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Ⅵ)|王丹波教授:在“象牙塔”与病榻之间,探寻生命最优解

10月16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2025年9月19日-21日,2025 CACA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沈阳盛大召开。会议期间,《策问》栏目特邀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聚焦于医学领域的更深层次“整合”,将文献中的前沿理论与病榻边复杂多变的个体情况相结合,为患者找寻生命的最优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

知行互鉴:当前沿理论遇上有血有肉的病人

王丹波教授:当最新的诊疗指南或学术论文结论,与眼前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完全匹配时,如何做出临床决策?这既凸显了医学工作的复杂性,也是对医疗工作者价值的最大认可。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诊治的对象是疾病。疾病本身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即便科学不断进步,让我们对部分疾病的认知不断加深,但这种认知永无止境。

医学从来不是脱离实践的学科,而是一门依赖经验积累的科学。因此,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若完全用理论去套用以解释病情、制定方案,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或许存在共性规律,但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所处环境等复杂因素,都会影响病情走向。所以,一名优秀的医生,绝不能只照本宣科地依据理论知识为患者诊治,否则必然会在临床中遭遇重重挑战。

常言道“医生越老越值钱”,这句话的核心并非年龄增长直接带来智慧的飞跃,而是临床经验的日积月累。经验丰富的医生,能更游刃有余地将临床经验与医学理论结合,并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复杂社会背景也会有更深的理解,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在诊治过程中,制定出更具人文关怀、更贴合个体需求的治疗方案,从而为不同患者带来截然不同的预后效果。

研用相长:突破理论局限的临床真实案例

王丹波教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是成为优秀医生的必经之路。理论是临床诊疗的标准参考,但常有患者出现超出现有理论认知的特殊情况。在近四十年的从医经历中,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近年来肿瘤年轻化趋势明显,临床医生需要应对全新挑战,制定的治疗决策不仅关系到患者短期的治疗效果,更可能影响其一生的生命质量。

曾有一位年轻患者,怀孕后进行产检时,意外发现疑似宫颈癌的迹象。全家原本的欣喜,瞬间被对生命的恐慌取代。宫颈癌的疑似出现不仅意味着患者成为母亲的愿望可能破灭,更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会明确告诉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进行临床决策。患者本人渴望拥有孩子,家人则更担心她的生命安全,两种需求交织,为医疗团队带来巨大挑战。若采取放弃胎儿的处理方式,对肿瘤进行系统性治疗,或许能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患者离开医院后将面临怎样的生活?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决定在理论基础上,探索更具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确保胎儿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诊断性宫颈锥切术明确病情;同时考虑到手术可能引发流产,同步为患者实施了宫颈环扎术,病理结果为宫颈浸润癌。此时患者妊娠已超过12周,胎儿主要脏器已初步发育完成。这一阶段进行化疗,对胎儿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随即为患者制定了化疗方案。后续与产科医生密切协作,当妊娠进展至32-34周、胎儿发育相对成熟时,我们及时停止化疗,并选择安全时机帮助患者终止妊娠。最终健康的宝宝顺利降生,母亲的肿瘤也得到有效控制,新生儿没有因母亲的治疗而受到不良影响。后续,患者还接受了针对肿瘤的彻底治疗。这个案例既体现了医生的担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常规理论局限,在扎实理论基础上大胆创新,也通过临床团队与患者的配合,满足了她对“完整人生”的追求。

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双向奔赴”造就卓越医生

王丹波教授:医学虽依赖经验,但仅有经验而无理论支持,最终会沦为空洞的经验主义,发展深度必然受限。我们需要走进临床实践,在患者的病床边积累经验;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呈现出某种规律,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推动更多理论的探索,甚至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如此一来,从临床实践中提炼出的理论问题,能助力医学不断进步,形成“实践积累-理论探索-认知提升”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这些更深入的理论知识,又能反过来指导更广泛、更特殊的临床实践,使得更多患者受益。

因此,脱离临床实践的医生,难以成为好医生;而脱离理论指导、不主动参与理论提升的临床医生,也永远只能停留在普通医生的层面,无法成长为优秀的医学专家。只有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形成良性循环,才是造就卓越医生的最佳闭环。

策问六专家海报-03.jp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