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张晓辉教授:构建“造血干细胞移植+X”新范式,大数据驱动诊治探索新篇章

09月14日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京华金秋,万众瞩目。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于2025年9月13日在北京隆重启幕。秉承“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之崇高精神,本次大会融汇全球血液学前沿智慧,贯通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致力于铸就国家级的学术交流殿堂。在本次大会上,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以其前瞻性的学术视野,发表了题为《精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X——大数据驱动的移植诊治新范式探索》的重磅报告。报告深刻阐述了在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浪潮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如何从一种经典的治疗手段,演进为一个高度整合、多维驱动的“HSCT+X”治疗新范式,为血液肿瘤的个体化、精准化诊疗开辟了全新的道路。【肿瘤资讯】特将专场的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20250914-135844.jpeg

张晓辉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后导师

学术任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副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临床与科研:
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自然重点等;一作/通讯发表SCI论著144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系列研究成果改变/影响国内外共识/指南以及诊疗模式。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以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AI赋能移植决策:多模态数据融合,构建全景式智能预警体系

长期以来,如何精准预测并前瞻性管理allo-HSCT的复杂并发症与远期结局,是困扰临床医生的核心难题。张晓辉教授指出,破局的关键在于应用多模态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临床、影像、基因组及免疫表型数据进行深度融合与学习,从而构建一个全景式的智能感知与预警体系。

报告展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团队在这一领域的卓越实践。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团队已成功开发并验证了一系列针对移植后关键临床事件的AI预测模型。这些模型不仅覆盖了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S)等常见并发症,更延伸至对治疗相关AML(t-AML)、KMT2A重排AML、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等难治性疾病移植预后的精准分层。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由该团队牵头的国际多中心COMPASS-01项目,首次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这一罕见疾病建立了全球首个移植预后积分系统,实现了跨洲际、多种族的外部验证。同时,其主导的中国多中心STRATOS-01研究,则通过AI驱动,在中国最大的TA-TMA数据库中识别出三个具有显著不同预后特征的临床表型亚群。这些成果标志着HSCT的临床决策正从“经验驱动”向“数据循证”发生深刻转变,实现了对患者风险的动态、精准评估,为个体化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深探免疫调控机制:从基础研究突破,开辟移植后精准干预新路径

建立并维持移植物与宿主之间的免疫耐受,同时保留有效的抗肿瘤效应,是allo-HSCT成功的核心。报告深入剖析了团队在移植免疫学基础研究领域的系列突破,这些突破为优化移植策略、开发新型干预靶点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系统阐明了“北京方案”核心要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免疫耐受的关键机制,揭示了其如何通过重塑T细胞三维结构、调控SOCS1信号通路,最终实现对GVHD的有效控制。此外,团队在移植后复发与耐药机制的探索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发现了克服维奈克拉耐药的新靶点,并揭示了NKG2A过表达驱动NK细胞耗竭在AML复发中的关键作用。这些源于基础研究的深刻洞见,不仅为解决移植领域的经典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更直接催生了靶向NKG2A的抗体阻断疗法、PI3K-AKT通路激活剂等具有转化潜力的免疫治疗新策略。

迈向“HSCT+X”新纪元:多元技术整合,重塑未来治疗体系

站在技术融合的时代前沿,张晓辉教授正式提出了构建“HSCT+X”多元治疗新范式的核心理念。这一范式旨在打破移植作为单一治疗模式的传统框架,通过战略性整合多种前沿技术(X),在移植前、中、后各个阶段对治疗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与重塑。

“X”的内涵丰富多元,涵盖了靶向治疗、细胞治疗与免疫治疗等多个维度。如将维奈克拉等靶向药物融入预处理方案,以期在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降低毒性;在移植后,应用FLT3抑制剂(如吉瑞替尼)或JAK抑制剂(如芦可例替尼)进行维持治疗或GVHD的精准干预。CAR-T细胞治疗与HSCT的深度融合更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作为桥接移植、清髓方案,还是作为移植后的巩固/挽救治疗,均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此外,间充质干细胞(MSC)在防治GVHD中的应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及双特异性抗体(BiTE)等新兴疗法,都将作为“X”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动态的治疗网络。

结语与展望

张晓辉教授的报告擘画了一幅以“GRAFT”理念(基因治疗-受体靶向治疗-人工智能-功能性细胞治疗-移植)为核心的未来移植医学蓝图。这标志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正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纪元,一个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融合多种前沿技术的“HSCT+X”整合治疗时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探索与持续引领,不仅为攻克血液肿瘤这一重大挑战提供了强大的“中国方案”,也为全球移植医学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方向。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评论
09月15日
白文秀
平遥兴康医院 | 中医科
感谢分享受益匪浅
09月14日
李祥印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 | 肿瘤内科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09月14日
严爱婷
海安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X”的内涵丰富多元,涵盖了靶向治疗、细胞治疗与免疫治疗等多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