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年CSCO学术年会】周海教授:高危冒烟型骨髓瘤治疗破局,精准分层与方案优化引领临床实践

09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备受瞩目的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盛大启幕。本届大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海内外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旨在有力推动国内外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

在本次大会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周海教授围绕“高危冒烟型骨髓瘤的治疗思考”展开系统汇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MM)的特殊前期状态,冒烟型骨髓瘤(SMM)虽未达到活动性疾病诊断标准,却具有极高的进展风险,且常伴随肾损伤、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等不良预后因素,传统观察等待策略已难以满足临床需求。周海教授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数据与中国实践经验,从治疗挑战、分层策略到方案优化进行全方位解析,为SMM的精准干预提供了重要临床指引。

IMG_20250912_142726.jpg

疾病特征与治疗挑战:潜藏的进展风险与临床困境

高危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周海教授首先明确,高危SMM的界定需结合进展风险预测模型与临床特征,核心高危因素包括:细胞遗传学异常(如del (17p)、t(4;14)、t(14;16)等)、骨髓浆细胞比例10%~60%且伴随异常游离轻链比值、影像学提示骨损伤风险等。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此类患者2年内进展为活动性MM的概率超50%,5年进展率更是高达80%,显著高于低危SMM患者。

值得关注的是,高危SMM患者中合并肾损伤或潜在肾损伤风险的比例较高。参考新诊断MM肾损发生率30%~50%的临床数据,高危SMM患者因单克隆轻链沉积等因素,肾功能不全风险显著升高;同时,约40%的患者伴随至少1项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双打击(≥2项高危遗传学异常)患者占比达17%,进一步加剧了疾病进展风险与治疗难度。

核心治疗挑战

药物选择受限与肾毒性风险:传统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主要经肾脏代谢,在肾损患者中需严格剂量调整甚至禁用,限制了临床应用;部分蛋白酶体抑制剂如卡非佐米可能引发17%患者进一步肾损伤,需密切监测肾功能。

高危遗传学异常的耐药困境:双打击患者对常规方案响应率低,Myeloma XI研究显示,来那度胺维持治疗对t(4;14)或del(17p)单打击患者疗效明确,但对双打击患者无显著生存获益;FORTE研究亦证实,即使采用KRd(卡非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强效方案,≥2项高危遗传学异常患者4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率仅39%。

缺乏针对性研究证据:目前MM临床研究聚焦于活动性疾病,针对高危SMM患者的前瞻性研究稀缺,治疗策略多参考活动性患者亚组分析,证据级别有限。

分层治疗策略:基于风险特征的精准干预

合并肾损伤患者:以泊马度胺为核心的方案优化

周海教授强调,肾损患者的治疗需遵循“疗效优先、肾毒可控”原则,优先选择肝脏代谢为主的药物。泊马度胺作为新一代免疫调节剂,仅少量经肾脏排泄,成为肾损患者的理想选择。

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牵头的中国Ⅱ期研究证实,泊马度胺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PVd)方案治疗合并肾损的高危SMM患者疗效显著:血液学总缓解率(ORR)达91.8%,最佳肾脏缓解率78.7%,完成9个周期治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后85.7%的患者实现微小残留病(MRD)阴性,18个月PFS率和OS率分别达90.6%和91.7%。该方案已获《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4 年修订)》推荐用于肾损伤患者初始诱导治疗。

在此基础上,联合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的SPVd方案进一步提升疗效,最佳肾脏缓解率升至87.8%,且3个月时肾脏缓解率已达85.7%,实现肾功能的早期改善。此外,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泊马度胺(DPd)方案在不同肾损状态患者中均显示出稳定ORR和PFS获益,为肾损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患者:强效联合与维持治疗强化

针对高危遗传学异常患者,周海教授提出“诱导强效化、维持长期化、新药前移化”的治疗策略。诱导治疗阶段,推荐采用多作用机制药物联合方案:

单打击患者可选择KRd方案,FORTE研究显示其4年PFS率达60%,与无高危因素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双打击患者建议采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KRd(D-KRd)等四药方案,虽GRIFFIN研究显示高危亚组sCR和PFS获益未达统计学差异,但临床实践中仍观察到缓解深度提升。

维持治疗是延长高危患者生存的关键。国内研究证实,ASCT后采用 KPd(卡非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维持,89.7%的患者达到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MRD阴性率达86.67%,显著改善了双打击患者的预后。此外,新药前移策略正在积极探索中,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治疗等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潜力,有望成为双打击患者的新选择。

未来方向:从临床研究到精准落地

潜在生物标志物探索

目前,MRD已成为评估治疗疗效与预后的重要指标,高危SMM患者经PVd等方案治疗后,MRD持续阴性提示进展风险显著降低。此外,游离轻链比值、骨髓浆细胞克隆比例等指标的动态监测,可帮助早期识别进展风险,指导治疗调整。

临床研究重点

周海教授指出,未来需开展针对高危SMM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明确不同风险分层患者的最佳干预时机;同时,探索双特异性抗体联合泊马度胺等新型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CAR-T细胞治疗在双打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辅助策略对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总结

周海教授的汇报系统梳理了高危SMM的治疗现状与优化策略,明确了肾损伤与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两大核心风险亚组的精准干预路径。对于合并肾损伤的患者,以泊马度胺为核心的PVd、SPVd等方案实现了疗效与肾脏安全性的平衡,成为指南推荐的优选方案;对于高危遗传学异常患者,强效诱导联合KPd维持治疗显著提升缓解深度,新药前移为双打击患者带来新希望。

尽管目前针对高危SMM的针对性研究仍显不足,但随着分层治疗理念的深入与新型药物的研发,临床已逐步摆脱“观察等待”的被动模式,迈向“精准干预”的主动管理阶段。未来,通过多中心协作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完善风险预测模型与疗效评估体系,有望进一步降低疾病进展风险,改善患者长期生存,为实现高危冒烟型骨髓瘤的“早发现、早干预、早获益”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