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Around 18.2丨大咖论道:胃癌CLDN18.2免疫组化检测的质量控制与规范实践

09月08日

横幅.jpg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CLDN18.2 已成为胃癌靶向治疗的新兴靶点,是胃癌患者新的希望。然而,靶向治疗疗效与CLDN18.2免疫组化检测准确性密切相关,而实现准确检测得关键在于标准化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2025 年 8 月 22 日至 24 日,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三十次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病理年会(CSP2025)在上海盛大召开。


在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别邀请三位知名病理专家,围绕“胃癌 CLDN18.2 免疫组化检测的标准化”展开圆桌访谈。本次访谈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翁微微医生主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技师长周立新老师与福建省肿瘤医院病理科主管技师吴在增老师作为嘉宾,共同分享见解与思考。

本期特邀专家——周立新 老师

周立新 老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病理科技师长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分子技术部副部长、公益部副部长、标准化部副部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病理技术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病理技术学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技术学组副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分子技术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十三届技术学组协作组委员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本期特邀专家——吴在增 老师

吴在增 老师
福建省肿瘤医院

病理科 主管技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病理技术学组秘书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病理技术学组青年骨干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技术学组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技术学组秘书

本期特邀主持——翁微微 医生

翁微微 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病理科,主治医师,肿瘤学博士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诊断和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课题多项;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核心期刊一篇。

Q1:随着佐妥昔单抗在国内获批,CLDN18.2检测迅速成为胃癌精准治疗的热点。临床使用免疫组化(IHC)检测作为评估CLDN18.2表达的手段。在IHC检测过程中,我们常听说“前处理决定成败”,检测质量与样本前处理密切相关。能否请您具体谈谈CLDN18.2检测在样本处理环节的关键质控点?

周立新老师: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是一项不断发展的技术,新的检测热点不断涌现。其中,部分靶点的检测具有个性化要求。在技术层面,也不断有新的改进措施被引入,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免疫组化是一项多步骤、多环节的技术,其检测过程受到多个层次因素的影响,包括分析前(如组织固定与处理)、分析中(如抗体克隆号选择、抗原修复方法、检测系统)以及分析后(如结果判读)等,这使得其标准化面临较大挑战。

免疫组化的检测质量与前处理过程密切相关。以CLDN18.2为例,它是一种定位于细胞膜的紧密连接蛋白,其抗原表位对组织处理过程极为敏感,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抗原丢失或非特异性染色。

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对组织处理有以下几点需要我们关注:  

组织保护:

组织损伤会破坏细胞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效果,因此应尽量避免组织损伤。常见的组织损伤有下面几种情况:①机械损伤:如手术钳取活检造成的组织挤压、制片过程中造成的切片划痕、或裱片环节组织和载玻片间存在气泡等。②电烙损伤:电烙标本的切缘附近组织发生变性坏死,影响染色结果。③组织变干:由于组织固定不及时或组织没有完全浸泡在固定液中,致使组织变干。组织变干后蛋白变性,抗原性丧失,表现为不着色或一片棕色。因此,在整个组织处理制片的过程中应避免组织变干

吴在增老师:其他需注意的点包括:

· 标本离体后的固定时效
标本离体后应尽快固定。建议在30分钟内投入固定液,最长不超过1小时。延迟固定会导致细胞自溶,膜蛋白降解,染色减弱甚至假阴性[1]胃癌的手术标本要注意及时剖开固定

· 固定液的选择与用量

推荐使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液体积与固定时间需精准控制。固定液量为组织体积的4~10倍。手术标本固定24~48小时,最长不超过72小时。活检标本6~8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固定不足影响形态,过度固定则导致抗原交联,影响抗原修复效果[1]

· 固定后操作步骤的温度和时间

组织经过充分固定后进入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程序,这些程序大多在自动脱水机中完成,值得强调的关键点是脱水剂的选择、脱水剂的浓度梯度、浸蜡的时间和温度等[2]。通常组织处理的过程中温度最好不要超过62℃。在石蜡能够融化的前提下,温度越低抗原保存越好。烤片的温度常规为60℃,时间为1小时[3]

Q2:我们注意到,目前市场上CLDN18.2抗体种类繁多,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在您看来,新抗体或新平台在正式用于临床前,需要完成哪些关键验证?

吴在增老师:随着CLDN18.2靶向治疗的兴起,市场上涌现大量不同品牌的抗体。据了解,在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备案56个CLDN18.2抗体,其中55个为国产,43-14A 克隆号有3个,1个进口和2个国产[1]

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虽推动了技术进步,但也带来了一些检测一致性不佳的问题。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多、以及共识的发布,病理科在抗体选择上也有了更多的依据,我们推荐病理科使用循证医学证据充分的抗体

在新抗体或新平台投入临床使用前,需要完成关键验证:

1. 通过调整修复时间、孵育时间等单一变量,确定染色方案。
2. 根据抗体性能选择配套试剂(如增强型二抗或增强+扩增型二抗组合),优化放大效果。
3. 特异性和敏感性确认,抗体染色需严格定位至目标细胞(如CLDN18.2的定位是细胞膜),其他细胞无交叉反应。可通过梯度抗原表达组织(如高/低表达样本)验证检测下限。

目前佐妥昔单抗的伴随诊断克隆号是43-14A,因此呼吁有条件的病理科尽量选择使用43-14A抗体。
 
周立新老师:CAP指南建议非预测性抗体需至少10阴10阳(含高/低表达),预测性抗体需要更多验证,在我们发布的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共识中也建议对新入院的试剂要做好验证。如CLDN18.2可能需要20阴20阳组织。验证包含重现性测试,用以评估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批内重复性、批间重复性及不同操作者间的一致性。只有通过这些验证的检测系统,才能应用于一线检测工作中,其结果才能作为临床决策的依据,避免因检测偏差导致误诊或漏治。国内外有了一些克隆号一致性对比的数据,例如,一项国际多中心环比试验,即评估了43‑14A克隆系,评估了43‑14A(Ventana)与CLDN18 抗体在3 个不同的全自动IHC 检测平台上(Ventana BenchMark、Dako AutoStainer、Leica Bond)染色结果的重复性和一致性。实验验证了43‑14A(Ventana)的分析性能(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95%,在27个实验室中可重复[1]。国内亦开展了一项关于胃癌和胰腺导管腺癌CLDN18.2 IHC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研究,该研究采用了两家公司的43‑14A克隆系以及另外两种LBP‑1和MM02,4个抗体,分别在Ventana Leica和Dako这3个全自动染色平台上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Ventana平台,罗氏的43‑14A与另一家的43‑14A和LBP‑1的一致性均较好;在Leica 和Dako 平台上,四种抗体的总体一致性均较好。[5]

Q3:除了规范的前处理和使用一致性重复性良好的抗体及平台外,还需要做哪些质量控制的“硬动作”才能确保结果可靠?

吴在增老师:检测质量不仅依赖于技术和试剂,更需要系统的质量管理。《胃癌Claudin18.2临床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1]中,对实验室内、外部质量控制和标准作业程序的主要要求有:

1. 内部质控:定期对相同组织的不同批次染色结果进行重复性分析,每次染色设置阳性、阴性对照。检测相关的仪器和设备须定期维护、校验;
2. 外部质控: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室间质评活动,每年应进行1~2次,以确保检测流程的规范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周立新老师:建立完善的标准作业程序,并做好检测工作中情况的记录和存档工作;当任何操作程序、设备或试剂出现变化均应重新进行严格的性能验证;从事检测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病理医师应通过必要的培训和资格考核,并定期进行检测和判读相关人员的结果比对。

Q4:在整个检测流程中,技术组往往被视为“操作执行者”,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您认为技术组在CLDN18.2检测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提升他们的影响力?

周立新老师:病理科是不被人熟知的背后英雄,病理技术人员更是如此,这个群体是病理质量的第一道防线,是真正的“质量守门人”。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就要从责权利进行明晰,首先要明确技术人员的责任,要对检测的准确性负责,这就需要保证技术流程标准规范,需要建立并严格执行SOP。从标本接收、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抗原修复到染色,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标准。第二,赋予技术人员权利,包含“预警权”。当发现组织固定不佳、染色背景异常或对照失控时,技术员应有权暂停报告流程,及时反馈问题。科室定期组织的病例讨论以及室内质控室间质控,都需要技术人员的参与,对于技术环节的问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这也可以提升技术团队的专业判断力。

吴在增老师:强化培训,定期组织技术员学习共识内容、判读标准和质控要点。构建完整的实验室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体系。同时鼓励技师参与病例讨论与学术交流。只有技术团队专业负责的态度,检测的“标准”才能真正落地。

翁微微医生:感谢两位专家的分享,今天的讨论让我们对胃癌CLDN18.2免疫组化检测的标准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标准可靠的免疫组化检测流程,是精准诊断的起点,能够助力精准筛选靶向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从而最终提升患者的临床获益。

参考文献

[1]. 《胃癌Claudin18.2临床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专家委员会.胃癌Claudin18.2临床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5,54(7):718-725.DOI:10.3760/cma.j.cn112151-20250408-00245.
[2]. 党裔武, 陆会平, 唐邓, 等. 临床病理工作中免疫组织化学的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 2022,29(6):661-663. DOI:10.19522/j.cnki.1671-5098.2022.06.031.
[3].周小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干扰因素及其处理[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4):389-392.DOI:10.3969/j.issn.1001-7399.2006.04.002.
[4]. Goldsmith JD, Troxell ML, Roy-Chowdhuri S, et al. Principles of Analytic Validation of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s: Guideline Update. Arch Pathol Lab Med. 2024 Jun 1;148(6):e111-e153. doi: 10.5858/arpa.2023-0483-CP. PMID: 38391878.
[5].翁微微,倪淑娟,谭聪,等. 中国胃癌和胰腺导管腺癌中CLDN18.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研究.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19届学术会议,成都, [2025-05-27]. https://app.incongress.cn/modelH5/weWeb/thesisH5.html?conId=792&h5MainColor=c91853.

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审批编号:MAT-CN-VYL-2025-00261
材料准备时间:2025年9月5日
有效期至:2026年9月5日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lin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高惠

往期回顾

FM18.2·病理之声丨侯英勇教授:从隐匿到闪耀,Claudin18.2的奇妙探索之旅

FM18.2·病理之声丨于国华教授: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Claudin18.2免疫组化评估之理论篇

FM18.2·病理之声丨周炜洵教授:从国内外指南的更迭,看胃癌Claudin18.2检测的当下和未来

FM18.2·病理之声丨范松青教授: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中Claudin18.2免疫组化评估之实践篇

FM18.2·病理之声丨杨志惠教授:一项Claudin18.2检测抗体在胃癌中检测性能可比性的全球比对研究

FM18.2·络益不绝丨PD-1抑制剂胃癌适应症调整,Claudin18.2可成为强有力补充!

Around18.2 | 大咖论道:病理专家视角下的胃癌精准诊疗新格局

Around18.2 | 大咖论道:新标志物出现时病理科如何化挑战为机遇

Around18.2丨大咖论道:胃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全景解析与未来展望

Around18.2丨大咖论道:加强临床病理交流合作,推动Claudin18.2检测规范化

Around18.2丨大咖论道:Claudin18.2检测的全球共识与中国本土化实践

Around18.2丨重磅更新——Claudin18.2检测推荐再升级,国内胃癌精准诊疗时代来临

Around 18.2丨大咖论道:胃癌Claudin18.2病理检测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优化

《胃癌Claudin18.2临床检测专家共识》重磅发布,引航胃癌精准诊断新纪元

Around 18.2丨大咖论道:从共识到实践,胃癌Claudin18.2精准检测的规范化之路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