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肺癌免疫治疗毒性闭环管理:周辉教授深度剖析基线评估—风险预警—MDT协同,护航疗效与安全并重

09月12日
来源:肿瘤资讯

免疫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它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对抗肿瘤,为患者带来新希望。然而,这种治疗方式也可能引发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具有独特病理特性,可能涉及多个器官,给临床管理带来挑战。深入研究其发生机制,探索精准管理方法,对提升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近日,在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胸部肿瘤内科学组2025学术年会上,湖南省肿瘤医院张乐蒙教授当选选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学专委会胸部肿瘤内科学组组长、湖南省医促会肿瘤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进行专访,以飨读者。

周辉

肿瘤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湖南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CSCO)理事
湖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
淋巴瘤精准诊疗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转化医学组委员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湖南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肺癌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与多学科协作管理策略

周辉教授:在肺癌免疫治疗中,不良反应的管理确实是一个关键环节。相比化疗,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更“特殊”——它是因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而攻击正常组织。常见受累部位包括肺、肠道、肝脏、甲状腺,有时还会出现心肌炎、神经系统问题等。其中,免疫治疗相关肺炎和心肌炎虽然发生率不算高,但一旦出现便进展快、危险大,需要我们特别重视。

临床上要做到“早发现”,一方面要在治疗前做好基线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基础肺病、心脏病,并完成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另一方面,必须重视患者的症状和主诉。我们会反复提醒患者: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腹泻、乏力、胸闷,甚至头痛、视物模糊,都要第一时间告诉医生,而不是自己忍着或随意用药。许多严重不良反应在早期其实都有“苗头”,抓住这些信号就能赢得处理时间。

一旦怀疑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应根据严重程度分层处理。轻度毒性可先暂停治疗、密切观察,或给予小剂量激素;若达到中度或重度,则需住院,使用大剂量激素,部分病例还要加用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同时,我们会邀请呼吸、心内、消化、内分泌等多学科专家会诊,或送至我院免疫治疗不良反应联合门诊/MDT讨论,确保诊断和处理及时、到位。

最后,能否继续免疫治疗,要依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综合判断。例如,轻度甲减在替代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继续用药;但若曾出现重度心肌炎或严重肺炎,一般不再建议重启。总之,我们希望通过“早识别、快干预、强协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患者尽可能长久地从免疫治疗中受益。

基于基线评估-患者预警-MDT的肺癌免疫治疗个体化毒性管理策略

周辉教授:免疫治疗的疗效与毒性存在显著的个体化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耐受性可天差地别,有人几乎无副作用,有人却迅速出现重度不良反应。其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年龄、基础疾病(尤其肺、心、肝)、既往放疗史及免疫系统自身状态等。临床实践中,我们于治疗前常规完成系统基线评估:血液学、心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NT-proBNP)、肺功能、甲状腺功能、皮质醇、ACTH等,据此识别高危人群并预设监测强度。例如,合并慢性肺病者,治疗期间重点随访呼吸道症状;有心脏病史者,动态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

肺癌患者主动参与同样关键。我们反复宣教“警示信号”——新现咳嗽、气促、持续腹泻、乏力或胸闷——一旦出现须立即报告,以便在症状早期窗口及时干预。一旦怀疑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立即启动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多学科联合门诊或MDT讨论,按CTCAE分级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其他免疫抑制剂,并个体化调整后续免疫治疗方案。通过“医师评估+患者主动报告+多学科协作”的闭环管理,我们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使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免疫治疗获益。

肺癌免疫治疗新格局下的毒性挑战与机遇:精准监测-智能判别-未病先防的全程管理路径

周辉教授:随着免疫治疗药物的不断迭代,越来越多新药及联合方案进入临床,无疑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希望;然而,不良反应的“版图”也随之扩张,过去罕见甚至全新的毒性陆续出现。双免疫治疗联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或化疗等组合虽疗效增强,却常伴随更复杂、更频发的“叠加”不良反应,对临床医生的识别与处置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的一大挑战,是更快速、更准确地区分症状根源:哪些由免疫治疗引起,哪些源于肿瘤进展或其他药物。为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动态监测体系,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辅助判断。同时,部分新药的不良反应机制尚不完全明晰,仍需通过前瞻性研究与真实世界数据持续积累证据。

挑战背后同样是机遇。随着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机制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开发出更精准的预测指标——如特定基因变异、免疫标志物、代谢组学特征等——提前锁定高危患者,实现“未病先防”的个体化监测与干预,而非等问题出现再被动补救。因此,临床医生需提前布局:一方面持续更新不良反应知识与指南,保持MDT通道畅通;另一方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教育,使其成为安全管理链条中的主动参与者。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疗效与安全”的动态平衡,让更多患者在免疫治疗时代长期获益。湖南省肿瘤医院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门诊固定在每周一到周五下午2:30到4点开放,目前日均接诊2-3例患者;每周四上午10点到12点另设MDT专场,约10例患者参与讨论。我们既为已出现毒性的患者制定处理与随访方案,也期待更多病友提前介入——在不良反应尚未加重时即开始预防与干预,从而减少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获得更长久的疗效。

总结

免疫治疗正重塑肺癌治疗格局,但不良反应管理不容忽视。通过精准基线评估、患者主动预警与MDT,我们能有效管控免疫治疗毒性,提升患者获益。未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将助力不良反应的早期精准预测,实现未病先防,同时优化治疗方案。患者也应积极参与,学习相关知识并及时反馈症状,与医护共同构筑安全治疗防线。在免疫治疗新时代,我们正迈向疗效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为患者带来更长久的生存希望与更优质的治疗体验。


责任编辑:HYC
排版编辑:B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