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VI)丨知行互勉,双向奔赴:杨学军教授论临床与科研的融合发展

10月16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9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的2025 CACA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沈阳盛大启幕。会议期间,《合之策6》人文专访栏目有幸采访了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杨学军教授。杨学军教授围绕“象牙塔与实践”的融合,以及如何实现理论与临床的“知行互勉”等议题,分享了其深刻见解与实践经验。此次专访旨在探讨在复杂多变的临床实践中,医学理论体系如何与实际诊疗紧密融合,以及如何通过多学科整合和教育创新,共同推动医学的进步。

临床实践:理论与实际的融合之道

杨学军教授:临床医学的本质在于其“临床”二字,这明确界定了该学科的特点。所有医学书籍和指南的知识均源于临床实践。然而,若脱离患者具体情况,生硬地照搬和记忆书本与指南的知识,临床工作必将遭遇挫折。因此,在年轻医生的培训过程中,我们强调医生必须深入患者身边,全面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及其体征。

在分析临床问题时,我们以书本知识和指南提供的理论与规范的基石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将这些理论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在临床中,我们常观察到部分患者通过网络获取疾病讲解,并查阅专业团体乃至国家颁布的指南和规范,就诊时自认为已掌握医学知识。然而,我们发现许多情况下,他们会受到这些信息的误导,并对自身病情产生误判。这充分说明理论、实践与临床实际问题之间须臾不可脱离

因此,我们在网络上常遇到同行咨询医学问题,但患者提供的病例往往片面且支离破碎。对于经典的常见病,大家基本了解,不会提出疑问。对于疑难疾病,我深有体会:当希望深入介入某个患者时,即使通过网络了解到的临床信息,多数也能提供诊断和治疗的方向。或者邀请患者到门诊,在综合分析其病情、临床查体和影像资料后,往往就能找到诊疗思路。换言之,“临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词汇,它强调所有理论知识必须与患者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在病床前讨论这些复杂、不典型的疾病时,我们才能抽丝剥茧,探寻出诊治线索。

反向求索:从临床问题到科学研究的驱动

杨学军教授:在临床实践中,一名优秀的医生必然是善于思考的。医学领域诸多疾病的发现及诊治方向的突破,均源于临床实践,甚至偶发性的发现。然而,这种偶发发现需要“有心人”才能从中提炼出新的科学问题,进而展开科学研究或进行高层次的临床诊疗实践探索。

我们常告诫年轻医生,前辈们已足够智慧,他们已对许多经典、传统疾病有了深刻认识,甚至在手术方面,他们发明了众多手术入路,进行了精细的手术解剖,年轻医生似乎面临“无路可走”的困境。那么,在新的医学发展形势下,年轻医生如何提升自我?关键在于必须善于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同时,要能够利用当前医学与工科、基础医学的交叉融合,借助临床发现的问题,并运用医工结合及基础研究的手段,将临床问题加以深化。目前,无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科技部,均倡导医学研究应以临床问题为导向。

若仅重复临床工作而不加思考,医生将永远停留在“前辈所创术式我会了,这个病我会看了”的层面,医学便无法前进和创新,年轻医生也无法实现自我突破。因此,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强调年轻医生要善于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强调医工结合,强调与基础医学的结合。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利用数字与智能技术赋能年轻医生的自身培养,进而推动医学发展,我认为这至关重要。

双向奔赴:基础研究与医学教育的未来

杨学军教授:作为医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查体至关重要。然而,单纯依靠医学自身的发展,其进步会遭遇一定的瓶颈。这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将医学与基础研究、医学的科学问题紧密结合,以共同促进医学的持续发展。

基础研究工作者拥有高超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实验技能,他们研究的问题往往聚焦于一点,例如某个分子或信号通路。然而,疾病的发生发展绝非单一分子或信号通路所能完全解释和治疗。实际上,基础科学家普遍具有与临床结合的强烈意愿,只是目前在物理空间和促进合作的机制上可能存在不足。从我个人体会来看,他们非常希望临床医生能提出具体的科学问题,从而共同开展研究。

人类疾病的突破,唯有通过基础研究揭示其深层机理并发现治疗靶点,才能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尤其是肿瘤这类分子层面的疾病,单纯从宏观层面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这种“双向奔赴”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观察到,近年来综合性大学的医学发展势头迅猛。这些大学在医工交叉领域,乃至脑机接口、基础研究转化等领域均取得了飞速发展。这再次印证了,医学若仅依靠自身,可能会触及发展的天花板;但若能与基础研究、医工结合,我们便能打破自身疆界,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具突破性的贡献。

从教育角度而言,当前医学教育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传统的教学体系,即按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科目逐一学习的方式,在当前知识爆炸的背景下,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目前八年制和“4+4”教学模式中强调器官系统整合教学,旨在高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这仍停留在知识灌输层面。医学知识更新迭代迅速,如何让新一代医学生在知识爆炸、新技术、新理论快速发展的环境中迅速成长,并使其在教育体系中真正获益?这就强调要“授人以渔”,而非仅仅传授医学知识本身。我们需要教导他们如何获取新知识,以及如何与其他跨学科领域进行融合。

特别是在当今的知识体系下,我们在教授传统知识的同时,务必留出时间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研究进展,阐明当前的科学问题,以及在他们所学学科和疾病领域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会激发学生在传统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他们探索如何将医学与工科、理论研究相结合。我认为这一点在“4+4”学生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在进入医学学习之前,已建立了医学之外的理论体系,当他们学习医学后,我们发现这些学生能够迅速将原有知识体系融入医学问题并加以结合。我想,这可能也是我们医学人才培养的一种必要方式。

策问六专家海报-10.jp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