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孟杰教授:及时启动,贯穿全程——详解骨保护治疗在MM全程管理中的角色及重要价值

09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常伴有严重的骨质破坏,使其发生骨相关事件(SREs)的风险明显升高。这不仅显著降低了MM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其生存预后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骨保护治疗并非单纯的辅助手段,而是应与抗MM治疗并行、贯穿MM管理全程的主要策略。

在众多骨保护药物中,地舒单抗通过特异性抑制RANKL通路,有效延缓SRE的发生,对保障MM治疗的连续性和提升患者的远期获益具有重要价值。为进一步规范化MM骨保护治疗,【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孟杰教授进行分享,详情如下。

孟杰
医学硕士 副主任医师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浆细胞疾病亚专业负责人
医学硕士 副主任医师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委会 委员
CACA淋巴瘤整合康复专委会 委员
海南省免疫协会血液专委会 副主委
海南省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海南省血液学分会 委员
海南省血液科医师分会 委员
海南省抗癌协会 理事
先后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307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发表SCI及核心期刊数篇,荣获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优秀实习老师”、“优秀教师”、“优秀住培带教老师”荣誉称号。
擅长: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恶性肿瘤的诊断、化疗、靶向、CAR-T细胞等治疗,尤其在骨髓瘤的慢病管理、难治复发骨髓瘤的治疗中拥有丰富经验,并熟练掌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此外,在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孤立性浆细胞瘤、髓外浆细胞瘤、浆细胞白血病、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系统性轻链性淀粉样变性、副瘤综合征(POEMS、TEMPI)中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失衡的骨重塑:深度解析MM骨病中RANKL/OPG通路的“解偶联”机制

孟杰教授:MM相关骨病(MBD)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依赖于MM细胞与骨微环境(包括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等)的复杂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骨重塑的严重失衡。MBD的核心机制在于RANKL/RANK/OPG信号通路的“解偶联”。一方面,MM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会过度分泌NF-κB配体的受体激活因子(RANKL)。而RANKL与破骨前体细胞表面的RANK受体结合,可强力促进其分化、激活和存活;另一方面,MM细胞分泌DKK1等多种细胞因子,并抑制OPG的表达,从而显著抑制了成骨细胞的功能与骨形成能力。这种破骨细胞活性亢进和成骨细胞功能受抑的状态,最终导致了骨破坏。

临床上,高达80%~90%的MM患者在初诊(NDMM)时即存在可检测到的溶骨性损害[1]。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2014年的标准,MBD被定义为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或PET-CT)发现一个或多个直径≥5 mm的穿凿样溶骨性病灶。这些患者面临极高的SRE风险,主要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以及高钙血症等。

综上所述,基于以上疾病特征及机制,MM患者在病程中极易出现SRE,从而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甚至治疗中断。

即刻启动骨保护治疗:为何单纯抗MM治疗不足以逆转骨破坏?

孟杰教授:鉴于SRE对MM患者生存预后的深远影响,骨保护治疗的地位亟待重新审视。而骨保护治疗绝非仅仅是抗MM治疗之外的“辅助”措施,而应是贯穿MM治疗全程、与抗MM治疗同等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MBD的病理生理核心在于骨重塑的严重失衡。而MM细胞及其诱导的微环境过度分泌RANKL等细胞因子,导致破骨细胞功能异常亢进,骨吸收加剧;同时,成骨细胞功能受抑,骨形成减少[1, 2]。这一机制决定了,仅仅控制MM细胞本身不足以完全逆转骨破坏

另外,未能及时预防或干预SRE可能会对MM患者的生存预后造成恶劣的影响。一项纳入14,013例MM患者的大型研究结果显示,骨折是导致MM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的不良因素。该研究中,8.7%的MM患者在诊断时即伴有骨折,另有23.1%的患者在诊断后发生骨折。与无骨折患者相比,诊断时即伴有骨折的MM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28%(HR=1.28),而在诊断后发生骨折的患者死亡风险更是增加了2倍(HR=2.00)。该研究还发现,包括股骨骨折(HR=2.62)、肱骨骨折(HR=2.57)和椎体骨折(HR=1.74)在内的多种骨折亚型均显著增加了MM患者死亡风险[3]。值得警惕的是,尽管新型抗MM药物改善了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但该研究发现在剔除门诊诊断数据干扰后,骨折对患者生存的负面影响在2000-2013年间并未较1990-1999年间有显著变化(P=0.91)

此外,高钙血症也被证实是MM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希腊骨髓瘤研究组开展的一项涉及2129例MM患者的研究显示,伴有高钙血症(≥11 mg/dL)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显著缩短(26个月 vs 48个月, P<.001),并且其在诊断后2个月内的早期死亡风险增加了两倍(9.4% vs 4.6%, P<.001)[4]

因此,权威指南明确建议,所有需要治疗的活动性MM患者,无论影像学上是否已发现明确的溶骨性病变,均应在开始抗MM治疗的同时,启动骨保护药物治疗,以预防和延缓SREs的发生,为患者的长期生存打下坚实基础[5,6]

总体而言,基于上述骨破坏及SRE对MM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重视、预防、及时干预SRE在抗MM治疗中尤为重要。MBD及SRE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MM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更对其生存预后构成直接的负面威胁。

超越骨保护:地舒单抗如何实现SRE预防与MM长期管理策略的“协同优化”?

孟杰教授:在当前的骨保护药物中,以地舒单抗为代表的RANKL抑制剂,为MM患者的骨保护治疗带来了重要的革新。地舒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结合RANKL,从而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化,减少骨吸收[1, 2]。一项大型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新诊断的MM患者,地舒单抗在预防首次SRE发生方面,疗效不劣于传统的双膦酸盐药物[2]

更为关键的是,该研究揭示了地舒单抗在MM患者肾脏安全性方面的显著优势。高达60%的MM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而主要经肾脏排泄的双膦酸盐类药物存在潜在的肾毒性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的应用[2]。而地舒单抗不经肾脏清除,可为MM患者保留更多的肾单位[2],从而为后续可能需要使用的、具有潜在肾毒性的其他治疗(包括一些化疗药物)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空间,真正实现了骨骼保护与远期治疗策略的协同优化。

综上所述,系统性、全病程管理是提升MM患者总体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基石。而将骨保护治疗提升至与抗MM治疗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肾功能状态,选择如地舒单抗这样兼具确切疗效与良好安全性的药物,将有助于更好地延缓骨破坏进程,降低SRE风险,并为患者赢得更长、更高质量的生存。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22年版). 中华内科杂志 , 2022, 61(11): 1235-1241.
[2] Raje N, Terpos E, Willenbacher W, et al. Denosumab versus zoledronic acid in bone disease treatment of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an international, double-blind, double-dummy,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study. Lancet Oncol , 2018, 19(3): 370-381.
[3]Zagouri F, Kastritis E, Zomas A, et al. Hypercalcemia remains an adverse prognostic factor for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 patients in the era of novel antimyeloma therapies. Eur J Haematol , 2017, 99(5): 409-414.
[4]Thorsteinsdottir S, Gislason G, Aspelund T, et al. Fractures and survival in multiple myeloma: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Haematologica , 2020, 105(10): e509-e512.
[5]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Multiple Myeloma. V2. 2020
[6]2024 NCCN. Multiple Myeloma.V3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B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