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转化治疗,为Ⅲb期肝癌患者博得手术机会并带来生存获益

07月0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根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原发性肝癌发病人数36.77万,位列癌症新发病人数第4位,发病率位列第5位;2022年因原发性肝癌死亡人数31.65万,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位列第2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根治性治疗仍是肝癌实现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肝癌(CNLC Ⅰa期、Ⅰb期和Ⅱa期)首选手术切除、局部消融等根治性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可>5年。约64%的中国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于中晚期(CNLC Ⅱb期、Ⅲa期和Ⅲb期 )[2]。此类患者预后差,虽有部分患者仍能从手术切除中获益,但绝大多数患者已不适合首选手术切除,需通过转化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方式,以进一步提高远期生存率。此次报道一例原发性肝癌(CNLC Ⅲb期)患者应用SCT-I10A(菲诺利单抗)联合SCT510(贝伐珠单抗)后成功转化治疗的病例。

本期特邀专家——王  涛 教授

王  涛 教授
宝鸡市中心医院

宝鸡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肿瘤防治联盟宝鸡联盟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第三届肝胆胰脾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肝胆胰肿瘤专业委员会肝癌学组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腹膜后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期特邀点评专家——陆宏伟 教授

陆宏伟 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性肠梗阻中国协作组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MDT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老年病学会肝胆胰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患者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男,48岁。

现病史:患者于2021年12月21日因“上腹胀痛”就诊,上腹部MSCT平扫+增强扫描示:1.脾大;肝、胆、胰未见明显异常;2.肝胃间隙恶性占位性病变,多考虑来源肝右后叶,与肝脏、胃窦、十二指肠分界不清晰,腹腔腹膜增厚、部分呈结节状改变,考虑腹膜转移。门诊以“肝占位”收入院。

既往史:1994年前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2006年发现“乙型肝炎”,2021年11月开始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1片/次,1次/天;2016年前发现“高血压病”,血压最高148/110mmHg,未规律服用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不详。

查体:PS评分:1分。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压痛,可触及10cm*8cm包块,质硬,不能活动,肠鸣音可。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2000.00ng/ml,HBV-DNA 1.65E+02 IU/ml。

上腹部CT平扫+增强提示:结节性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症;肝右叶占位性病变(11.6cm*10.5cm*13.5cm),符合原发性肝癌表现(病变主体突出于肝轮廓外,与邻近胃窦、胆囊底部及空肠分界不清,病变区周围腹膜增厚,周围及肝门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肝右后叶弱强化病变,考虑转移瘤;副脾(图1)。

图1.png

图1. 上腹部CT检查(2021年12月)

初步诊断:

原发性肝癌(Ⅲb期,C期)

病毒性肝炎乙型活动性肝硬化(代偿期)

高血压病3级 很高危组

诊疗经过

● 转化治疗

患者及家属决定选择药物试验,予以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7周期。

2022年5月进行复查:

实验室检查,提示:AFP 14.93ng/ml,HBV-DNA<100IU/ml。

上腹部CT检查,提示:(较2021年12月)相比,结节性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大、门静脉增宽);肝右叶占位性病变(6.7cm*7.5cm*8.1cm),病灶较前缩小;肝右后叶病灶,较前范围缩小;肝门部、腹腔及腹膜后多发增大淋巴结,部分较前缩小(图2)。

疗效评价:部分缓解(PR)。

图2.png

图2. 上腹部CT(2022年5月)

手术治疗

患者于2022年8月3日行腹腔镜下肝肿瘤切除术。

术后病理提示:(部分肝组织及肝脏肿瘤、胆囊)切除标本:送检肝组织,其内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局部坏死呈结节状,坏死区局灶见钙化及胆色素,未见活体细胞,坏死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伴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周围肝组织呈结节性肝硬化改变。切缘未见肿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周围肝组织:HBSAg(+),HBcAg(-)。

术后定期随访至今。

专家点评

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转化治疗,助力中晚期肝癌实现根治性手术切除

肝细胞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传统的治疗选择有限,预后往往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带来了新曙光。尤其是靶免联合已成为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为肝癌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突破,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IMbrave 150研究)、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类似物(IBI305)(ORIENT-32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CARES-310研究)、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SCT-I10A-C301)。其中,菲诺利单抗(SCT-I10A)是神州细胞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PD-1 IgG4型单克隆抗体,临床前研究表明,菲诺利单抗可高效激活T细胞,抑瘤效果佳。

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SCT-I10A-C301研究是一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徐建明教授牵头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Ⅲ期临床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组相较于索拉非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和中位总生存期(mOS)均可显著延长(mPFS:7.1个月 vs 2.9个月,HR=0.50,P<0.0001),(mOS : 22.1个月 vs 14.2个月,HR=0.60,P=0.0008),达到了PFS和OS双终点。此外,客观缓解率(ORR)提升了近7倍(32.8% vs 4.3%,P<0.0001),这意味着接受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有近1/3实现了肿瘤客观缓解;疾病控制率(DCR)显著提升(78.6% vs 60.3%,P=0.0002),显示该靶免联合疗法能够更好地控制疾病进展。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可进一步增强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与依从性。

基于该靶免联合方案出色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获《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晚期肝癌一线治疗最高级别证据(1A类)Ⅱ级推荐,为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推动了肝癌治疗领域的进步。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已于2025年2月25日正式获NMPA批准用于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癌患者,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案的疗效,可为更多晚期肝癌患者带来生存希望。

该病例患者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Ⅲb期,C期),通常已失去直接手术的机会,但通过临床试验尝试应用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显著缩瘤,实现了PR。这一结果不仅为患者争取到了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也验证了免疫联合靶向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中的潜在价值。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几乎完全坏死,进一步证实了菲诺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转化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此案例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后续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郑荣寿, 陈茹, 韩冰峰, 等.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3):221-231.
[2].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转化治疗协作组. 原发性肝癌转化及围手术期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4, 23(4): 492-513.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古木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