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届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年会即将于2025年9月17-20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盛大开幕,预计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骨髓瘤领域专业人士参加,共同探讨和分享这一领域内的最新科学发现和治疗策略,以期提高全球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国在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治水平上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准,此次2025年第22届IMS年会上更是有80余项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亮相,再次向全球展示了我们中国的科研与临床水平!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本次大会上入选“Oral Presentations”的中国研究都有哪些!
摘要号:OA-08
标题:Three-Year Follow-Up of FUMANBA-1: a Phase 1b/2 Study of Fully Human Anti-BCMA CAR-T Equecabtagene Autoleucel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中文标题:FUMANBA-1研究3年随访:一项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进行的全人源抗BCMA CAR-T 伊基奥仑赛的Ⅰb/Ⅱ期研究
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邱录贵教授
研究主要内容:
本研究为FUMANBA-1研究的更新结果,是一项在中国14个中心开展的1b/2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伊基奥仑赛(Eque-cel)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纳入了至少接受过三种既往治疗且疾病进展的RRMM患者,包括有髓外病变(EMD)或既往接受过BCMA靶向CAR-T治疗的患者。
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共109例患者接受Eque-cel治疗,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4(3~23)。70.6%的患者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29.4%存在两种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12.8%有EMD,11%既往接受过BCMA CAR-T治疗。
在107例可评估患者中,总缓解率(ORR)为96.3%,其中完全缓解(CR)或严格完全缓解(sCR)率为83.2%。在CAR-T初治患者中,ORR和CR/sCR率分别为98.9%和88.4%。109例接受Eque-cel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0.5个月,CAR-T初治患者中位PFS延长至35.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95.3%(102/107)的可评估患者达到微小残留病(MRD)阴性,包括所有≥CR的患者,MRD阴性的中位持续时间为36.5个月。
在安全性方面,93.6%(102/109)的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仅1例≥3级。CRS中位发病时间为6天(1~13天),中位持续时间为5天(2~30天)。2例患者报告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1~2级)。未观察到迟发性神经毒性或继发性恶性肿瘤。12个月和24个月时,分别有52%(39/75)和37.5%(21/56)的患者检测到CAR转基因持续存在。24.8%的患者检测到抗CAR抗体。
总之,在中位随访36.0个月时,Eque-cel治疗在接受过多线既往治疗的RRMM患者(包括高危特征患者)中显示出深度、持久的缓解和持续的MRD阴性。长期安全性可控,未发现新的安全信号。
摘要号:OA-16
标题:BCMA CAR T-Cell 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Primary Plasma Cell Leukemia Ineligible for Transplantation: An Open Label, Single-arm, Phase 2 Study (CAREMM-002)
中文标题:BCMA CAR-T细胞治疗新诊断、不适合移植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一项开放标签、单臂、Ⅱ期研究(CAREMM-002)
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安刚教授
研究主要内容:
CAREMM-002(NCT05979363)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臂Ⅱ期试验,旨在评估BCMA CAR-T疗法在不适合移植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患者一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纳入了因年龄、虚弱、合并症或干细胞动员反复失败而被认为不适合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PPCL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输注后的安全性和MRD阴性。次要终点包括CR率、PFS、OS和缓解持续时间(DOR)。
截至2025年5月10日,共纳入9例患者,中位年龄68岁(54~72岁),8例患者完成了BCMA CAR-T输注。在接受输注的患者中,ORR为100%,87.5%达到sCR。所有患者通过流式细胞术(NGF)检测到MRD阴性,并且在最近的随访中保持了这种状态。中位随访15.4个月时,未观察到复发或死亡。最长记录的DOR为26.7个月。中位PFS、OS和DOR尚未达到。
治疗耐受性良好,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最常见的不良事件(AEs)是血液学事件,归因于淋巴细胞清除,包括≥3级白细胞减少(87.5%)、中性粒细胞减少(62.5%)、贫血(37.5%)、血小板减少(25.0%)和淋巴细胞减少(100%)。62.5%的患者出现CRS(均为1~2级),中位发病时间为1天,持续时间为4天。未观察到ICANS。所有患者均表现出强大的外周扩增。中位Cmax为65,770拷贝/μg gDNA(29,579-147,410),达到峰值扩增的中位时间为13天,AUC0-28为430,767(356,153~2,110,005)。
总之,在不适合移植的PPCL患者中,一线BCMA CAR-T治疗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缓解深度和持久性,并且安全性可控。
摘要号:OA-36
标题:Bone Marrow-Homing an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Engineered Lipid Nanoparticles Enable Sequential miRNA Delivery for Precision Therapy of Multiple Myeloma
中文标题:骨髓归巢和嵌合抗原受体工程脂质纳米粒实现miRNA序贯递送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精准治疗
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郝牧教授
研究主要内容:
尽管CAR-T细胞疗法在RRMM治疗中取得了突破,但复发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miRNA因其多靶点调控能力,为重塑肿瘤微环境(TME)和增强CAR-T疗效提供了新机会。然而,miRNA的应用受限于其有限的肿瘤靶向递送方式,导致脱靶效应和安全性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创新的生物模拟脂质纳米颗粒(LNPs),通过CAR-T细胞膜包被技术设计而成,用于MM的精准治疗。
研究者通过微流体合成技术制备了阿仑膦酸(ALN)功能化的LNPs,并通过膜挤出介导的融合技术将其与BCMA靶向CAR-T细胞膜结合,构建了生物模拟CMLNP@miR-15a。该双靶向平台采用序贯递送机制:ALN介导的骨髓归巢通过羟基磷灰石结合先于CAR驱动的MM细胞特异性识别。这种设计策略可能克服了骨髓与外周血液循环之间的屏障限制,同时利用CAR-T膜的靶向优势,实现对MM细胞的精准miRNA靶向递送。
微流体合成的CMLNP@miR-15a具有均匀的纳米颗粒特性,流体动力学直径为50~70纳米(PDI <0.5),ζ-电位为39.0 ± 0.36毫伏,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动态光散射确认。这些特性有助于CMLNP@miR-15a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为后续体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比较实验显示,与传统DSPE-PEG LNPs相比,骨髓积累增加了3.3倍,验证了ALN介导的靶向效率。此外,体外研究表明CMLNP@miR-15a具有渐进释放特性、高转染效率和对MM细胞的增强靶向特异性。综上所述,研究表明CMLNP@miR-15a具有卓越的骨髓归巢效率和MM细胞特异性靶向能力,表明其作为MM精准基因治疗的有效策略的潜力。
总之,研究建立了一个序贯靶向miRNA递送系统(CMLNP@miR-15a),通过双靶向功能协同增强CAR-T治疗效果。它还为“miRNA+CAR-T细胞疗法”提供了新策略,有望克服CAR-T治疗后的复发问题,推动MM精准基因治疗的发展。
摘要号:OA-39
标题:Targeting PHF19 Inhibits Myeloma Progression and Increases IMiDs Sensitivity by Epigenetically Regulating MYC and IRF4 Pathway
中文标题:靶向PHF19通过表观遗传学调节MYC和IRF4通路抑制骨髓瘤进展并增加IMiDs敏感性
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郝牧教授
研究主要内容:
尽管基于免疫调节剂(IMiDs)的免疫疗法显著改善了MM患者的预后,但药物耐药性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且目前MM仍无法治愈。表观遗传异常是MM的一个重要特征,与疾病进展和药物耐药性相关,亟待深入研究以改善患者生存。本研究探讨了靶向PHF19对MM进展的抑制作用以及通过表观遗传调控MYC和IRF4通路来增加IMiDs敏感性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
对MM患者样本的RNA-seq分析显示,与对免疫疗法有反应的患者相比,无反应者的MYC通路被激活。通过对无反应者上调基因和MMRF CoMMpass数据库中与生存相关的基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者发现表观遗传调节因子PHF19与治疗耐药性和患者不良预后结果高度相关。
PHF19 KD抑制了MM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RNA-seq显示PHF19 KD细胞中MYC靶基因和Shaffer IRF4通路显著下调,这与无反应者骨髓瘤细胞中观察到的信号失调部分相似。RT-qPCR和西方印迹实验进一步证实了PHF19耗竭后MYC和IRF4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减少。
鉴于PHF19是一种表观遗传调节因子,研究者在PHF19 KD细胞中进行了ATAC-seq,发现多个基因位点的基因组可及性广泛降低。RNA-seq和ATAC-seq的综合分析识别出391个重叠基因,这些基因富集在细胞周期通路中。值得注意的是,MYC和IRF4包含在这些重叠基因中,表明PHF19可以通过其表观遗传调节功能直接维持MYC和IRF4的表达。
此外,研究还发现,PHF19 KD细胞对IMiDs的敏感性增加,IMiDs在这些细胞中诱导了更显著的MYC和IRF4抑制。
总之,在对联合免疫疗法无反应的患者中,PHF19表达上调。PHF19通过调节基因可及性直接调控MYC和IRF4。靶向PHF19/MYC/IRF4轴可增强骨髓瘤细胞对IMiDs的敏感性,表明PHF19是一个有前景的表观遗传靶点,可用于抑制骨髓瘤进展和克服药物耐药性。
摘要号:OA-40
标题:A Novel Dual Proteasome and HDAC6 Inhibitor I3MV-8b Potentiates Anti-CD38 Monoclonal Antibody Efficacy in Multiple Myeloma
中文标题:新型双重蛋白酶体和HDAC6抑制剂I3 MV-8b可增强抗CD38单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
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郝牧教授
研究主要内容:
抗CD38单抗是MM治疗的关键,但超过20%的患者会产生耐药性。研究发现,I3MV-8b能够增强MM细胞上的CD38表达,恢复自然杀伤(NK)细胞的细胞毒性,并增强抗CD38单抗在MM治疗中的疗效。本研究探讨了一种新型双重蛋白酶体和HDAC6抑制剂I3MV-8b在MM治疗中增强抗CD38单抗疗效的潜力。研究结果显示:
I3MV-8b在体内显示出强大的免疫调节效应,扩大了NK细胞、CD8+ 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γδT细胞的群体,并同时增强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干扰素-γ(IFN-γ)的产生。此外,I3MV-8b减少了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s)的浸润,并下调了NK和CD8+ T细胞上的TIGIT耗竭标志物。
I3MV-8b显著增强了抗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在NK人源化NSG小鼠模型和人类NK-MM共培养系统中的疗效。
转录组学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I3MV-8b诱导了MM细胞系和原代细胞中CD38的上调。机制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I3MV-8b通过增强组蛋白H3赖氨酸27乙酰化(H3K27ac)显著增加了CD38水平。共免疫沉淀(Co-IP)数据显示I3MV-8b破坏了H3K27ac与HDAC6之间的结合。染色质免疫沉淀测序(ChIP-seq)证实了CD38增强子的富集,而ATAC-seq和ChIP-qPCR验证了I3MV-8b通过表观遗传机制激活MM细胞中CD38的转录。同时,蛋白酶体调节抵消了对D-VRD方案耐药患者中PSMB4驱动的CD38降解。I3MV-8b治疗显著抑制了CD38的降解。
综上所述,研究表明,I3MV-8b是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通过双重表观遗传/蛋白酶体调节克服MM耐药性。它通过染色质重塑激活CD38的转录,稳定其蛋白表达,恢复NK细胞毒性(增强IFN-γ/抑制TIGIT),并增强抗CD38抗体的疗效。
https://www.conferenceabstracts.com/uploads/documents/22646/IMSAnnual2025Abstracts.pdf
排版编辑:Mathil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