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年CSCO学术年会】安刚教授:中国浆细胞白血病诊疗共识重磅解读,免疫治疗开启精准治疗新篇

09月17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金秋九月,备受瞩目的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美丽的泉城济南盛大启幕。本届大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海内外肿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旨在有力推动国内外临床肿瘤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在骨髓瘤专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就“浆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系统的主题汇报,深入剖析了浆细胞白血病(PCL)尤其是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在诊断标准、生物学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与专家共识。本文将对《浆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核心内容及安刚教授的汇报进行梳理与解读,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50917150332_94_200.jpg

诊断标准更新:诊断阈值下调,扩大筛查面,提升早诊率扩大患者范畴

pPCL是一种罕见但极具侵袭性的浆细胞肿瘤,既往诊断标准为外周血浆细胞比例≥20%或绝对浆细胞数≥2×10⁹/L。2021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更新标准,将阈值降至外周血浆细胞比例≥5%,显著扩大了诊断范围。根据中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数据,2021~2023年间中国新发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约11万例,按6%的pPCL比例估算,每年新增pPCL患者约2200例。

安教授强调,新的诊断标准下,pPCL的识别率显著提升,尤其在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特征与危险分层:基因组不稳定、免疫表型异常是高危标志

pPCL具有高度侵袭性和独特生物学特征,包括:

  • 免疫表型异常:CD44、CD56表达下降,提示黏附能力减弱,易于进入外周血;

  • 遗传学高危异常:t(11;14)、t(14;16)、del(17p)等染色体异常常见;

  • 基因组不稳定性:KRAS、NRAS、TP53等驱动突变频发,APOBEC相关突变模式显著;

  • 髓外侵犯倾向:中枢系统侵犯风险高,需警惕CNS播散。

安教授介绍,中国专家共识推荐使用新的PSS(pPCL Staging System)预后模型,综合LDH升高、血小板减少、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三项指标,将患者分为Ⅰ–Ⅲ期,分别对应中位OS为54个月、24个月和5.4个月,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治疗策略全面升级:四药联合为基础,免疫治疗为核心

安刚教授指出,pPCL治疗应遵循三大原则:

  • 多机制药物联合治疗并持续治疗;

  • 以清除肿瘤克隆、实现MRD阴性为目标;

  • 优先推荐参加临床试验,尤其是CAR-T和双抗类药物研究。

初治适合移植患者:

诱导治疗:推荐使用CD38单抗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PI)、免疫调节剂(IMiD)及地塞米松(四药方案),如D-VRd、D-KRd;

移植策略:优先推荐串联自体移植(ASCT),<50岁有供者患者可考虑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巩固与维持:未达MRD阴性者可继续原方案巩固2~4周期,维持治疗推荐两药或三药联合,持续至疾病进展。

不适合移植患者:

一线治疗:推荐先行老年体能评估,“Fit”患者采用四药联合,虚弱患者采用三药联合;

免疫治疗优先:多项临床试验(如NCT05979363、NCT05870917)正在评估BCMA CAR-T在不适合移植患者中的疗效,初步结果显示MRD阴性率高、PFS显著延长;

维持治疗:以来那度胺为基础,联合CD38单抗或PI类药物,尽可能延长治疗时间。

复发/难治患者:

治疗原则:优先使用未用过的新机制药物,推荐参加CAR-T或双特异性抗体临床试验;

特殊靶点药物:如伴t(11;14)者可考虑维奈克拉联合方案;

桥接移植:对敏感复发患者,可在二线治疗后考虑异基因移植。

临床试验布局:CAR-T疗法引领未来方向

安教授强调,pPCL治疗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国内多个中心已启动CAR-T细胞治疗相关研究,涵盖BCMA、GPRC5D等靶点,部分试验已进入Ⅱ期阶段,初步疗效令人鼓舞。例如:

CAC-PPCL-001试验:VRD方案联合BCMA CAR-T细胞治疗,适用于新诊断不适合移植患者;

CT071、CT0596试验:分别靶向GPRC5D与BCMA,评估其在复发/难治患者中的安全性与疗效;

GEM-PLASMACAR研究:西班牙多中心研究,探索CAR-T细胞治疗在初治患者中的应用潜力。

安教授指出,CAR-T细胞疗法不仅适用于晚期患者,更应提前至一线治疗,尤其在高肿瘤负荷状态下,CAR-T细胞更易激活、扩增,疗效更佳。

总结

安刚教授在本次CSCO大会上的汇报,不仅系统梳理了pPCL的诊断、预后、治疗全链条内容,更以大量中国本土研究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疗路径与专家共识。随着诊断标准的更新、免疫治疗的突破、临床试验的推进,pPCL这一曾被视为“不可治”的高危血液肿瘤,正逐步走向“可治、可管、可控”的新阶段。

未来,围绕CAR-T、双抗、靶向药物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将进一步推动pPCL治疗模式的革新,而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无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基础和规范化路径。正如安教授所言:“我们要把pPCL当作白血病来治疗,而不是骨髓瘤的一个亚型。”这不仅是认知的转变,更是治疗策略的革命。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17日
毛玉英
平遥兴康医院 | 肿瘤内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