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肖毅教授:泽布替尼在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中显示更佳PFS表现

11月18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罕见、侵袭性强、目前尚难以治愈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复发,长期预后较差。BTK抑制剂显著改善了复发/难治性(R/R)MCL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已成为该类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研究人员此前曾开展间接比较研究,初步评估泽布替尼与奥布替尼治疗R/R MCL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泽布替尼在CR率和PFS方面更具优势。一项分析更新了该项研究的结果,旨在间接比较泽布替尼(中位随访35.3个月)与奥布替尼(中位随访23.8个月)在R/R MCL患者中的长期疗效差异。【肿瘤资讯】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肖毅教授对这项研究进行解读,详情如下。

泽布替尼在套细胞淋巴瘤治疗中更具前景

伊布替尼作为第一代BTK抑制剂,在R/R MCL患者中展现了良好疗效,但因其存在如腹泻、房颤、出血等非靶向毒性,可能限制其持续使用。新一代BTK抑制剂,如阿可替尼、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在非靶向毒性方面表现更佳。泽布替尼是一种高度选择性、强效的新一代BTK抑制剂,在安全性方面表现优越,且在两项Ⅲ期随机研究中(包括ASPEN研究: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ALPINE研究: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疗效优于伊布替尼。在一项Ⅱ期研究(BGB-3111-206,随访18.4个月)基础上,泽布替尼获批用于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MCL患者。在中位随访35.3个月的长期随访中,ORR为83.7%,CR率为77.9%,中位PFS为33.0个月,中位OS尚未达到。

奥布替尼为另一种新型BTK抑制剂,已在中国获批用于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R/R MCL患者。在一项Ⅰ/Ⅱ期研究(ICP-CL-00102,中位随访23.8个月)中,ORR为81.1%,CR率为27.4%,中位PFS为22.0个月,中位OS尚未达到。

总体而言,所有新一代BTK抑制剂在R/R MCL患者中均展现出良好疗效。它们之间潜在的差异引发了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并可能为今后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然而,目前尚无针对这些药物的头对头比较研究。据报道,泽布替尼相较于奥布替尼具有更高的游离谷浓度半最大抑制值(IC50)比值,这是一个关键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有助于在整个给药间隔期间维持BTK几近完全抑制。这种特性有助于避免在血药浓度谷值期间发生BTK信号反弹,而奥布替尼未能稳定展现这一优势。上述差异是否能转化为临床疗效差异,仍需进一步验证。

当前团队此前的研究已表明,在R/R MCL患者中,泽布替尼较奥布替尼具有更佳的PFS。本研究进行了更新分析,旨在间接比较两者在R/R MCL患者中的长期疗效。这项研究通过未锚定匹配调整间接比较(MAIC)方法,将泽布替尼研究的个体患者数据调整至与奥布替尼研究人群特征相匹配,以控制影响治疗效果的修饰因子和预后变量。主要疗效终点包括研究者评估的PFS、OS及ORR。需要指出的是,奥布替尼研究中的疗效评估仅基于CT,而泽布替尼研究中则采用PET和CT双重评估。因此,本研究主要比较的是CT评估下的PFS。

匹配调整后,两项研究中的基线特征达到平衡,泽布替尼研究的有效样本量为70例。CT评估下,泽布替尼组的PFS显著优于奥布替尼组(中位PFS:未达到 vs 22.0个月;风险比HR=0.54,95% CI:0.34-0.86,P=0.009)。在更长随访期内,泽布替尼组的OS仍呈改善趋势,24个月时OS率更高(83.7% vs 74.3%),但未观察到统计学差异(HR=0.68,95% CI:0.36-1.27,P=0.223)。泽布替尼组的ORR也略高于奥布替尼组(85.5% vs 82.1%;比值比OR=1.28,95% CI:0.56–2.94,P=0.556)。

总之,MAIC分析结果表明,在R/R MCL患者的治疗中,泽布替尼较奥布替尼可显著延长PFS。

专家点评

肖毅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高教专业技术三级岗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同济天佑医院血液科名誉主任
德国汉堡大学骨髓移植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全国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移植与血浆置换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病精准诊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初保会血液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湖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亚太生物医学免疫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会 常务理事
湖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委会细胞因子调控分会 主任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移植及细胞治疗学组 副组长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委会 常务委员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ESCO)血液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ESMI)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治专家组常务理事
湖北省住培师资教学技能大赛工作委员会专家
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 委员
湖北省医保基金监督专家组常任监督专家
武汉市医学会第八届委员会 常务委员
武汉市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
美国血液学会注册会员,欧洲血液学会注册会员
目前主要从事血液系统各类疾病诊治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已在专业领域发表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280余篇,其中90余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主编专著2部。获得33项授权专利,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0项。主持及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主持省、市级课题12项;获中国发明创业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及武汉市科技进步奖1项,两次获得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获得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Blood中文版青年编委会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肖毅教授:随着BTK抑制剂的不断发展,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R/R MCL)的治疗进入了精准靶向时代。本项基于未锚定匹配调整间接比较(MAIC)方法的研究,在保证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均衡的基础上,对泽布替尼与奥布替尼进行了长期疗效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CT评估标准下,泽布替尼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HR为0.54,具有明确的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不仅延续了泽布替尼在以往研究中展现出的疗效优势,也再次强调其在长期疾病控制方面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泽布替尼在药代动力学参数方面表现更为优越,具备更高的BTK抑制持续性,可能为其临床获益提供了机制基础。尽管目前尚无直接头对头研究,但本项MAIC分析为临床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后续治疗选择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未来仍需更多前瞻性研究验证不同BTK抑制剂之间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探索其与免疫治疗或其他靶向药物联合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Deng, L., Song, Y., Zhou, K. et al. Indirect Comparisons of Efficacy of Zanubrutinib Versus Orelabrutinib in Patients with R/R MCL: An Extended Follow-up Analysis. Adv Ther 42, 2937–2949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2325-025-03202-x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李春明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卢恬静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