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解析双特异性抗体时代多发性骨髓瘤感染管理新范式

09月27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双特异性抗体(BsAbs)已成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治疗的重要基石,但在强效抗肿瘤的同时,其引发的感染风险也日益受到关注。近期一项发表于Haematologica的单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对158例接受双抗治疗的RRMM患者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靶向BCMA的双抗与靶向GPRC5D的双抗相比,表现出更高的总体感染发生率,尤其是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方面差异显著。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证实,采取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为主的主动预防策略,可将严重感染风险降低62%。这些发现为临床制定更精细化的感染管理策略、从而保障双抗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了关键证据¹。

截屏2025-09-27 19.53.10.png

真实世界数据揭示双抗治疗的感染挑战

随着靶向BCMA的特立妥单抗(Teclistamab)、埃纳妥单抗(Elranatamab)以及靶向GPRC5D的塔奎妥单抗(Talquetamab)等双特异性抗体相继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三线(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种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单抗)治疗的RRMM成人患者,这一治疗领域迎来了重大变革。然而,这类T细胞重定向疗法通过深刻地改变免疫微环境,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感染的易感性。尽管临床试验已提示了感染风险,但关于不同靶点双抗在真实临床实践中的感染谱、发生率以及有效预防措施的数据仍相对有限¹⁻²。

这项来自美国埃默里大学Winship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58例接受商业化双抗(101例抗BCMA,57例抗GPRC5D)治疗的RRMM患者数据。研究旨在明确感染的发生率、时机、危险因素及不同靶点间的差异,为优化临床管理提供参考¹。

靶点决定差异?BCMA与GPRC5D靶向双抗的感染风险比较

研究的一个核心发现是不同靶点双抗所关联的感染风险存在差异。数据显示,接受抗BCMA双抗治疗的患者,其任何级别感染的累积发生率在5个月和10个月时分别为38.6%和47.9%,高于抗GPRC5D双抗组的28.1%和30.3%(P=0.06)(图1)。

截屏2025-09-27 20.08.12.png

图1. 使用不同靶点双抗治疗后,所有级别感染的累积发生率

这种差异的背后,可能源于BCMA靶点本身的特性。BCMA不仅在骨髓瘤细胞上高表达,也表达于正常的浆细胞表面。因此,靶向BCMA的治疗在清除肿瘤的同时,也更容易导致正常浆细胞的耗竭,引发更严重和持久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从而削弱体液免疫的防线³。本研究的数据也支持这一点,抗BCMA组患者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发生率(62%)显著高于抗GPRC5D组(39%)¹。

多策并举,主动预防策略显著降低严重感染发生率

如何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是双抗治疗成功的关键。该研究证实,多维度的预防措施能够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在多变量分析中,IVIG的预防性使用是唯一能够独立降低严重(≥3级)感染风险的保护性因素,可将风险降低62%(HR 0.38, p<0.01)。

该研究中心采取了较为积极的“一级预防”策略,即无论患者IgG水平如何,均推荐每月使用IVIG。这一策略的有效性,为当前指南中推荐在IgG水平低于400mg/dL或发生反复感染时再介入的“二级预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尽早、主动地进行IVIG补充,可能对维持患者免疫稳态至关重要。

此外,降低给药频率(如从每周一次调整为每两周一次)以及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用于处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ICANS)也被发现与较低的严重感染风险相关,尽管在多变量分析中未达到统计学独立相关,但其临床价值不容忽视¹。

BCMA靶向治疗较为突出的挑战——CMV感染

在机会性感染方面,研究特别关注了CMV感染。结果显示,抗BCMA组的CMV感染累积发生率显著高于抗GPRC5D组(10个月时分别为48% vs. 27.3%,p=0.03)。

这提示靶向BCMA的治疗可能对T细胞功能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为CMV等潜伏病毒的再激活创造了条件⁴。尽管大多数CMV感染仅表现为病毒血症,但仍有8例(6%)发展为需要抗病毒干预的临床显著感染。这些数据强调,对于接受双抗,特别是抗BCMA双抗治疗的患者,进行常规的CMV载量监测是必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并进行抢先治疗,防止其进展为严重的CMV疾病¹。

编者按:精细化感染管理,护航双抗治疗全程

这项真实世界研究为RRMM患者在双抗治疗期间的感染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 风险分层管理:应认识到不同靶点双抗的感染风险存在差异,对接受抗BCMA治疗的患者需投入更多的监测和预防资源。

  • 推广主动IVIG预防:考虑将“一级预防”性的IVIG使用作为高危患者(尤其是接受抗BCMA治疗者)的标准策略,而非等待出现严重免疫缺陷或感染后再干预。

  • 强化病毒监测:将CMV的常规监测纳入管理流程,特别是在抗BCMA治疗的前几个月。

  • 优化治疗节奏:在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缓解后,适时降低给药频率是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可行策略。

通过上述精细化的感染管理策略,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平衡双特异性抗体的强大疗效与潜在的感染风险,从而最大化患者的临床获益。

参考文献

1. Cani L, Scott SA, Roberts D, et al. Infection risk in 158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treated with bispecific antibodies: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 Haematologica. 2025 Sept 4. doi: 10.3324/haematol.2025.288187.
2. Raje N, Anderson K, Einsele H, et al. Monitoring,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MM receiving bispecific antibody therapy: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rom an expert panel. Blood Cancer J. 2023;13(1):116.
3. Hammons LR, Szabo A, Janardan A, et al. Kinetics of Humoral Immunodeficiency With Bispecific Antibody Therapy in Relapse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JAMA Netw Open. 2022;5(10):e2238961.
4. Lupia T, Cani L, Bringhen S, et al. Risk of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Treated With T-Cell Redirecting Approaches: A Call Out for Clinicians.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24;24(9):592-603.

责任编辑:Ashelin
排版编辑:Ashelin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看,文中内容仅代表血液肿瘤资讯订阅号立场与观点,不代表肿瘤资讯平台意见,且肿瘤资讯并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若有任何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