疗;随后联合达格列净(SGLT2抑制剂)与瑞格列奈(短效促泌剂),并动态调整二甲双胍剂量。经过多药联用及密切监测,血糖在18天内恢复正常并稳定维持在5.5–6.5 mmol/L。这一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早识别、早干预、分级管理的临床理念,使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得以顺利维持原始剂量治疗。

  • INAVO120研究中约51.2%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口腔炎,其中3级占5.5%。该案例中,团队在治疗初期即采取预防性使用伊索拉定漱口液(具有抗菌与黏膜保护作用)的策略,全程未出现口腔黏膜炎,充分说明早期干预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这一系列管理措施与INAVO120研究中所倡导的监测路径高度一致:治疗首月应每3天检测空腹血糖,第二月起每两周监测一次,三个月后每月复查HbA1c,并在必要时与内分泌科协作,形成多学科联合管理模式。

总体而言,对于HR+/HER2-晚期乳腺癌,尤其是经长期内分泌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进行转移灶的基因检测、精准用药、科学监测是实现高质量生存的关键三步。未来,随着更多真实世界数据的积累,PI3Kα抑制剂有望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实现“疗效可复制、安全可保障”的精准治疗目标。

案例提供专家

姜翠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

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内一科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营养与膳食创新发展平台委员会 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 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临床细胞学专委会副主委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健康体检与病症筛查专委会 常委
辽宁省养生康复学会乳腺疾病专委会 常委
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 委员
辽宁省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 委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乳腺癌诊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委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癌痛诊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肿瘤放射免疫治疗分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乳腺肿瘤学组 委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病理专家委员会, 国家病理质控中心. 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5, 54(2): 120-125.
[2] Jhaveri KL, Im SA, Saura C,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Inavolisib in PIK3CA-Mutated Advanced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25;393(2):151-161. doi:10.1056/NEJMoa2501796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分享,具体诊断方案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Deli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10月24日
刘敏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 | 肿瘤内科
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诊疗领域,局部晚期甲状腺癌与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RAIR-DTC)是临床管理难点。
10月24日
汤继英
十堰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乳腺癌靶向治疗的深度缓解
10月24日
雨夜
钦州市中医医院 | 肿瘤内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