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 | 唐洁教授:卵巢癌免疫治疗,从一线困境到新辅助探索的破局之路

09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2025 CSCO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上,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的唐洁教授就“卵巢癌免疫治疗的困境与新进展”这一前沿议题,发表了深刻而全面的学术报告。卵巢癌因其“冷肿瘤”的免疫微环境特性,长期以来被视为免疫治疗的“不毛之地”。唐洁教授的报告系统梳理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卵巢癌治疗中的探索历程,从一线治疗的挫折,到联合用药的争议,再到新辅助治疗和新疗法带来的曙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卵巢癌免疫治疗领域波澜壮阔而又充满希望的画卷。【肿瘤资讯】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线治疗的“滑铁卢”:ICI单药联合化疗模式的全面审视

报告首先回顾了免疫治疗在一线卵巢癌治疗中的两大里程碑式III期临床研究——IMagyn-050研究(阿替利珠单抗)与JAVELIN Ovarian 100研究(阿维鲁单抗)。这两项研究均旨在探索“化疗+贝伐珠单抗+ICI”对比“化疗+贝伐珠单抗”的疗效。然而,结果令人遗憾,两项研究均未达到其主要研究终点,即无论是在意向性治疗(ITT)人群还是PD-L1阳性人群中,增加ICI均未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或总生存期(OS)。

mJLodS5RViKHx4hbeUhJdq44g4lLNrqF.png

这一系列的阴性结果,沉重打击了业界对ICI在一线卵巢癌中应用的初期热情,也引发了深刻反思:简单地将ICI“嫁接”于标准化疗方案之上,似乎难以撼动卵巢癌复杂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这证实了卵巢癌免疫治疗的复杂性,亟需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治疗策略。

24.jpg

联合策略的探索:ICI + PARPi,是“1+1>2”还是收效甚微?

基于PARP抑制剂(PARPi)可通过损伤DNA修复,增加肿瘤新抗原负荷,并激活STING通路从而增强免疫原性的理论基础,“ICI+PARPi”的联合模式应运而生,被寄予厚望。

tN6AuIECgb8aLluZi7RgTbbEjyy9kqUN.png唐教授重点解读了多项关键研究。DUO-O研究探索了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奥拉帕利作为一线维持治疗的方案,结果显示,在非tBRCAm的HRD阳性人群中,三药联合组相较于贝伐珠单抗单药维持,显著改善了PFS。但该研究因缺少奥拉帕利单药对照组,无法明确剥离出度伐利尤单抗的实际贡献。

而备受瞩目的FIRST研究则给出了更明确的答案。该研究直接对比了“尼拉帕利+多塔利单抗”双药维持与尼拉帕利单药维持的疗效。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ITT人群中获得了统计学上显著的PFS获益,但绝对获益值仅为1.4个月,且未能转化OS获益。这一结果虽为阳性,但其临床意义的有限性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提示该联合策略可能仅对部分特定人群有价值,其普适性应用仍面临挑战。

0bKxPKV1pGYNsXzqODaLAOtXeBoM65Iv.png

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净土”中播种希望

面对一线和维持治疗的困境,研究者们将目光转向了新辅助治疗这一“新战场”。理论上,在未经治疗、肿瘤负荷高、免疫系统相对完整的初诊患者中应用免疫治疗,可能更容易激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唐教授分享了数项令人振奋的新辅助研究数据。其中,韩国的一项II期研究(CHIP-a)显示,新辅助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取得了高达66.7%的R0切除率。更值得一提的是,由唐教授团队参与的CANECT/AK104研究,探索了国产首个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卵巢癌新辅助治疗。初步数据显示,该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97.0%,R0切除率达到79.1%,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更是达到了17.1%。这一系列优异的数据,不仅展示了双特异性抗体在卵巢癌领域的巨大潜力,也为新辅助免疫治疗模式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国证据,堪称该领域探索的突破。

0cvJhkBIEeOD7uEmFrigXnPIjlzibq49.png

未来之路:精准生物标志物与创新疗法双轮驱动

报告的最后部分,唐教授高瞻远瞩地指出了卵巢癌免疫治疗未来的两大核心方向: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和开发新型免疫疗法。

1. 生物标志物的求索:目前,PD-L1作为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在卵巢癌中仍存在争议。未来的研究需超越单一标志物,探索如CD8+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三级淋巴结构(TLS)、T细胞基因表达谱(T-cel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等多维度、综合性的预测模型,以期能精准筛选出免疫治疗的真正获益人群。

2. 创新疗法的涌现:除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型免疫疗法也在不断涌现。报告中提及的OVATION-2研究令人眼前一亮,该研究采用了一种基于IL-12的基因免疫疗法(IMNN-001)联合新辅助/辅助化疗。结果显示,该疗法不仅显著改善了患者的PFS和OS,且其安全性良好。这种跳出传统ICI框架的创新思路,为卵巢癌免疫治疗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

pH43spU3Edoy2wjlsSFITIEKqUq28v8W.png

结语

唐洁教授的报告,以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数据,深刻剖析了卵巢癌免疫治疗从困境走向希望的曲折历程。尽管一线治疗的探索遭遇了瓶颈,但“ICI+PARPi”联合策略在特定人群中显示出潜力,而在复发领域的KEYNOTE-B96研究也预示着新的希望。尤为重要的是,以卡度尼利单抗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在新辅助治疗阶段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以及IL-12基因疗法等创新技术的探索,为卵巢癌防治注入了信心。

未来,卵巢癌的免疫治疗必将朝着更加精准化、个体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联合治疗策略,以及不断涌现的创新疗法,我们有理由相信,免疫治疗终将在卵巢癌的综合治疗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x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