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汪麟教授:靶向时代,助力精准 | 大咖共话晚期NSCLC的靶向治疗策略及安全性管理

10月2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本期特邀专家——汪麟 教授

汪  麟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副主任医师
协和医大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青年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罕见肿瘤专家委员会 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青委会 秘书长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胸部肿瘤转化医学学会 常务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癌症早筛早诊委员会 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胸部肿瘤精准诊疗学会 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防控和科普专家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编委

Q1. 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在临床实践中,您会如何系统地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分子分型,以筛选出最适合靶向治疗的人群?除了常见的EGFR、ALK等驱动基因,还有哪些新兴或罕见的生物标志物值得我们关注?

突变的基因

NSCLC精准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疗效,如靶向治疗,其前提是精准的分子分型。选择准确、快速、恰当的检测方法,全面筛选出适用靶向治疗药物的目标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晚期NSCLC的治疗以系统性药物治疗为主,决定药物选择的则是患者的癌症组织学类型、基因突变情况、PD-L1表达水平等。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推荐[1],NSCLC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检测中开展的必检基因包括EGFR、ALK、ROS1、MET ex14、RET、BRAF和NTRK;NSCLC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检测中开展的扩展检测基因包括KRAS、HER2突变,MET扩增/过表达、NRG1/2等。这些常见变异基因中,突变概率分别为EGFR:30.4%~55.0%、KRAS:8.0%~10.3%、ALK:5%~10%,少见变异基因突变概率分别为ROS1:2%~3%、MET:2%~4%、HER2:2%~4%、BRAF:1%~2%、RET:1%~4%。除极少数病例存在共突变外(如EGFR突变与ALK、HER2、RET、ROS1等基因变异共存),上述基因变异在同一个病例中普遍存在互斥现象。

检测适用人群

  •  晚期NSCLC患者中,基因检测能够有效筛选靶向药物获益人群。除肺腺癌外,靶向治疗相关基因变异在非鳞状NSCLC中真实存在,且患者可在靶向药物治疗中获益。因此,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推荐行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检测,以期使这部分患者获得更多治疗方案的选择。


  • 不吸烟的晚期肺鳞癌患者中,发生EGFR或ALK变异的比例高于吸烟的肺鳞癌患者,且存在基因变异的晚期肺鳞癌患者可获益于靶向治疗。此外,部分由活检证实为鳞癌的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存在肺腺癌成分。因此,推荐在不吸烟的晚期肺鳞癌活检患者中进行靶向治疗必检基因检测


  • 晚期NSCLC治疗后达临床完全缓解患者,可考虑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这是因为MRD阴性提示患者可能达到潜在治愈状态,而MRD阳性则意味着更高的复发风险或当前治疗反应不佳,有助于优化后续治疗策略。

新兴或罕见的生物标志物

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肿瘤相关通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与NSCLC治疗相关的基因及位点被发现,如EGFR ex20插入突变、NTRK1/2/3基因融合、NRG1/2融合、FGFR2/3改变、BRAF非V600E突变等。尽管这些靶点较为罕见,但多数已有相应的靶向药物处于临床研究或获批阶段。期待通过检测精准筛选出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治疗。

Q2. 靶向药物已成为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能否请您谈谈晚期NSCLC患者的突变基因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策略优化是什么?

NSCLC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指出[1],上述NSCLC中基因变异检测,常见的分子病理检测方法包括Sanger测序、荧光原位杂交(FISH)、即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IHC)、二代测序(NGS)等。实验室需使用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检测试剂及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所有分子病理检测方法均具有优缺点,也受所检基因变异类型和数量、标本类型、标本数量和质量、实验室条件等影响。有时需要行多平台检测互补和验证。

检测策略应该兼顾时效性和靶向基因数量,在评估患者可供检测的样本质量及能适用的检测方法后,综合考虑患者就诊时间和疾病进展情况,对初测和复测的患者选择适宜的检测策略,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如当组织样本充足时,推荐进行二代测序高通量基因检测;在医院条件限制等情况下无法开展NGS时,或考虑到检测的时效性时,推荐采用RT-PCR方法进行多基因联合检测;在某些特殊临床检测场景中(晚期患者样本组织量极少、组织标本质量欠佳导致不能满足检测要求),优先推荐单基因检测。

Q3. 随着靶向治疗在NSCLC治疗领域中的临床数据的积累,将有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中。能否能请分享一下目前晚期NSCLC主要基因突变(如EGFR等)的标准靶向治疗路径?同时,耐药是不可避免的挑战,当患者出现TKI耐药后,免疫治疗是否占有一席之地?

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路径

晚期NSCLC目前的靶向治疗路径遵循“检测先行”的原则,根据识别出的不同驱动基因,选择相应的靶向药物。依据2025版《CSCO 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

针对EGFR突变晚期NSCLC

一线治疗:三代EGFR-TKI为首选,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尤其对脑转移患者疗效更优。基于一些新的3期临床研究数据的更新,化疗联合三代EGFR-TKI的方案也是很好的选择。

二线治疗:若一线使用一代或二代EGFR-TKI后耐药,且检测到T790M突变,可换用三代EGFR-TKI;若三代EGFR-TKI耐药,需根据耐药机制选择后续方案。

对存在ALK、RET等驱动基因突变,而且有药可用的晚期NSCLC

同样可以基于基因突变选择靶向药物。如ALK融合患者可首选ALK抑制剂,可有效控制肿瘤进展,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ROS1融合患者可选择以恩曲替尼、瑞普替尼等ROS1抑制剂为一线治疗,后续可根据耐药情况调整方案。

TKI耐药后的治疗选择

接受一线治疗的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后,往往还可以接受二线、三线乃至后线治疗,用药原则应依据患者病情和既往治疗选择确定,还可积极参加临床研究。此外,如患者疾病进展的部位单一,临床医生也可能对进展部位采取手术或放疗处理。具体而言:首先,TKI耐药后,首要任务是通过再次活检(组织或液体活检),以明确耐药机制;其次,针对耐药机制选择后续的治疗。如EGCR突变患者出现MET扩增,应优先选择针对性的靶向联合策略,这是最有效的路径;未发现可靶向机制或出现“表型转换”(如转为小细胞肺癌),此时才考虑传统治疗,即化疗或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新型药物如抗体耦联药物也在耐药后可能带来临床获益。

对此NSCLC患者EGFR-TKI耐药后是否可行免疫治疗,在2025版《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中[2],对于EGFR-TKI治疗失败的EGFR突变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PD-1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化疗的四药联合治疗模式为I级推荐方案。事实上,目前多项临床研究提示[3-5],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联合化疗在EGFR-TKI治疗失败的NSCLC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与ICI单药和单独化疗相比,PFS和DCR均显著提高。并且,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进一步联合似乎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目前,NSCLC患者EGFR-TKI耐药后免疫治疗并非第一选择,未来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和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相信免疫治疗的应用可能会更加精准和有效。

Q4. NSCLC的治疗已经进入了全新的精准治疗时代,肺癌患者管理贯穿治疗始终,安全管理是治疗依从性重要保障。您认为临床应如何做好NSCLC靶向治疗药物的安全性管理?

伴随着驱动基因阳性NSCLC患者生存周期的延长,疾病逐步走向“慢病化”管理,临床需要更加重视疾病的全程管理。其中,药物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首先,临床做好主动管理和患者教育。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对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管理,保障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基于NSCLC靶向治疗药物作用靶点的特异性,患者易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如EGFR-TKI的皮疹、腹泻、甲沟炎;MET抑制剂的周围性水肿等。因此,在治疗开始前,医师就应提前告知患者这些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规律(如皮疹多在第1-2周出现)、以及初步的处理措施(如针对皮疹的皮肤保湿、防晒),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减少恐慌。

其次,定期复诊。为了能在用药期间积极发现和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患者应定期复诊,如2~3个月复诊一次。定期就诊能够及时发现用药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从而给予针对性调整,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用药的安全性。

再者,做好对于患者自身基础疾病的管理。一些患者可能存在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乙肝等,在患者管理中需兼顾考虑患者自身基线状况以及合并用药,避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或对患者带来额外的不良反应。

此外,重视多学科协作(MDT)的作用。如皮肤科、心内科、眼科、消化科等,使其成为支持肿瘤科医生管理患者的强大后盾,经MDT讨论后为患者提供最专业的对症治疗,保障靶向治疗的顺利进行。

最后,需特别关注免疫治疗的安全性管理。当靶向耐药后部分患者可能接受免疫治疗时,必须警惕其独特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如免疫性肺炎、结肠炎、肝炎、内分泌毒性等。一旦确诊,临床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保障NSCLC患者能够安全、持久地从高效精准的治疗中获益,最终实现长期高质量生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4版).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4,53(10):981-995.
2.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5.
3.Zhao Y, He Y, Wang W,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for individuals with advanced EGFR-muta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ho progressed on EGFR tyrosine-kinase inhibi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Lancet Oncol. 2024 Aug 16:S1470-2045(24)00379-6.
4. Lu S, Wu L, Jian H et al. Sintili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EGFR-mutat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after EGFR tyrosine-kinase inhibitor therapy (ORIENT-31): second interim analysis from a double-blind,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trial. Lancet Respir. Med. 11(7), 624–636 (2023).
5. Fang W, Zhao Y, Luo Y, et al. Ivonesci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EGFR Variant: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4 Aug 20;332(7):561-57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Bear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Vickey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