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中国好声音】中国多中心研究证实:地西他滨联合预处理方案显著提升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生存率

09月1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类型,其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患者中位发病年龄达68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AML的手段,然而,长期以来AML老年患者的移植预处理方案陷入“两难”:清髓性预处理(MAC)虽能有效降低复发率,但因毒性较强,导致非复发死亡率(NRM)高达24%~32%;减低强度预处理(RIC)虽降低了治疗毒性,非复发死亡率降至15%~26%,却因抗肿瘤作用不足,复发率攀升至30%~44%。两种方案均无法平衡“疗效”与“安全”,患者生存获益有限。
近年来,表观遗传药物地西他滨(一种去甲基化药物)的研究显示出潜力:基础实验证实,其可与白消安等烷化剂产生协同抗白血病作用,增强抗肿瘤效果;同时,其在年轻血液肿瘤患者的清髓预处理中已被证实安全有效。近日,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杂志发表了一项由中国学者开展的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成果。该研究首次证实,地西他滨联合减低强度预处理(RIC)方案,可将接受allo-HSCT的老年AML患者2年总生存(OS)率提升至67%,显著优于传统方案,为这一临床治疗难题提供了全新且安全的解决方案。

图片5.png

该研究为单臂Ⅱ期临床试验,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纳入国内6家医院的60例符合条件的老年AML患者,均为60~80岁、达到复合完全缓解(CRc)、首次接受allo-HSCT,且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2分。

患者采用统一治疗方案:移植前9至7天,每日静脉输注地西他滨20mg/m²;移植前6至3天,每日静脉输注氟达拉滨 30mg/m²;移植前5至4天,每日静脉输注白消安 3.2mg/kg。研究主要终点为2年OS率 ,同时评估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非复发死亡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等次要终点及安全性指标。中位随访时间35.5个月。

患者基线特征

纳入的60例患者中,中位年龄65岁(范围 63~68岁),男性32例(53%)、女性28例(47%);按欧洲白血病网(ELN)2017风险分层,高危患者占比最高(35例,58%),中危17例(28%),低危8例(13%);19例(32%)患者移植前可检测到微小残留病(MRD阳性),16例(27%)合并症指数(HCT-CI)>2分,提示基础健康状况较差;供体类型方面,40例(67%)为单倍体相合供体,19例(32%)为HLA相合同胞供体,1例(2%)为HLA相合无关供体。

生存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方案

研究达到预设主要终点:60例患者中39例存活,2年OS率达67%(95%CI 56%-80%),较传统方案的45%提升超20个百分点,且中位OS尚未达到。次要终点同样表现优异:2年DFS率为62%(95%CI 51%-75%),2年累计复发率仅22%(95%CI 12%-33%),显著低于传统RIC方案的30%~44%;2年非复发死亡率为17%(95%CI 9%-27%),低于传统MAC方案的24%~32%,实现了“低复发”与“低非复发死亡”的双重突破。

表2. 主要和次要研究终点(意向性治疗人群)

图片6.png亚组分析显示,该方案对不同风险分层患者均有效:低危、中危、高危患者的2年OS率分别为75%、71%、63%,DFS率分别为75%、65%、57%,且各组复发率与非复发死亡率均控制在理想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携带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突变(如DNMT3A、TET2)的患者获益更显著,2年OS率达73%,复发率仅15%,提示该方案可能对这类表观遗传异常的AML患者具有特异性优势。
 图片7.png

图1. 所有患者的OS(a)、DFS、累积复发率和累积非复发死亡率(b)。 基于ELN 2017风险的OS(c)、DFS(d)、累积复发率(e)和累积非复发死亡率(f)

移植耐受性良好,造血重建迅速

所有患者中,除1例因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外,其余59例均实现中性粒细胞植活,中位至植活时间为12天(11~14天),28天中性粒细胞植活率达98%;血小板中位植活时间为14天(12~18天),28天血小板植活率为91%,造血重建速度与传统RIC方案相当,未出现延迟植活问题。

安全性可控,不良反应以感染和GVHD为主

移植后100天内,所有患者均出现至少1种非血液学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但75%的3~4级不良事件集中于三类:感染(37%,22例)、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35%,21例)、胃肠道反应(27%,16例),与传统RIC方案的不良反应谱一致。严重aGVHD(Ⅲ~Ⅳ级)发生率仅12%,2年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为40%,其中广泛型cGVHD仅13%,均处于临床可管理范围。

100天内共有5例(8%)患者死于不良事件,其中仅1例与治疗直接相关(心脏毒性),其余4例为感染、血管疾病等非治疗相关原因,提示方案整体安全性良好。此外,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5%和23%,但进展为相关疾病的比例仅7%和3%,经抗病毒治疗后均得到控制。

表2. 安全性人群中移植后100天内的治疗后出现的不良事件

图片8.png

预后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合并症指数(HCT-CI>2分)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 3.00),而移植前MRD阳性(风险比 2.76)和HCT-CI>2分(风险比 2.73)是影响DFS的关键因素,提示控制基础疾病、尽可能降低移植前肿瘤负荷,可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结论

该研究首次证实,地西他滨联合白消安-氟达拉滨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在老年AML患者allo-HSCT中展现出“高生存、低复发、低毒性”的三重优势,2年OS率达67%,显著优于传统方案,且安全性可控,造血重建迅速。这一创新方案为60~80岁的老年AML患者提供了更优的移植选择,尤其对携带DNA甲基化相关突变的患者获益显著。

研究团队指出,未来需通过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该方案的长期疗效,并探索其与维奈克拉等靶向药物联合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该成果不仅为中国老年AML患者的移植治疗提供了高级别证据,也为全球老年血液肿瘤的预处理方案创新提供了“中国思路”。
 
 

参考文献

Liu Q, Hu Z, Xu N, et al. Decitabine combined with 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composite complete remission undergoing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 multicenter, single-arm, phase 2 trial[J].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 2025, 61.

责任编辑:mathilda
排版编辑:mathilda
版权声明
本文专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未经著作人许可,不可出版发行。同时,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