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肺癌外科与药物治疗迎来变革,陈海泉教授深度剖析精准治疗新格局

07月10日
来源:肿瘤资讯

近年来,肺癌的治疗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以手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三大支柱,共同构成了现代肺癌治疗的基石,但同时也为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外科手术理念正受到“精准微创”思想的冲击,旨在减少不必要的创伤,同时保留患者的免疫功能 。分子靶向治疗在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其最佳用药时机与周期仍需个体化的精准决策 。而免疫治疗在展现巨大潜力的同时,如何筛选出能最大化获益并规避严重风险的人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单一学科、单一手段的治疗思维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临床需求。整合医学的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将多种治疗手段与患者个体化因素进行系统性、全局性的考量,以制定最优化的全程管理策略。2025年6月29日,“CACA肺癌整合治疗大会”在上海盛大召开,此次大会以“整合·突破·共赢”为核心理念,聚焦早期肺癌精准筛查技术迭代、围术期多模态治疗优化、个体化诊疗方案升级等领域热点问题。【肿瘤资讯】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深入阐述了肺癌外科、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瞻性思考。

陈海泉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导

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首席专家
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常委
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委员会委员
英国皇家外科学院(RCS)院士
JTO CRR副主编、JOCR副主编、ASO 专科副主编、JTCVS编委。
在Cancer Cell、JCO、JTO、JTCVS、Ann Surg、 NC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0余篇,33篇论文41次写入1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应邀在JTO、JTCVS和ASO发表社论和述评15篇。
获美国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Schuster 及Sugarbaker Lectureship,2023年作为主席制定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的磨玻璃结节诊治专家共识。

肺癌外科选择性淋巴结清扫:超越传统的新突破

陈海泉教授: 自上世纪30年代起,外科手术即成为治疗早期肺癌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治愈最重要的途径。然而,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肺癌外科的进步相对有限。时至今日,各类临床指南依旧推荐对病灶进行肺叶或肺段切除,并要求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或采样。

基于我们团队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观察,部分患者在接受了系统性清扫后,病理结果显示并无淋巴结转移;另一些患者则表现为仅有特定区域的淋巴结转移。因此,在过去的临床实践中,指南普遍推荐无论是否存在转移,均采取系统性的淋巴结清扫。这种方式在清除转移淋巴结的同时,也移除了大量未受癌细胞侵犯的“健康淋巴结”。

此种做法的弊端主要有两点:第一,增加了手术创伤;第二,在免疫治疗时代,我们需重新审视淋巴结的功能。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原本处于非活性状态的淋巴细胞,从而发挥抗肿瘤效应。然而,如果将局部淋巴结完全清扫,这些具有潜在活性的淋巴细胞来源将无从谈起。基于这些考量,我们提出了“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在于,致力于在术前或术中精确判断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仅清扫确认存在癌细胞转移的淋巴结,而保留未转移的淋巴结。

为验证该理论,我们首先通过回顾性研究,确立了一系列用于术前或术中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创性地启动了全球首个II期临床研究,旨在验证这些标准的临床符合度。该研究成果已于2023年发表于《胸科肿瘤学杂志》(JTO)[1],证明我们前期制定的标准与临床实际高度契合。

同时,我们团队开展了一项III期随机对照研究。我们筛选出符合淋巴结阴性标准的患者(特别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淋巴结清扫,另一组则不进行清扫,并对两组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进行观察。当II期研究结果发表后该研究的入组过程遇到了相当大的挑战,进展十分缓慢。其原因在于,当医生预判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时,再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并执行可能非必要的清扫手术,会在伦理和临床决策上形成障碍。原计划入组600余例患者,但在入组300余例后,研究难以继续推进。

因此,我们对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已于两周前被《临床肿瘤学杂志》(JCO)接收,该期刊同时邀请了专家为此撰写社论。我们预期这篇文章将很快推动临床指南的更新。其主要结果显示:在DFS和OS方面,清扫组与非清扫组没有显著差异。然而,清扫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均显著长于非清扫组。

综上所述,这项III期临床研究的结果有望迅速改变当前的临床实践。对于术前或术中判断为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以不必进行淋巴结清扫。我们构建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体系可概括为:对无转移者,可不清扫;对单站转移者,仅清扫受累站点的淋巴结;而对于判断为多站转移者,则仍需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这可以说是肺癌外科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EGFR敏感突变肺癌患者的TKI治疗:个体化策略与未来探索

陈海泉教授: EGFR突变的发现开启了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时代。靶向治疗的应用已从晚期一线治疗拓展至术后辅助治疗,目前相关的研究也已进入新辅助治疗领域。

回顾多项辅助靶向治疗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EGFR敏感突变阳性,尤其是II期至III期的患者,其DFS获得了显著延长,这一点已是业界共识。然而,在审视OS数据时,我们注意到在个别研究中,对照组有高达48%的患者在疾病进展后未能交叉使用TKI药物。尽管研究结果显示出OS差异,但这种缺乏有效交叉治疗的设计,让我们对OS获益的可靠性持保留态度。

这或许意味着,在临床实践中,对这部分患者而言,早期启用或进展后启用TKI,对最终OS的影响可能是相似的。因此,临床决策时,我们会综合考量患者的具体状况、社会与家庭角色以及个人意愿,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例如,对于一位年轻且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患者,长期服药可能伴随副作用,或将影响其正常生活。对此类患者,即使存在淋巴结转移,我们或许会在完成术后化疗后,给予其一个“治疗假期”。反之,对于年事已高、治疗机会相对有限的患者,我们则可能倾向于最大化地利用靶向药物的治疗价值。

当前指南推荐的TKI用药周期为三年。然而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部分患者在停药后仍会复发转移。因此,我们正在探讨新的可能性:是否可以通过延长用药时间、降低维持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等方式,来延迟耐药的发生?这些推测有待未来的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应用:精准筛选受益人群是关键

陈海泉教授: 在化疗时代,新辅助与辅助治疗均被证实能为患者带来约5%的生存获益。进入免疫治疗时代,治疗模式更加多样化,如CheckMate-816研究代表的新辅助免疫治疗模式、以及辅助免疫治疗和围手术期全程治疗(“三明治”模式)等。这些纷繁的研究结果,无疑给临床医生的决策带来了挑战。

解读现有数据,在约6个围手术期临床研究中,接受术前化疗加免疫治疗后,约有15%至26%的患者因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而最终未能接受手术。此外,观察到的围手术期死亡率约为3%至6%。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样的风险数据在日常临床实践中是否可以接受?特别是随着CheckMate-816研究的公布,我们看到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其OS表现优异。但这又带来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是否应将此模式推广至所有患者?我的观点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治疗前就能精准预测哪些患者能够达到pCR。

我们不应让所有患者都去尝试这种存在潜在风险的模式。在CheckMate-816研究中,单纯达到pCR的患者比例实际上仅为25%左右。这意味着,仅有四分之一的患者获得了最佳疗效,而另外四分之三的患者并未达到同等水平。我们不能为了让这四分之一的患者获益,而让其余四分之三的患者去承担相应风险。因此,精准地识别出这部分潜在的获益人群至关重要。一旦我们找到了可靠的预测生物标志物,若能将筛选后人群的pCR率提升至50%或60%,便能极大地降低非获益人群所承担的不必要风险,这将是临床实践中的一项巨大进步。

参考文献

Zhang Y, Deng C, Zheng Q, et al. Selective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Strategy for Clinical T1N0 Invasive Lung Cancer: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 J Thorac Oncol. 2023 Jul;18(7):93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