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BTK抑制剂治疗淋巴瘤相关进展解读——第一篇

08月22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泽布替尼对比伊布替尼治疗患者的毒性、无进展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来自ALPINE临床试验在复发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Q-TWiST分析

研究背景

本研究针对复发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CLL)患者,比较新一代靶向药泽布替尼与传统药物伊布替尼的疗效与安全性。CLL是成人最常见白血病,传统治疗存在副作用大、费用高(如伊布替尼月费约1.5万美元)等问题。研究基于全球III期ALPINE临床试验数据,采用创新的“质量调整生存时间”(Q-TWiST)分析方法,将患者生存期划分为三个状态:出现毒副作用期(TOX:疾病进展前发生≥2级毒性的时间)、无进展生存期(TWiST:无进展且无毒性的时间)和复发期(REL:疾病进展后至死亡/删失的时间),并结合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综合评估

关键结果

基于ALPINE试验(NCT03734016)个体患者数据,纳入652例R/R CLL患者(泽布替尼组327例 vs 伊布替尼组325例),其中150例为高风险患者(携带17p缺失/TP53突变)。在652名患者中,高风险组(携带17p缺失/TP53突变)分析显示:

  1.  疗效优势:泽布替尼组无进展生存期(TWiST)达14.45个月,显著长于伊布替尼组的11.09个月(延长3.36个月)。

  2. 生存质量:泽布替尼组总体“质量调整生存时间”(Q-TWiST)为21.07个月,比伊布替尼组(18.67个月)多出2.4个月,相对提升9.14%。

  3. 安全性:泽布替尼组毒副作用期(TOX)略长(11.54 vs 11.38个月),可能因患者治疗持续时间更长(中位28.4 vs 24.3个月),但复发期显著缩短(1.70 vs 3.78个月)。

敏感性分析和阈值验证均证实泽布替尼的生存获益稳定,为高风险CLL患者提供了更优的“疗效-安全性-生活质量”综合治疗方案。

研究结论

泽布替尼为高风险R/R CLL患者提供显著更长的质量调整生存时间,主要源于延长无进展无毒性期(TWiST)并缩短进展后生存期(REL),为临床决策提供综合证据支持。

泽布替尼联合维奈克拉治疗伴或不伴Del(17p)/TP53突变的初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SEQUOIA研究D组结果

目的

多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研究已证明BCL2抑制剂与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疗效;然而,患有del(17p)和/或TP53突变(TP53 mut)的CLL患者在研究中仅占很小比例或被完全排除。SEQUOIA研究D组队列的目的是在多数的TP53异常疾病患者中,评估泽布替尼(zanubrutinib)联合维奈托克(venetoclax)用于初治(TN)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患者的疗效。
 
D组是一个非随机队列,纳入年龄≥65岁(或18-64岁伴有合并症)的患者。患者从第1周期开始接受泽布替尼治疗,从第4周期(剂量递增期)至第28周期加用维奈托克,随后持续接受泽布替尼单药治疗,直至疾病进展(PD)、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或达到不可检测微小残留病(uMRD)指导的停药标准。

结果

 在2019年11月至2022年7月期间,共入组114例患者:66例(58%)患有TP53异常疾病,47例(41%)无TP53异常疾病,1例TP53结果缺失。中位随访31.2个月时,85例患者(75%)仍在接受泽布替尼单药治疗;29例患者(25%)因不良事件、uMRD指导的停药标准、PD或其他原因停用泽布替尼。在意向治疗(ITT)人群中,59%的患者达到外周血uMRD。24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估计值为92%(95% CI, 85%-96%)。最常见的任何级别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s)是COVID-19(54%)、腹泻(41%)、挫伤(32%)和恶心(30%)。最常见的≥3级TEAEs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7%)、高血压(10%)、腹泻(6%)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6%)。

结论

泽布替尼联合维奈托克在初治CLL/SLL患者,无论是否存在TP53异常,显示出色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间接比较泽布替尼与奥布替尼在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延长随访分析

研究背景

MCL是一种罕见且侵袭性强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复发/难治性(R/R)患者预后较差。新一代BTK抑制剂在R/R MCL中显示出疗效,但缺乏直接比较数据。此前研究提示泽布替尼可能优于奥布替尼,本研究通过延长随访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研究目的

通过匹配调整间接比较(MAIC)方法,比较泽布替尼与奥布替尼在R/R MCL患者中的长期疗效差异。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泽布替尼单臂II期研究(BGB-3111-206,86例)的个体患者数据和奥布替尼 I/II期研究(ICP-CL-00102,106例)的汇总数据,通过调整基线特征平衡两组患者差异。主要终点为基于CT评估的PFS,次要终点包括OS、ORR及PET评估的PFS(敏感性分析),以间接比较两种BTK抑制剂的长期疗效差异。

研究结果

•PFS:泽布替尼组中位PFS未达到(NR),显著优于奥布替尼组的22.0个月(HR=0.54,95% CI 0.34-0.86;P=0.009)。
•OS:虽未达统计学差异,但泽布替尼组24个月OS率更高(83.7% vs. 74.3%,HR=0.68,P=0.223)。
•ORR:两组无显著差异(85.5% vs. 82.1%,P=0.556)。
•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分析一致,支持泽布替尼的PFS优势。

结论

泽布替尼在R/R MCL患者中表现出显著更优的PFS,且OS有改善趋势。这一结果可能与其更高的BTK抑制持续性相关,为临床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