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ACA策问(Ⅵ)|刘彩刚教授:理论与实践于整合中实现知行合一的双向奔赴

10月16日
来源:肿瘤资讯

“肿瘤防治,赢在整合”。2025年9月19日-21日,2025 CACA东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沈阳盛大召开。会议期间,《策问》栏目特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刘彩刚教授,深入探讨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辩证关系,分享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反向求索”践行整合创新的发展路径。

相辅相成:指南是知识体系,临床工作是实战演练

刘彩刚教授:指南和教科书是知识指引,而临床真实情况是实践演练,二者的差异决定了教科书与指南是经过高度概念化的知识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医学问题。然而,临床工作者所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真实世界。以癌症的发生过程为例,教科书为了便于理解,常将其描述为从正常组织到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再到原位癌、浸润癌的过程。但在真实世界中,癌症的发生可能是在多个点位同时发生突变的过程,而不同癌细胞克隆的演进速度和路径也并非完全一致,整体上是一个漫长且异质性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一过程与教科书中所描述的标准化流程不同。

此外,指南本身还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它建立在当前专家认知和循证医学基础之上。临床实践中持续涌现的新问题、新证据,以及科研探索的不断深入,又能够反过来补充、修正并丰富现有的理论与指南。这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动态融合过程,通过整合新的证据与概念,使得指南更贴合实际,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寻本溯源:从临床棘手问题出发,“反向求索”整合创新

刘彩刚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应始终坚持以临床需求为驱动,通过多学科交叉整合实现协同创新。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对HR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这一亚群的探索,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常规指南推荐的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方案对这类亚群患者效果不佳,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根本病理机制。研究发现,当采用抗HER2治疗时,ER通路会被代偿性激活,形成“跷跷板效应”,导致耐药发生,而常规治疗策略未能解决这一核心矛盾。因此,临床实践中针对此类患者治疗方案优化的思路是在抑制HER2通路的同时,阻止ER通路的激活,细胞周期抑制剂(如CDK4/6抑制剂)的加入能有效阻断这一过程。最终形成的“去化疗”多靶点联合方案,不仅使得疗效提升近两倍,还因“去化疗”显著降低毒副作用,实现高效、精准、低毒的治疗目标。为了更精准区分对常规方案敏感的患者群体,“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概念逐渐走入临床视野。

这一过程精准体现了整合创新的价值——从临床医生发现问题切入,由分子生物学专家解析内在机制,最终转化为可推广的分子分型模式。这正是从临床棘手问题出发,整合多学科资源解决由临床需求驱动的科学问题,最终让患者获益的“反向求索”之路。

统筹兼顾:以“整合理念”为引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

刘彩刚教授: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本质上是相互汲取营养、共同成长的过程。现代医学的精准实践,正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整合理论”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整合理念”首先要求树立全局观和整体观,在治疗病人时,要从“人的整体”出发去思考问题。同时,“整合理念”的落地还需要融合多元理念,例如中西医结合提倡“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中西医并重”,强调整合多种手段解决临床问题。在方案设计上,由于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单一靶点的抑制往往难以取得突破,而“多靶点网络调控”的“整合思路”,通过协同调控,同时抑制几个关键的驱动靶点,常能达到1+1>2的协同增效效果。

此外,整合理念的更高维度是在医学人文关怀层面的整合。如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不仅要关注肿瘤的退缩,还要预见其未来的演进和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为后续治疗留有余地。同时,将视野扩大到患者所处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综合考量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身体状况以及个人与家庭的意愿,在卫生经济学与患者价值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因此,临床医生需提升站位,在整体观与系统论的框架下思考并解决具体问题,这样产生的见解和临床方案,最终会转化为新的证据,反过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现有的理论与指南,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

img_v3_02r8_32b1ed34-55e4-4709-bbfb-d25a7dd0769g.jp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