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魏强教授:《中国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现状蓝皮书》诊断相关内容深度解读

09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在中国当前的临床实践中,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诊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延迟诊断/漏诊等问题。这不仅影响骨转移治疗效果,导致骨相关事件(SRE)发生风险增加,威胁着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鉴于此,《中国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现状蓝皮书》应运而生,旨在梳理中国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的现状,分析当前主要问题,从循证医学角度提出改进建议。为进一步了解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现状、痛点,骨转移人群的骨相关筛查,以及研究热点和突破方向等内容,【肿瘤资讯】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魏强教授详细解读,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科学、清晰的诊疗指导,推动我国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规范化发展。

魏强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系统疾病中心主任、泌尿外科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DA)副会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肾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外科机器人医师分会会长
PCAN、CMJ、及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编委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常务编委
获科技部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奖及金膀胱镜奖

直面挑战,中国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现状及痛点

我国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现状

前列腺癌是亲骨性恶性肿瘤,骨转移占所有前列腺癌转移部位的近90%[1],81.2%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骨转移[2]。骨转移是前列腺癌预后差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需要被及时诊断和立刻管理:患者一旦发生骨转移,无论有无骨痛等症状,均会导致进展和死亡的风险急剧增加。

目前,我国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不及时,究其原因首要是随访期间临床医生对骨转移筛查的关注程度低于初诊阶段,很多患者是在发生骨痛甚至骨折后才被诊断为骨转移。调查显示,在前列腺癌初诊阶段,75%受访医生会全面进行骨相关检查。然而在随访过程中,仅剩40.3%受访医生依然会全面进行骨相关检查。此外,超50%临床医生对共识推荐的前列腺癌骨转移高危人群识别尚不全面,骨痛仍是医生进行骨相关检查的主要依据,而针对无症状高危患者的筛查相对不足。根据骨科医生的反馈,在接受骨科治疗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52.0%的患者在完全无症状的情况下在发生病理性骨折时才被确诊为骨转移。这提示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随访中,无症状骨转移患者因筛查不足而导致的漏诊情况更为严峻。而前列腺癌骨转移如果不及时诊治,不仅会影响骨病灶的局部控制,还会影响患者的整体治疗获益。

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与“痛点”

首先,前列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国内规范的PSA筛查体系尚待完善,这导致患者往往在出现骨转移症状后才被确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其次,临床指南推荐的诊断流程在基层医院的推广与普及程度有待提高,如何将规范的诊治理念和技术下沉,助力前列腺癌诊疗均质化、同质化,是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再者,尽管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药物日新月异,如新型雄激素受体抑制剂、核素治疗、局部放疗和外科手术,以及骨保护药物的加持,但如何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一大挑战,特别是考虑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及治疗成本等因素。未来,期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可突破当前诊断延迟的困境,实现早期识别和精准诊断,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机会,改善预后和生存。

依托蓝皮书,前列腺癌骨转移人群的骨扫描频率及高危人群的骨相关筛查

增加骨扫描的临床应用,规范使用频率

众所周知,骨扫描灵敏度高,可检测到微小的骨转移病灶,相较于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骨扫描通过全身成像可全面评估骨转移范围和数量,特别适用于广泛、多灶病变的诊断。因此,对于在随访阶段的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和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患者,《蓝皮书》专家组建议,基于骨扫描的临床优势、高性价比及可接受的辐射量,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应进行骨扫描检查;随访期间,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疾病风险,转移性HSPC患者每6~12个月、转移性CRPC患者每3~6个月进行骨扫描[3],以尽早诊断骨转移,降低疾病风险。

加强骨转移高危人群的骨相关筛查

根据《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提示[1],以下患者需要重点关注骨转移风险:tPSA≥10ng/ml,PSA倍增时间≤8个月,Gleason评分≥8,临床T分期≥T3期、ALP升高、高钙血症或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异常。对于PSA控制良好或局限期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定期的影像学评估同样不可忽视。

展望未来,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突破方向

基于《蓝皮书》的启示和目前的临床实践,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断领域的未来研究与探索将更加注重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的精准化和个体化等。

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

如将AI算法与PSMA-PET/CT、MRI、甚至常规CT的影像数据进行深度融合,自动识别、勾画并量化传统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小骨转移灶,以缩短阅片时间,提升诊断效率和灵敏度,减少漏诊。而且,模型还有助于预测转移风险和评估治疗反应,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液体活检与分子标志物的前沿探索

寻找在血液中能够更早期、更精准提示骨转移发生的分子标志物是重要方向。如研发靶向性更强、生物分布更优的新型放射性探针,构建外泌体miRNA与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的预测模型等,助力更灵敏的早期微转移灶探测,力争在肿瘤细胞尚未引发明显骨质结构破坏前实现“可视化”。此外,进行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分子分型和循环肿瘤DNA(ctDNA)的基因突变谱分析,也有助于判断其骨转移倾向,并可能预测针对骨转移治疗的疗效和耐药。

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诊断策略

深入研究前列腺癌的分子分型,如基于基因突变、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甲基化图谱等的分型,结合临床高危因素,指导个体化的影像检查策略。同时,探索分子分型与骨转移风险、治疗反应和预后的关系。

结合国情,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基于《蓝皮书》启示,未来我国还需要探索适合国人的、成本效益更高的筛查模式。同时加强前列腺癌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前列腺癌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随访体系,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进行长期随访,促进早诊早治,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延长患者的生存。



参考文献

1、南方护骨联盟前列腺癌骨转移专家组. 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2023,17(3):201-208.
2、Perez-Lopez R, Lorente D, Blackledge MD, et al. Volume of Bone Metastasis Assessed with Whole-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s Associated with Overall Survival in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Radiology. 2016 July;280(1):151–60.
3、中国前列腺癌研究协作组. 前列腺癌药物去势治疗随访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4):285-29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LBJ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