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 | 李贵玲教授:破晓迎新,精准致胜,深度解析宫颈癌系统治疗的免疫与ADC革命

09月17日
整理:肿瘤资讯
图片来源:2025 CSCO大会

在2025年第二十八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规范诊疗,创新引领”的主题贯穿始终。作为本次大会的焦点之一,宫颈癌治疗领域的革新成果完美诠释了这一主题。对于长期面临预后不佳、选择有限困境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而言,系统治疗的春天已然到来。在此次大会的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专场会议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李贵玲教授就“宫颈癌系统治疗的新进展及展望”发表了精彩报告,系统梳理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和抗体偶联药物(ADC)这两大前沿疗法如何颠覆传统治疗格局,为这一棘手疾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

晚期宫颈癌治疗的困境与挑战

李贵玲教授开篇指出,宫颈癌,一个在理论上病因明确(高危型HPV持续感染)、预防手段清晰(HPV疫苗接种)、且早期筛查与治疗体系成熟的癌种,本应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现实数据却警示我们,这场战斗远未结束。全球每年仍有超过60万新发病例和34万死亡病例,而在中国,每年约15万的庞大新发人群和5.6万的死亡数字,更凸显了其严峻的疾病负担。一旦宫颈癌突破局部局限,进入复发、持续存在或远处转移的晚期阶段,患者的预后便急转直下,传统治疗手段捉襟见肘,生存困境不容乐观。这一困境曾夺走了如梅艳芳、李媛媛等无数鲜活的生命。

QwnbrXfcFFh6dyzXEZVhMCAlpkupYdP2.png

免疫治疗时代:

从后线突破到一线基石的范式转变

自2018年被誉为“宫颈癌免疫治疗元年”以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晚期宫颈癌的治疗版图。李贵玲教授回顾道,基于KEYNOTE-158等关键性研究,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在PD-L1阳性的二线及以上患者中展现出持久的疗效,率先敲开了宫颈癌免疫治疗的大门。此后,国内外多款ICI药物(如卡瑞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等)相继获批后线治疗适应症,为经治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

oMpLGTqybiXxEsczagmStlBaAo8V8EDX.png

然而,免疫治疗真正的“封神”之战在于其向一线治疗的推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KEYNOTE-826研究,是这一跨越的关键推手。该研究证实,在标准化疗(紫杉醇+铂类)±贝伐珠单抗的基础上,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能够为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无论是在总人群还是PD-L1 CPS≥1的亚组中,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均得到大幅改善。这一结果不仅重新定义了晚期宫颈癌的一线治疗标准,确立了“化疗+免疫±抗血管生成”的黄金模式,更将宫颈癌带入了“全员免疫”时代。

VwudukxxAEaiw762eolxuc0BCeXC3TRr.png

QL1O5x5tJVxXls6B5cc3IuGcCEs1UVLx.png紧随其后,多项由中国研究者引领的临床试验,如COMPASSION-04(卡瑞利珠单抗)、BGB-A317-305(替雷利珠单抗)等,进一步验证并巩固了“免疫联合化疗”在中国人群中的卓越疗效与安全性。这些研究不仅为本土患者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也彰显了我国在肿瘤临床研究领域的创新实力。

6OvpLouKL1cYUHtcBu7hQ0QXImO6LNok.png免疫治疗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晚期。李贵玲教授指出,目前学界正积极探索将免疫疗法前移至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的治疗中。尽管CALLA研究(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未能达到主要终点,但KEYNOTE-A18研究(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同步放化疗)则取得了PFS的阳性结果,提示了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的巨大潜力。此外,多项免疫联合化疗用于新辅助治疗的小规模研究也展示了令人振奋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预示着这一策略有望在未来为LACC患者提供更优的降期和根治机会。

“生物导弹”崛起:

ADC药物开启后线治疗新纪元

如果说免疫治疗改变了一线格局,那么抗体偶联药物(ADC)则为经治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开辟了全新的战场。ADC药物凭借其“抗体精准导航+高活性化疗药精准杀伤”的独特机制,被誉为“生物导弹”,在宫颈癌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治疗潜力。

PYGiyWNLPa2jFeAzleu8oLwYE5FsJoqK.png

1. Tisotumab Vedotin (TV):全球首个获批的宫颈癌ADC

TV是靶向组织因子(TF)的ADC药物,其获批是宫颈癌治疗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关键性的innovaTV 301 III期临床研究证实,与标准化疗相比,TV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复发/转移性宫颈癌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OS、PFS和客观缓解率(ORR),死亡风险降低30%。基于此,TV已被NCCN等权威指南推荐为二线治疗的优选方案。此外,TV联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卡铂等方案的探索也显示出协同增效的潜力,未来可期。

2. HER2靶向ADC:挖掘潜在治疗新靶点

尽管HER2并非宫颈癌的传统靶点,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HER2表达。DESTINY-PanTumor02研究的宫颈癌队列结果令人瞩目,德曲妥珠单抗(T-DXd)在HER2阳性(IHC 2+/3+)的经治宫颈癌患者中,ORR高达50%,且在IHC 3+的患者中ORR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5%,展现了“泛肿瘤”治疗的巨大潜力。与此同时,国内自主研发的HER2靶向ADC药物,如RC48(维迪西妥单抗)、SHR-A1811等,也在早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不俗的抗肿瘤活性,为HER2表达的宫颈癌患者带来了精准治疗的新希望。一个重要的临床启示是,不同HER2-ADC的“弹头”(Payload)机制不同,例如T-DXd的弹头为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而RC48的弹头为微管蛋白抑制剂(MMAE),理论上无交叉耐药性,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更多序贯选择的可能。

3. 其他类ADC:广谱抗癌的明日之星

TROP-2是另一个备受瞩目的ADC靶点,在多种实体瘤中广泛表达。以戈沙妥珠单抗(Sacituzumab govitecan)为代表的TROP-2 ADC已在乳腺癌、尿路上皮癌等领域取得成功。在妇科肿瘤领域,其潜力也正被积极挖掘。讲座中提到的EVER-132-003研究和SKB264的II期研究数据,均初步证实了TROP-2 ADC在经治宫颈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其广谱性使其有望成为未来宫颈癌后线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

小结

李贵玲教授在报告的最后,以精炼的总结为宫颈癌系统治疗的现状与未来指明了方向。整体而言,免疫治疗与ADC药物,已成功奠定了晚期宫颈癌治疗的新基石,并为未来的探索点亮了前路。

首先,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宫颈癌治疗的基石。国内外多款获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显著提升了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二线及以上患者的生存获益。而免疫联合策略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其次ADC药物以其精准的“生物导弹”机制,大大地改变了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治疗格局。对于既往接受过多种治疗、选择有限的患者群体,ADC药物的出现无疑是带来了全新的曙光。这类药物凭借其高效、靶向的杀伤能力,为经治的复发性宫颈癌患者提供了有力的后续治疗选择,开启了后线治疗的新篇章。

7QfKlGK6YqWDnyCoRyWC8QpkSIb1QaDT.png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Kell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zxy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9月17日
夏月琴
盐城市第七人民医院(盐城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盐城市职业病防治院) | 肿瘤内科
一线治疗BRAF V600E突变晚期NSCLC的疗效。结果显示,D+T治疗后DCR为70% ,中位OS为21.1个月。
09月17日
刘敏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 | 肿瘤内科
随着肺癌精准治疗不断发展,靶向治疗为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了显著生存获益
09月17日
韩月仙
寿阳县人民医院 | 肿瘤内科
ADC革命的到来,给患者又带来一条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