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CSCO丨苏春霞教授&段建春教授:愈见·温暖——与肺癌赛跑的我们:“慢病化” 进程加速,医患共促精准诊疗

09月14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9月10日至14日在济南盛大召开,届时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将齐聚一堂,围绕肿瘤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等多方面展开交流探讨,共商抗肿瘤事业未来发展着力方向。肺癌是我国新发病例数最高的恶性肿瘤,鉴于其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建立有效筛查体系以实现“早诊早筛早治”,是提高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的关键所在。随着靶向与免疫治疗等突破性疗法应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五年生存率显著提升,“肺癌慢病化”正从概念走向现实。值此CSCO年会召开之际,【肿瘤资讯】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共同参与“愈见·温暖—与肺癌赛跑的我们”主题访谈,分享肺癌早诊早筛早治前沿探索及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经验,助力患者获得更长生存与更好生活。

苏春霞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肿瘤科/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国家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拔尖项目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美中抗癌协会USCACA Co-President联席主席
国际肺癌协作组织多学科协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肿瘤临床转化研究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转化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段建春 教授
主任医师、肿瘤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肿瘤内科
CSCO理事
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兼总干事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肺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创新团队”骨干成员
国自然青年基金,国自然面上项目获得者
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医师”;2021 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
长期致力于肺癌为主的胸部肿瘤的规范化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及转化研究

访谈视频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肺癌“慢病化”照进现实,医患共赴长期管理,少见靶点“精准”施治

苏春霞教授:肺癌作为我国定义的重大慢性病,已经纳入到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和重大慢性病管理体系。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需要将“个性化治疗”与“共情”视为医者的关键准则。医生的工作是为患者制定一份持续数年甚至更久的“个性化作战方案”,不仅强调精准用药,还需统筹管理副作用、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与患者建立长期信任,成为他们真正可依赖的战友。同时,应加强对肺癌诊疗新技术、新药物(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科普宣传,推动公众对多学科综合治疗与个体化精准治疗模式的了解,提升社会对肺癌早诊早治的认知。以此促进医患协同,让更多患者和家属能够坦然面对肺癌,实现科学、规范的治疗1。此外,患者需实现心态转变,从“抗争”转向“共存”。慢病化管理要求患者学会与肿瘤“和平共处”,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长期管理肺癌。这意味着患者应提高治疗依从性,积极反馈身体状况,与医生形成“双向奔赴”的合作关系,共同追求“活得长、活得好”的目标。此外,患者及其家属也应重视早诊早治,了解规范化诊疗路径,积极参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1

段建春教授:肺癌诊疗已经迈入精准时代,在NSCLC领域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进步,相关可干预靶点愈加丰富,少见靶点谱也被逐步拓宽,强调将BRAF V600等少见靶点检测作为NSCLC诊断的重要环节,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推广规范化的精准检测,例如在DNA和RNA水平上联合检测,是提高检出率的关键。在当前临床精准管理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仍是核心议题,以期最大化患者获益,而以指南为依据则是实现治疗规范化的基础。以BRAF V600突变NSCLC为例,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D+T)的双靶治疗方案已被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作为一线优选策略。全球及中国研究结果均表明,该方案相较于传统化疗及免疫治疗具有显著生存优势,甚至在中国人群中疗效表现更为突出2,3。真实世界研究也印证了该方案在中国患者一线治疗中的优异疗效和良好安全性4,5近期WCLC大会上公布的一项关于中国晚期BRAF突变NSCLC患者真实世界结局显示,D+T组患者中位真实世界无进展生存期(rwPFS)达32.5个月,显著优于免疫联合化疗方案5。不仅如此,肺癌是跨学科疾病,通过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够为患者优化和制定最佳治疗策略。与此同时,提升创新药物可及性也是让精准治疗“温暖落地”的重要一环。如以D+T联合方案为例,该方案已被纳入最新版国家医保目录,这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治疗依从性,让更多患者真正用得上、用得起高效治疗,在抗癌路上走得更稳、更有希望。

靶向治疗突破生存瓶颈,动态监测护航疗效,多组学AI迈向个体预测

苏春霞教授:目前,多项创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肺癌的诊疗格局,并为患者带来多方面的直接获益,体现在多方面。具体来说,针对常见靶点的药物不断迭代,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与患者生存质量。以第三代EGFR-TKI和ALK-TKI为例,这些药物不仅疗效更优,还能有效控制脑转移,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这意味着即使是晚期患者,也有机会获得长期、高质量的疾病稳定期,从而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除了常见靶点,罕见靶点药物的突破为既往缺乏治疗手段的患者也带来了新的希望。以MET靶点为例,卡马替尼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GEOMETRY mono-1全球关键研究,卡马替尼一线治疗起效迅速,近七成患者在首次疗效评估时即出现肿瘤缩小。此外,卡马替尼一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68.3%,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8.3%,中位mPFS达12.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达21.4个月,疗效远超传统化疗6,7。目前,卡马替尼已成为METex14跳跃突变NSCLC领域全球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的标准治疗,这一推荐为携带此类罕见靶点突变的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且规范的治疗选择,显著改善了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了其生存期8。此外,动态监测与耐药预警技术的发展,使肺癌治疗更加精准和前瞻。通过定期液体活检,临床可以像使用“雷达”一样实时监测肿瘤演变,提前发现耐药迹象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规避治疗失效风险,也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后续治疗机会,真正实现了“跑赢耐药”,赢得下一个治疗窗口期,持续延长生存时间9

段建春教授:从“群体有效”走向“个体预测”的精细化管理,是实现每位患者获益的重中之重。目前相关前沿正逐渐助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例如,WCLC大会上的一项利用液体活检预测D+T联合方案一线治疗BRAF V600E突变晚期NSCLC的疗效的研究显示,治疗4周时实现ctDNA清除的患者PFS和OS显著延长。液体活检可能是预测D+T联合方案一线治疗晚期BRAF V600E突变NSCLC疗效有前景的策略,ctDNA的动态变化有望为治疗反应提供潜在的早期生物标志物10。另外,未来研究应重点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来构建精准的疗效预测模型。AI技术与多组学分析的深度融合,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深度挖掘海量临床数据,从而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此外,AI辅助决策系统等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建立更精准的患者筛选模型。这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体化治疗”的目标,让每位患者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方案,这是技术带来的终极人文关怀。不仅如此,当前治疗面临患者间疗效异质性显著、获得性耐药机制不明等挑战。AI和多组学分析有望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解析这些分子机制,并为开发新型联合治疗方案提供方向。

肺癌全程管理规范化,医患协同守护高质量生存,多学科融合温暖护航

段建春教授:为更好地赋能患者,帮助他们跨越从筛查、确诊到长期生存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难关,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建立规范化的全程管理路径,为患者提供清晰的诊疗“路线图”。 从筛查发现肺结节开始,就需建立从体检机构到专科医院的标准化转诊和随访流程。借助信息化管理工具,让患者明确知晓每一阶段该做什么、怎么做,减少因信息不清或流程混乱导致的焦虑和延误,帮助他们在诊疗过程中始终心中有数、脚下有路。倡导“共享决策”同样重要,尤其在早期诊疗阶段,医生应与患者深入沟通不同选择的利弊与影响,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和价值取向。通过这一过程,患者可从被动的治疗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决策的合作伙伴,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更多掌控感,更愿意为自身的健康结局负责。此外, 肺癌靶向治疗时代,目标已演变为“高质量长生存”,而进入靶向治疗时代,患者往往需长期用药、定期复诊,若药物不良反应频发,会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影响治疗依从性,最终制约生存获益。因此,选择高效且安全性良好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以D+T联合方案为例,其出色的安全性可帮助患者在维持正常生活节奏的同时获得持续治疗,成为实现“高质量长生存”的有力支撑,也让这场医患共赴的“马拉松”跑得更稳、更远2-4

未来肺癌管理将更趋向“慢病化”与“个体化”。我们的目标是早期肺癌力求治愈,晚期肺癌则通过精准治疗、联合创新疗法,使其转为可长期共存的慢性病。AI和多学科诊疗(MDT)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此,我们亦想对患者说,“与癌赛跑”之路虽难,但你们并不孤单。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靶向药物的迭代,曾经“无药可医”的罕见突变肺癌患者,如今已迎来“有药可用、有方案可选”的新格局。请务必保持信心,信任并配合医疗团队,坚持规范治疗。科学的进步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我们正努力让“愈见·温暖”的希望照亮每一位患者的生活。

苏春霞教授:肿瘤生存者的管理,不仅需要肿瘤专科医师对生存者们进行密切的关注和交流,也需要肿瘤专科外的多个学科包括营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护理学等帮助进行专业干预。不仅如此,在肺癌治疗这场医患共同的“马拉松”中,需双方共同努力以跨越各阶段的生理与心理难关11。在筛查阶段,为患者提供清晰易懂的筛查目的、方法和意义说明,帮助患者认识其重要性、减少疑虑。通过健康讲座与科普宣传,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筛查。在确诊阶段,患者确诊后应及时、清晰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注意用语通俗,确保患者与家属充分理解。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可引入专业心理服务缓解焦虑与恐惧。在治疗阶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让患者了解优劣与风险,参与决策。加强健康教育,指导药物使用、副作用应对及生活方式调整,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在康复阶段,为患者提供包括康复训练、饮食与心理在内的个性化康复计划,循序渐进调整内容。鼓励患者进行自我病情监测、按时服药和合理运动,增强康复参与度。在长期生存阶段,为患者建立定期随访机制,通过门诊、电话或网络了解病情与生活质量,及时回应问题。关注心理状态,提供持续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生活。

肺癌的全程管理正朝着更智能、更整合、更关怀的方向发展。未来,我们将借助多组学分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有望实现“一人一策”的极致个体化治疗。随着对肿瘤微环境、耐药机制的深入理解,未来的治疗将更加精准,甚至可以动态调整。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位患者都拥有最适合自己的长生存方案。在此,我们亦想对患者说,亲爱的患者和家人们,这是一场需要耐心和勇气的长途奔跑,但请记住,您从来都不是独自在战斗。愿您保持信心与希望,积极配合治疗,与您的主治医护团队结为最亲密的战友。医学的脚步从未停歇,新的治疗选择不断涌现,请坚定信念——前方一定有更多的光明与温暖与您不期而遇。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1. 支修益. 聚焦肿瘤全生命周期管理让肺癌成为可治的慢性病 [J] .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3, 38(8) : 19-19. DOI: 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3.08.128.
2. Planchard D, Besse B, Groen HJM et al. Phase 2 Study of Dabrafenib Plus Trametinib in Patients With BRAF V600E-Mutant Metastatic NSCLC: Updated 5-Year Survival Rates and Genomic Analysis. J Thorac Oncol. 2022 Jan;17(1):103-115. doi: 10.1016/j.jtho.2021.08.011. Epub 2021 Aug 26. PMID: 34455067.
3. Yun Fan et al. Efficacy, safe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dabrafenib plus trametinib  treatment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BRAFV600E mutation-positive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 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2024 DEC;12 (13):3382-3391.
4. Jia B, Wang S, Zhang F, et al. Prevalence, genetic variation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BRAF-V600 mutated advanced NSCLC 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real-world multi-centre study. EBioMedicine. 2025;114:105652.
5. MENG S. Real-World Clinical Outcomes of BRAF 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A Retrospec ve Analysis of First-Line and Subsequent-Line Treatments. WCLC, 2025.
6. Wolf, Jürgen et al. The Lancet Oncology, 2024, Volume 25, Issue 10, 1357 - 1370.
7. J. Wolf ,et al.. 2022 ELCC 26P.
8.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1.2024.
9. Fei R ,Qian F ,Kun Q , et al.Liquid biopsy techniques and lung cancer: diagnosi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24,43(1):96-96.
10. Liquid Biopsy in BRAF V600E NSCLC Treated With Dabrafenib Plus Trametinib: Final Analysis of LiBRA Study(GOIRC-03-2020). 2025 WCLC MA02.05.
11.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 肿瘤生存者管理专家共识[J].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23, 10(4): 487-504.


 Novartis 审批码 TML0054065-112821,有效期为2025-09-14至2026-09-13,资料过期,视同作废。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明小丽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CYX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