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杨如松教授:解读可切除NSCLC中新辅助治疗的价值,畅谈肺癌外科发展趋势

06月28日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6月14日,第六届南京大学肺部肿瘤金陵会议在南京圆满落幕。本次盛会汇聚了众多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和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与临床经验。会议期间,肿瘤资讯特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杨如松教授,就肺癌外科治疗的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杨如松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南京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江苏省抗癌协会理事
江苏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长三角胸外科联盟副主席、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外科分会全国常委
临床肺科杂志、中国临床研究杂志、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
在江苏省最早开展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华东地区最早开展自主呼吸麻醉下胸外科手术,在全国最早开展荧光胸腔镜肺段切除手术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近40篇,所发论文曾被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CA所引用
获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江苏省抗癌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一)、江苏省卫健委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新辅助治疗:实现不可切除到可切除的转化

杨如松教授: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是肺癌治疗的应有之义。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晚期肺癌中的成功应用,新辅助治疗(包括新辅助靶向和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或潜在可切除肺癌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无论是已有的临床试验数据,还是我们当前广泛的临床实践,都证实了新辅助治疗的有效性。通过术前治疗,患者的肿瘤体积显著缩小,淋巴结退缩,从而使肺门血管的解剖结构更加清晰,手术操作也因此变得相对容易。这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完全切除率,确保了手术的彻底性,更有望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

关于可切除与不可切除的界定,虽然存在客观标准,但不同医生的判断和掌握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这与个人的手术技术水平相关。通常而言,如果一台手术能够实现完整的肺叶切除,并能彻底清扫各组淋巴结,我们便认为其是“可切除”的。然而,若患者存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多站融合)、肺门血管受肿瘤侵犯或包绕、气管隆实侵犯或者(壁层)胸膜侵犯等情况,则可能被界定为“不可切除”或“潜在可切除”。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可以通过新辅助治疗将其转变为“可切除”。因此,“不可切除”与“可切除”之间并非绝对,而是可以通过转化治疗实现相互转换。

肺癌外科的未来:

迈向更精准、更智能的超微创时代

杨如松教授: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肺癌外科已全面进入微创时代,并正朝着“超微创”的方向演进。未来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首先,各类经皮穿刺技术将在未来几年内不断涌现,用于处理早期肺癌。这包括经皮穿刺的消融、冷冻,经皮穿刺结节切除也可能通过超微创方式实现。

其次,早期肺癌的精准定位技术将是另一大发展方向。借助人工智能(AI)或更精准的定位方法,我们能够实现对病灶的精准、无创定位,从而指导手术的精确实施。

第三,机器人手术将朝着更远程、更精准、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一些公司和医院正在联合研发完全由机器人自主操作的手术系统。这类手术在详尽的术前规划和人工智能引导下进行,无需人工实时干预,是外科手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最后,对于局部晚期肺癌的治疗,随着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的不断迭代,治疗效果将持续提升。这将使得许多过去被认为是局部晚期潜在可切除甚至不可切除的患者,通过转化治疗获得手术机会,从而显著改善其远期生存。面对这一趋势,外科医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拥抱变革,不断提升自身的手术技术。因为这类转化手术在理念、技术、流程及解决方案上均与早期肺癌手术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我们投入更多关注与研究。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小编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