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2025年9月10日至14日在山东济南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了全球肿瘤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同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在众多创新疗法中,抗体偶联药物(ADC)因其在多个癌种中展现的革命性潜力,成为了本届会议的热点议题之一,尤其是在卵巢癌治疗领域,其突破性进展备受瞩目。会议期间,【肿瘤资讯】CSCO汇客厅特别邀请了四位该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宁教授的主持下,关于“中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卵巢癌ADC药物索米妥昔单抗在临床诊疗的应用”展开了深入探讨。对话嘉宾包括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吴令英教授,索米妥昔单抗的全球主要研究者(PI)之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Gottfried E. Konecny教授,以及UCLA病理学专家饶建宇教授。四位专家围绕ADC药物的临床价值、精准检测策略及未来发展方向,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数据与宝贵的临床见解。







价值凸显:ADC药物革新卵巢癌治疗,为难治性患者带来新曙光
主持人(李宁教授): 在卵巢癌治疗领域,ADC药物已展现出重要的临床潜力,尤其是在铂耐药复发患者中成为新的治疗选择。首先请吴令英教授分享一下ADC药物在卵巢癌治疗领域的核心进展。
吴令英教授: 铂耐药复发卵巢癌(PROC)一直是临床的难点,患者生存期短,既往缺乏有效的精准靶向药物。近年来,全球在卵巢癌ADC药物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其中以叶酸受体α(FRα)为靶点的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4年11月,靶向FRα的ADC药物💊索米妥昔单抗(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在中国获批,用于既往接受过1-3线系统性治疗的FRα阳性铂类耐药卵巢癌,成为该领域首个获批的ADC药物,并已被纳入CSCO等国内外权威指南[1]。其关键性的MIRASOL研究显示[2],在FRα高表达(≥75%)的PROC患者中,索米妥昔单抗显著改善了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mPFS达5.59个月,较化疗降低进展或死亡风险37%,mOS达16.85个月,较化疗降低全因死亡风险32%。客观缓解率(ORR)达41.9%,疗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且安全性可控,已成为这类人群的标准治疗方案。
此外,索米妥昔单抗在铂敏感复发卵巢癌(PSOC)中同样展现了潜力。2024年ESMO大会公布的PICCOLO试验数据显示[3],对于≥3线治疗的FRα阳性PSOC患者,即使是既往经PARP抑制剂治疗后进展的患者,索米妥昔单抗单药治疗的总ORR也达到了45.8%。基于此,NCCN指南已将其推荐用于特定FRα表达的PSOC人群(单药用于FRα≥75%的患者,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FRα≥50%的患者)[4]。
Gottfried E. Konecny教授: 作为MIRASOL研究的参与者,我非常激动能见证索米妥昔单抗的应用。其获批是基于在FRα高表达(≥75%)患者中,相较于化疗显著改善了ORR、PFS和OS的优异数据。但我们的探索不止于此,FORWARD I/II等研究进一步探索了更低的FRα表达Cut Off值[5],发现在与贝伐珠单抗联用时,≥25%的患者便可获益;而在部分铂敏感患者中,截断值甚至可以放宽至≥50%。被NCCN等权威指南采纳,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治疗可能。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款真正的突破性药物。它不仅疗效卓越,更关键的是毒性更低,并能显著改善患者报告结局(PRO)。对于铂耐药复发卵巢癌这一巨大未满足需求的领域,它的出现意义重大。该药物的累积毒性极低,我有些患者甚至接受了超过40-50个周期的治疗,依然没有出现严重的累积性副作用。
当然,要用好这个“新武器”,就必须管理好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眼部毒性(约50%),患者可能出现眼干、视力模糊,但这主要是由角膜微囊肿引起,并且是完全可逆的。由于角膜会自我更新,我们通过暂停用药、延迟治疗或降低剂量等简单措施,就能轻松管理。另一个是潜在的肺部毒性(约10%),其生物学基础是正常肺组织中的FRα表达相对最高。通过定期的CT监测,这种毒性同样是可控且多数可逆的。
吴令英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通过“先行先试”政策提前应用了该药,切身感受到了它的潜力。我有一位PROC患者,历经多线治疗失败,腹水严重,CA125高达2013U/ml。幸运的是,其FRα表达高达95%。经索米妥昔单抗治疗3个疗程后,CA125降至405 U/ml,腹水消失,病灶缩小,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索米妥昔单抗为患者带来的真实获益。
精准为基:FRα检测是关键前提,病理与临床需紧密协作
主持人(李宁教授): 精准诊疗的第一步是精准识别获益人群。就此想请问饶建宇教授,您认为卵巢癌精准诊疗的前提和关键是什么?
饶建宇教授: 卵巢癌精准诊疗的核心前提是“精准诊断”。如果缺乏精准的病理和分子诊断,后续治疗就无从谈起。作为病理医生,我们不仅要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期,更关键的是要通过蛋白表达分析(如FRα)和基因检测(如BRCA1/2、HRD)来识别肿瘤特有的分子靶点。病理诊断需要回答两个核心问题:这是什么类型的肿瘤?它存在哪些可靶向的分子标志物?
在卵巢癌中,FRα的临床意义非常明确,其高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复发、铂耐药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理想的治疗靶点。因此,NCCN等指南已推荐对铂耐药及部分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常规进行FRα检测,为临床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吴令英教授: 我完全认同饶教授的观点。根据中国部分地区的数据,大多数卵巢癌存在FRα表达,其中约35–45%为高表达(≥75%)。这意味着大部分患者都有机会从索米妥昔单抗的单药或联合方案中获益。因此,CSCO指南推荐卵巢癌患者在病理确诊后,尽早开展FRα检测。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当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时,应优先使用复发/转移灶的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因为肿瘤在进展过程中靶点表达可能发生变化,复发灶更能反映当前的分子特征,有助于更精准地匹配治疗方案。
Gottfried E. Konecny教授: 是的,检测至关重要。过去几年,我们已开始使用HRD检测对卵巢癌进行基因组学分层。我认为,近年来的发展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由于ADC药物的出现,我们必须同时关注蛋白质水平的检测。
索米妥昔单抗是首个靶向FRα的药物,但后续还有靶向TROP-2、Mesothelin(间皮素)、HER2、B7-H4等的ADC药物正在研发。未来,我们将需要常规检测一系列的蛋白表达标志物,为患者选择最有效的药物,这正是精准治疗的巨大机遇。目前,FRα检测已成为常规,HER2检测也已纳入。
这种精准检测的落地,离不开临床与病理的紧密协作。在我们每周的肿瘤多学科讨论(Tumor Board)中,病理科专家的参与至关重要。当临床医生对“染色阳性率是多少?”“是否需要用新获取的活检样本复测?”等问题举棋不定时,病理科专家可以从专业角度建议“获取一份新鲜活检可能结果更准确”,这些互动对于精准筛选出真正合适的患者至关重要。
展望未来:联合治疗与前线探索,共绘ADC药物发展新蓝图
主持人(李宁教授): 接下来想请三位专家展望一下,未来卵巢癌ADC药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吴令英教授: 未来ADC药物的发展主要有几个方向。第一是开发新靶点,如MSLN、HER2、B7-H3等,并通过双特异性抗体设计等创新技术,克服耐药、覆盖更广泛的人群[6]。第二是探索联合治疗,这也是提升疗效、扩大获益人群的核心思路。例如FORWARD II研究探索了索米妥昔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方案,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有望突破FRα表达水平的限制,即使在低表达患者中也能展现良好疗效。第三是将ADC药物向更前线推进,例如探索其在初治患者或维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这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来验证。
饶建宇教授: 从病理学的角度,我们的发展方向是配合临床,实现更精准的检测。首先,我们需要开发更准确、更定量的分析方法来评估靶点表达,无论是通过组织免疫组化,还是液体活检等新技术,以克服肿瘤异质性带来的挑战。其次,发展能够在微小样本上进行多靶点分析的技术平台也至关重要。最后,在治疗后,病理学也可以通过评估肿瘤细胞的坏死率、凋亡率等指标,为疗效评估提供更客观的组织学依据。检测技术的进步,将为ADC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更强大的支撑。
Gottfried E. Konecny教授: 我完全同意。索米妥昔单抗首先在最难治的PROC中验证了其价值,下一步自然是将其向更早线治疗推进,甚至是一线治疗。相较于紫杉醇等传统化疗,ADC药物没有脱发、累积性神经毒性等副作用,毒性更低,疗效更优。此外,鉴于其低累积毒性的特点,ADC药物在维持治疗领域也具有潜力,尤其对于PARP抑制剂效果不佳的HRD阴性,ADC有望填补其维持治疗的空白。在新辅助治疗、以及与铂类或PARP抑制剂等其他药物的联合方面,也同样是未来重要的探索方向。
总结
本次深度对话中,四位中外顶尖专家从临床研究、诊疗实践及病理检测三个维度,全景式地解读了ADC药物在卵巢癌领域的临床价值与发展蓝图。核心观点可归纳为三点:
临床价值已充分确证: 以索米妥昔单抗为代表的FRα ADC药物,已在铂耐药乃至铂敏感复发卵巢癌中展现出卓越疗效和良好安全性,为难治性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标准治疗选择。
精准检测是核心支撑: FRα检测是确保ADC药物精准应用的关键前提。临床应遵循“确诊即检,复发优选复发灶检测”的原则,让每一位合适的患者都能及时匹配到有效的治疗方案。
未来方向清晰明确: ADC药物的发展将聚焦于新靶点开发、联合治疗策略以及向更前线治疗阶段的探索。其中,联合治疗有望突破靶点表达的限制,进一步提升疗效,而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持续为卵巢癌治疗的“更精准、更高效”注入动力。
相信随着全球研究的持续深化与中外协作的不断加强,卵巢癌的治疗格局将迎来不断优化,最终为广大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与更优的生活质量。
专家介绍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辽宁医院副院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 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专家介绍
领导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妇科肿瘤内科项目,并负责转化肿瘤学研究实验室的妇科肿瘤药物开发项目
欧洲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曾担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项目委员会主席、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卵巢癌临床试验规划组联合主席,并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卵巢癌共识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包括卵巢癌、子宫癌和宫颈癌的药物研发与新型疗法,以及临床试验设计
专家介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终身教授
UCLA细胞病理学部主任,同时担任细胞病理学部主任,国际远程病理学部主任,以及细胞技术学院医学主任
美国病理学家学会会士,转化医学学院会士,琼森综合癌症中心成员,以及加州纳米系统研究所成员
曾获《华尔街日报》年度医师奖(2005年)、国际健康专业与科学家年度奖(2003年、2006年)、浙江大学“光机学者”称号(2011年),并获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提名(2010年)和“唐奖”提名(2018年)
临床专长:包括妇科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泌尿生殖系统病理学
研究方向聚焦癌症生物标志物,发表220余篇同行评审研究论文和20篇书籍章节,并在国内外200余场会议中受邀演讲
专家介绍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委会常委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家族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现代肿瘤学》常务编委,《现代妇产科进展》、《肿瘤药学》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临床与病理杂志》等核心期刊青年委员+审稿专家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诊疗指南 2025版
[2] Moore KN, Angelergues A, Konecny GE, et al. 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 in FRα-Positive, Platinum-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N Engl J Med. 2023;389(23):2162-2174.
[3] Alvarez Secord, A. et al.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 in FRα-positive, third-line and later, recurrent platinum-sensitive ovarian cancer: the single-arm phase II PICCOLO trial. Annals of Oncology, Volume 36, Issue 3, 321 - 330.
[4] NCCN v2.2025
[5] O'Malley DM, Matulonis UA, Birrer MJ, et al. Phase Ib study of 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 a folate receptor alpha (FRα)-targeting 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in combination with bevacizumab in patients with platinum-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Gynecol Oncol. 2020;157(2):379-385.
[6]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116 (2023) 102546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Fan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文中海报资料由企业提供,相关研究结果和数据解读以供学术交流之用。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40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