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刘卫平教授:新版指南强调精准全程管理,本土证据为CIN预防铸就基石

07月11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化疗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是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常见血液学毒性,其并发症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不仅可能导致治疗延迟或剂量降低,影响长期疗效,严重时更会引发感染,危及患者生命。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CIN的临床管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治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南》持续修订更新[1]


为此,【肿瘤资讯】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卫平教授,深度解读新版指南的核心理念与更新要点,并结合最新的本土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探讨其如何为临床精准防治CIN提供高级别循证依据。

刘卫平 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移植与免疫治疗病区副主任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常委兼秘书长
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CIN管理挑战严峻
指南更新旨在规范临床实践

刘卫平教授:众所周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是抗肿瘤治疗中最常见且至关重要的血液学毒性之一。对CIN进行有效管理,是保障患者能够按照既定方案和疗程、足量足时完成治疗,从而获得最佳疗效的核心前提与基石。

然而,当前临床实践仍面临严峻挑战和诸多痛点。首先,CIN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尤其是重度CIN,是导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的主要诱因。FN一旦发生,不仅会显著增加严重感染的风险,轻则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负担,重则可能直接危及生命。其次,CIN的发生也直接影响抗肿瘤治疗的远期结局。临床上为规避FN风险,常常被迫采取降低化疗剂量或延迟治疗周期的非主动性措施,这种治疗强度的下降势必会损害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此外,在风险评估的精确度、G-CSF预防性应用的时机与选择等方面,临床实践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正是在此背景下,随着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案不断涌现,为指导临床医生在化疗、放疗乃至靶向、免疫和细胞治疗等多种抗肿瘤手段中,都能对CIN进行规范化管理,CSCO制定并持续更新相关指南。其核心初衷,就是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管理路径,确保抗肿瘤治疗的足量、按时、顺利进行,最终实现患者治疗获益的最大化。

聚焦精准与全程管理

新版指南三大亮点引领临床变革

刘卫平教授:今年的CSCO指南更新,重点强化并深化了两大核心理念:“精准化治疗”与“全程化管理”[1]。这不仅是口号,更体现在极具操作性的几个关键更新点上:

第一,强调更精准的风险评估与分层管理。指南明确提出,在首次治疗前即应根据治疗方案本身的风险等级(高、中、低风险)并全面结合患者的个体因素(如高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等),进行一次全面的、前瞻性的综合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精细化的分层管理,做到“因人施策”。

第二,进一步规范并优化G-CSF的使用策略。G-CSF在临床应用已久,但如何用得更准、更巧是关键。为最大化其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效力,新版指南对G-CSF的应用指征、给药时机和用法用量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明确,为临床医生在不同场景下如何做出最佳决策,提供了更清晰、更具安全保障的实践路径。

第三,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本土循证医学证据。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我们愈发重视源于中国患者人群的研究数据以及由中国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因为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些高质量的本土证据最贴合我国临床的实际情况和患者特点,对于指导中国患者的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制定“中国方案”的根本。

总体而言,新版指南的更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早期、更精准地识别CIN高危人群,并给予及时、规范的G-CSF预防性干预,从而显著降低FN发生率,保障抗肿瘤治疗的顺利实施,最终全面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

本土研究铸就循证基石

数据驱动长效G-CSF精准应用

刘卫平教授:正如我所强调的,今年的指南更新高度重视中国本土研究数据,而理论需要实践来验证。一系列关于硫培非格司亭的高质量本土真实世界研究,正是这一理念的绝佳体现。这些研究不仅为指南的推荐提供了强有力的本土循证医学证据,更在多个瘤种的CIN预防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让指南的建议“落地有声”。

高质量本土研究,为指南更新提供关键证据

这些研究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为指南建议提供了高级别的本土证据。在乳腺癌领域,一项关键研究证实硫培非格司亭是国内首个与短效原研G-CSF头对头比较、并在主要研究终点上取得优效结果的长效G-CSF[2]。基于这项纳入820例乳腺癌患者的研究数据,硫培非格司亭也成为国内首个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可在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给药结束24小时后使用”的长效G-CSF,这为患者尽早预防、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治疗依从性提供了坚实保障,极大提升了临床便利性。

消化道肿瘤领域,另一项研究同样填补了重要空白,该研究是国内首个针对接受中/高危风险双周化疗方案的消化道肿瘤人群,进行长效G-CSF预防性给药的前瞻性、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3]。数据显示,在289个FN中/高风险的双周化疗周期中,预防性应用硫培非格司亭后,3/4级CIN发生率仅为6.2%,4级CIN发生率为2.4%,而FN发生率更是低至0.3%。这些优异的数据,强有力地证实了硫培非格司亭在预防重度CIN和FN中的卓越价值,显著增强了我国在该领域预防性使用长效G-CSF的循证信心。

研究成果指导临床精准用药,与指南相辅相成

这些高质量的本土研究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意义。首先,它们为指南中“对中高危风险人群进行一级预防”等核心推荐提供了直接、可靠的用药依据,让指南的推荐不再是空中楼阁。其次,研究证实的优异疗效、良好安全性,以及“24小时”给药的便利性,都为临床医生在遵循指南进行“精准化”和“全程化”管理时,选择长效G-CSF(如硫培非格司亭)提供了更多信心和强有力的武器。

可以说,高质量的真实世界研究是临床指南的血肉,它让指南的骨架变得丰满而充满活力。只有将高级别的循证证据与权威的指南建议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最终让我们广大的肿瘤患者从中实现最大化的临床获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肿瘤治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南 [M]. 2025.
[2] QIN S, SHI Y, FU P, et al. Mecapegfilgrastim prophylaxis for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non-myeloid malignancies: A Chinese nationwide real-world study [J]. BMC Cancer, 2025, 25(1): 742.
[3] ZHENG M, WEN X, SU L. Prophylactic administration of mecapegfilgrastim after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lymphoma [J]. Ann Palliat Med, 2021, 10(12): 12055-6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Olivia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评论
07月14日
吴耀禄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 普通外科
硫培非格司亭也成为国内首个在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可在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给药结束24小时后使用”的长效G-CSF,这为患者尽早预防、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治疗依从性提供了坚实保障,极大提升了临床便利性。
07月12日
韩宪春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 肿瘤内科
化疗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是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常见血液学毒性,其并发症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不仅可能导致治疗延迟或剂量降低,影响长期疗效,严重时更会引发感染,危及患者生命。
07月11日
马利平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放疗科
新版指南的更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早期、更精准地识别CIN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