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腱鞘巨细胞瘤(TGCT)诊疗新篇章:从CSCO指南独立成篇到精准靶向新时代

09月18日
来源:肿瘤资讯

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的骨与软组织肿瘤专场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挑战。其中,Pimicotinib治疗腱鞘巨细胞瘤(TGCT)的Ⅲ期MANEUVER研究在大会上以论文交流的形式展示了其疗效、安全性及患者报告结局方面的最新数据,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研究结果显示,经盲法独立审查委员会(BIRC)评估,每日一次Pimicotinib在第25周的主要终点客观缓解率(ORR)与安慰剂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54.0% vs 3.2%;p < 0.0001)。除此之外,该研究还显示,与TGCT患者报告的关键结果相关的所有次要终点均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包括按数字评定量表测定僵硬程度(-3.00 vs -0.57,p<0.0001),简明疼痛量表测定疼痛程度(-2.32 vs -0.23,p<0.0001)。在安全性方面,匹米替尼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数据与先前报告的数据一致,未观察到胆汁淤积性肝毒性发生。


TGCT发病机制是由于染色体易位导致集落刺激因子1(CSF1)基因的过表达,进而招募大量表达CSF1R的非肿瘤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聚集,形成肿瘤。近年来,以Pimicotinib为代表的CSF1R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展现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接受的安全性,标志着TGCT治疗正逐步迈入精准医学时代。2024年,《CSCO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指南》首次将其独立成篇,2025年CSCO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指南又有哪些更新呢?【肿瘤资讯】荣幸邀请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亮教授、天津医院胡永成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邵增务教授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沈赞教授(专家顺序不分前后),共同就TGCT领域的关键问题分享真知灼见。

2024年《CSCO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指南》首次将TGCT相关内容独立成篇。您对2024版指南的哪些内容印象深刻,以及对2025版指南的更新有何期待?

222.png

邵增务教授:2024年《CSCO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指南》首次将TGCT独立成篇,体现了TGCT在临床管理与研究领域重要性的提升。尽管该病发病率仅为43/百万人,但TGCT存在两种类型,即结节型与弥漫型。结节型TGCT经手术治疗后效果较为理想,复发率约为10%;而弥漫型TGCT复发率可高达40%~60%。此外,当前许多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尚不够深入、全面,该指南的发布对提升医生诊疗水平以及提高患者救治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陈亮.png

陈亮教授:对于易复发,或术后复发两次及以上、甚至多次复发的此类患者,指南明确指出,系统治疗至关重要。同时,部分被认定为不可切除的TGCT,如边界不清、呈弥漫性生长且侵犯范围广泛,累及关节滑膜、周围韧带、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甚至累及骨骼的TGCT,其预期手术难度极大,彻底切除的可能性极低。手术时难以达到R0切除标准,无法实现安全的外科手术边界;若强行进行R0切除,必然会给患者带来严重或难以承受的功能障碍。在此情况下,当R0切除困难、患者术后预期复发率较高,或患者拒绝手术时,指南明确提出,对于此类不可切除的TGCT,应选择系统性治疗

在综合治疗中,CSF1R抑制剂在改善TGCT的肿瘤反应及相关症状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相较于现有或当前临床上应用的药物,此类药物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在2025年指南版本中,该类型新药极有可能被纳入用药推荐指南。

首先,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TGCT的疾病特点及具体分类情况?它在临床诊疗中面临的核心困境是什么?

t7MiH6MlnuGkV0VSGlhFmrYWtMZuWlQy.png

陈亮教授:对于临床医生来讲,TGCT可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疾病。它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间质源性肿瘤,起源于关节滑膜、滑囊或腱鞘组织。虽然在生物学行为上多表现为非恶性或交界性,但其局部浸润性生长和高复发倾向,常对关节及周围重要组织(如软骨、神经血管)造成破坏,导致患者肢体功能严重受损。

根据WHO的分类,TGCT主要分为局限型(约占80%)和弥漫型(约占20%)。局限型通主要在关节内的滑膜组织生长,边界相对清晰,手术效果较好;而弥漫型TGCT,过去也被称为“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常累及关节外软组织,呈结节状和弥漫性浸润,手术完整切除难度大。

yRmb52A9E1HSWaXhwo47I6BYzamzHNXe.png

邵增务教授:目前在TGCT治疗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需求与挑战。例如,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接受现行的手术治疗或局部治疗后,未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呈现出病情缓解率较低或复发率较高的状况。此外,部分患者的肿瘤生长位置极为特殊,如膝关节等关节部位,肿瘤呈弥漫性生长,这使得手术切除难以彻底进行,且可能对关节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对于此类患者,系统治疗成为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了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及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面对手术难以根治的困境,近年来TGCT的治疗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具体来说,哪一类患者更适合接受系统性治疗?

沈赞.png

沈赞教授:既往,手术切除几乎是唯一的治疗方案,然而术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严重问题。例如,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短期内复发,还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术后出现较大程度的功能缺损。因此,对于这类易复发、难治的特殊部位肿瘤,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方式已受到较大限制。

胡永成.png

胡永成教授:近年来伴随着对TGCT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探索,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层面的研究突破,其治疗格局正经历着从“传统手术为主”向“精准靶向+综合管理”的重要转变。随着CSF1/CSF1R信号通路在TGCT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被揭示,靶向药物的研发与应用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例如,部分CSF1R抑制剂已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的肿瘤缩小效果和症状改善作用,不仅为不可手术患者提供了有效选择,也为手术风险较高或术后复发的患者改善了生存质量,推动治疗模式从“创伤性切除”向“功能性控制”演进。

站在MDT角度,您认为应如何整合骨科、影像、病理等学科资源,进一步提升TGCT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规范的治疗?展望未来,TGCT的治疗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创新方向?

VoAPOgQmHap3BusQNKdNu340F7VO68Xx.png

胡永成教授:MDT模式在TGCT诊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其关键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与高效协同。从骨科角度而言,手术治疗仍是TGCT的重要干预手段,术者需要精准把握肿瘤的边界、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的关系,需要高度依赖影像科提供的高质量影像学评估,病理科则通过对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明确TGCT的诊断及亚型,这对于后续治疗策略的选择,尤其是在区分弥漫型TGCT与局限型TGCT时至关重要。

未来,TGCT治疗领域有望涌现更多创新方案。一方面,基于现有靶向药物的联合策略值得探索,例如将CSF1R抑制剂与免疫调节剂、化疗药物或局部治疗手段(如放疗、消融)相结合,可能通过协同机制进一步提升疗效、延缓耐药。

e5pPCsM7ep0ohC2QhVZ8dlCQMIU8zrtv.png

沈赞教授:在实际临床操作中,肿瘤科、骨科、影像科、病理科,乃至放疗科等相关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深入研讨,针对每一例疑难复杂病例制定精准、全面的诊疗方案与决策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患者初诊时即由多学科诊疗(MDT)团队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个体化诊疗路径,其中涵盖术前影像评估、手术方案优化、术后病理分析、后续辅助治疗及随访计划等。通过全面的分析研讨,为患者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针对复发难治性病例,MDT团队可通过共同讨论,决定是否采用联合靶向治疗、放疗、其他局部消融治疗及更多创新治疗方法,以确保患者获得最大化、最优化的综合治疗成效。此外,MDT模式有助于推动多学科间的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提升各学科医师对TGCT诊疗的整体认知水平,促进诊疗流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最终使患者在诊断的准确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均显著获益。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新一代靶向药物的研发,可为复发/难治性TGCT患者提供选择性和降低不良反应,如CSF1R的高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pimicotinib,可以增强抗肿瘤活性同时改善安全性。本团队积极推进并开展了多项国际首创的创新药物研发工作。相信这些创新药物研发工作的积极推进,可为个性化医疗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对TGCT的治疗亦将作出显著贡献。

目前,针对肿瘤微环境、基因突变谱等特征开展的深度分析,能够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即便对于TGCT这一罕见癌种,亦可依据其不同类型进行精准分型,目前主要依据其形态学特征予以分类。未来,可借助多基因分析手段,深化对其治疗及预后的认识,完善疗效预测体系。同时,液体活检等生物学标志物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治疗反应的早期评估与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最终推动TGCT治疗从疾病控制向长期治愈目标迈进。

专家简介

演示文稿1_01(2).png*按照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


 1.jpg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Vicky



评论
09月18日
汤继英
十堰市人民医院 | 肿瘤科
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