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 | 李浩教授分享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可切除肺癌中的外科考量与实践

09月17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9月11日-13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全球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肿瘤学继续教育。

9月12日上午,肺癌继续教育专场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李浩教授带来了一场“从外科视角看可切除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精彩讲座。李浩教授深入剖析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对可切除肺癌患者手术结局的多个关键影响因素,并通过详实的临床数据和两个典型病例,分享了其团队在这一新兴治疗领域的宝贵经验与独到思考,为与会者呈现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在肺癌外科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李浩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学第二届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四届青年专家委员会 委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Lung Cancer, Frontiers in Oncology 审稿人
近5年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著10篇,发明专利2项。
主持及参与含国自然在内8项科研课题

一、新辅助免疫治疗不影响手术率、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

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应用,首先引发了外科医生对于其是否会影响手术率的担忧。然而,多项研究数据表明,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以KEYNOTE-671研究为例,免疫联合化疗组的手术率高达82.1%,与单纯化疗组的79.4%相比,并未出现显著下降。其他几项研究的横向对比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在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与单纯新辅助化疗之间,接受根治性手术和R0切除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

在手术延迟方面,对五项围手术期免疫三期研究的分析显示,从末次新辅助治疗结束到手术的中位时间为5到6周,而手术延迟超过此时间段的患者比例仅在5%-20%之间,这一数据是临床上可以接受的。因此,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并不会延误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也不会对手术方式的选择造成负面影响。约80%的患者在新辅助免疫治疗后接受了肺叶切除,这符合肺癌根治性手术的常规术式,全肺切除的比例仍然较低。KEYNOTE-671研究还表明,与新辅助化疗相比,新辅助免疫治疗组的肺叶切除率略高,R0切除率更是高出8%,这进一步证明了新辅助免疫治疗不影响手术术式的选择。

二、 新辅助免疫治疗不增加手术难度

外科医生普遍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新辅助免疫治疗是否会增加手术难度。Checkmate-816研究和中国RATIONALE-315研究的结果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两项研究均显示,新辅助免疫治疗组的微创手术占比更高,微创转开胸的比例更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RATIONALE-315研究在微创手术数据方面明显优于国际多中心的Checkmate-816研究。

李浩教授个人观点认为,新辅助免疫治疗能够使大肿瘤和多站淋巴结转移的病灶缩小,从而降低手术难度。目前也缺乏严格的数据表明新辅助免疫药物与粘连形成、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因此,新辅助免疫治疗非但没有增加手术难度,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手术操作,微创手术完成新辅助免疫治疗后手术已成为常规。在中位手术持续时间方面,新辅助免疫组与化疗组也相似。

三、 新辅助免疫治疗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在手术并发症方面,KEYNOTE-671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新辅助免疫组并未观察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大约等于3级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中均约为22%,这一数据在临床实践中是可接受的。

四、 临床案例解析:中央型肺癌的保肺策略与EGFR突变型肺癌的外科治疗探索

李浩教授通过两个典型病例,详细阐述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

案例一:中央型肺癌的保肺策略

一位右肺中叶鳞癌患者,术前活检显示肿瘤侵犯到下叶开口,按基线评估需行中下叶切除,但因肺功能较差,先在外院接受了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并取得了影像学上的“CR”效果。由于影像学上肿瘤消失,患者对手术犹豫,后续又在外院接受了单免疫治疗并出现垂体炎。最终,患者回到李浩教授团队,CT复查未见肿瘤,并接受了胸腔镜下的右肺中叶切除术。

李浩教授团队在综合考虑患者肺功能、影像学完全缓解以及患者意愿后,决定采取中叶切除的保肺策略。手术中面临叶间裂分化不全和中叶动脉与支气管紧密粘连等挑战,团队通过隧道式分离叶裂和缝扎动脉等精细操作成功完成手术,最终病理结果为PCR(病理完全缓解)。

此病例引发了李浩教授团队的深入思考:中心型肺癌是否可以通过诱导治疗缩小手术切除范围,实现保肺手术?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如垂体炎,也需引起重视,并强调免疫治疗介入时机的重要性。为此,李浩教授团队联合唐都医院闫小龙教授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分析了需要进行全肺、复合肺叶或袖式肺叶切除的复杂肺癌患者在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的手术范围变化。研究发现,近一半患者缩小了手术切除范围,R0切除率高达97.6%。改良手术组在术后并发症和PFS(无进展生存期)方面均优于未改良手术组。尽管是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但这一结果提示,在部分选择性的中央型肺癌中,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采取肺组织保护策略(即保肺手术)是可行的,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长期生存率。

案例二:EGFR突变型肺癌的外科治疗探索

另一位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基线为3A期,伴有R4淋巴结转移和多发磨玻璃结节,且为EGFR三突变(21外显子L858R、Q791L以及RB1、TP53)。考虑到三突变患者对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团队为其选择了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在C3后取得了大PR(部分缓解)效果,随后进行了手术。术后病理显示,患者的主病灶和淋巴结均取得PCR,磨玻璃结节保持稳定,病理诊断为微浸润性腺癌及非典型增生。术后30个月,患者无EFS(无事件生存期)事件发生。

李浩教授团队对该病例病灶进行了空间多组学测序,以解释磨玻璃病灶免疫治疗疗效欠佳的原因,发现磨玻璃病灶中存在AT2细胞,通过MIF-SIAE通路抑制TLS(三级淋巴结构)内部B细胞功能。基于此,李教授团队由杨帆院长主导开展了一项干预性研究,针对EGFR阳性可切除肺癌患者进行分层(19和21外显子),并开展特瑞普利联合化疗的新辅助免疫研究,旨在为EGFR突变阳性患者的新辅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伊沃西单抗联合化疗对比PD-1联合化疗的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研究也正在入组中。

小  结

李浩教授的精彩分享,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可切除肺癌外科领域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潜在优势。其不仅没有降低手术率、增加手术难度或并发症,反而为外科医生提供了更多保肺手术的机会,并为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新辅助免疫治疗有望成为可切除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Nydi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Nydi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