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创新驱动未来,技术变革与企业责任共筑肿瘤防治新格局

06月07日
整理:肿瘤资讯

肿瘤防治领域正经历以技术创新为引擎的深刻变革。从引领全球的免疫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到细胞治疗突破重塑临床研究范式,创新技术不断拓展着生命的边界。然而,技术的飞跃并非终点,如何肩负企业责任,让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命题。基于此,特邀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及恒瑞医药总裁、首席运营官冯佶女士围绕技术创新、临床管理和产业协作等议题,探讨了中国抗肿瘤药物从跟随创新到自主突破的发展路径。现将圆桌访谈重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抗肿瘤新药三大领域突破

免疫、ADC与细胞治疗的全球引领

李进教授

李进教授指出,中国生物制药作为人工智能、芯片之外的第三大经济支柱,近年取得显著突破。在免疫治疗领域,中国通过双抗/三抗技术实现“青出于蓝”的跨越——全球首个PD-1/VEGF、PD-1/CD3及PD-1/CTLA-4双抗由中国企业推向临床。以恒瑞为代表的创新制药企业产品不仅引起国际关注,更切实提升患者生存获益,形成全球引领态势。

ADC药物与细胞治疗领域同样展现了中国创新的强大动能。中国在HER2、Claudin 18.2和Nectin-4等靶点ADC药物研发中处于全球最前沿,Claudin 18.2领域全球领先的三个ADC项目皆由中国主导;恒瑞的HER2 ADC凭借创新载荷MMAF成功突破伊立替康耐药难题,疗效获得验证[1]。与此同时,在马军教授等专家的推动下,中国细胞治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CD19、CD20、CD22及骨髓瘤CAR-T疗法上引领全球。并且目前中国药品的上市产品数量居全球首位,完成了从“仿制”到“仿创”再到“创新”的三级跨越。这三大领域的系统性突破,正有力推动中国迈向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的领军地位。

AI驱动临床研究变革,支付机制亟待创新

李进教授

李进教授指出,中国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正经历关键转型。本土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前沿研发,为学者和机构创造了重要机遇,但也需应对理念融合与一期临床探索的新挑战。他以所在医院实践为例,展示了AI技术的变革力量。本院开发的全流程人工智能平台,已实现从方案设计到数据分析的自动化,显著降低人力成本;系统升级后,AI更能实时匹配患者入组标准,极大提升研究效率。AI与临床研究的深度融合,正成为中国医学研究效率跃升的核心驱动力。

面对创新生态构建,李进教授强调亟需支付机制创新。他指出当前体系存在矛盾——既要严控医保支出,又限制患者自费支付,挤压了企业赖以创新的合理利润空间。他提出构建“基础医保+商保补充+患者自付”的多元支付体系,旨在保障患者可及性的同时维持企业创新动能,最终实现“低价不低质”的可持续目标,并呼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精准支持生物制药产业长远发展。

构建肿瘤慢性病全路径管理

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尊严

马军教授

当前,创新药物正深刻变革肿瘤诊疗,全周期管理模式日益重要,院内精准治疗与院外延续护理的融合重塑着患者管理。全球年新发肿瘤约2200万例,死亡约1100万,中国约占四分之一[2,3]马军教授指出,部分肿瘤如血液瘤、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已可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进行慢性病管理。他强调,肿瘤管理的核心目标不一定是彻底治愈,而是保障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生活,这需要实施贯穿始终的“全路径管理”——即从患者确诊起,由医生、护理、康复、心理等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提供全程支持。以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为例,通过终身规范治疗和多学科团队的联合干预,患者可实现长期无病且高质量的生存。


马军教授介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已建立了肿瘤全程管理体系和指南,并与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深度合作。在秦叔逵教授、李进教授、马军教授于金明院士等专家的牵头下,组建了覆盖全国的肿瘤全程管理协作团队,致力于将这一模式推广至基层。面对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沉重的肿瘤负担,高效落地全路径管理至关重要。马军教授提出,需借助AI、互联网、医联体等技术手段,并践行“医患一家、医药一家、医政一家”的三位一体理念,其根本宗旨是“一切为了病人”,力求对可治愈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对近半数无法治愈的患者则实施慢性病式的长期关怀与管理,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尊严,这也是CSCO成立28年来的核心使命。

支持治疗体系革新,保障肿瘤患者高质量生存

马军教授

当前肿瘤治疗进入精准化与个体化时代,支持治疗体系面临新挑战与新机遇。马军教授介绍,CSCO设有专门的支持与全程管理委员会,以应对免疫治疗、ADC、细胞治疗等创新疗法带来的复杂毒副作用管理需求。在血液毒性管理领域取得关键突破:高效升白药如国产创新药硫培非格司亭可显著降低白细胞减少风险[4];迭代升级的止吐药有效控制消化道症状;针对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生成素(TPO)类药物及新型激动剂如恒瑞的海曲泊帕提供了有力解决方案[5]


马军教授强调支持治疗对患者全程管理至关重要。除血液毒性管理外,CSCO与卫健委共同推动的“无痛病房”项目已覆盖全国多家机构,大幅改善患者疼痛控制。同时,针对肿瘤消耗特性,综合营养支持方案日益完善。马军教授指出,现代肿瘤治疗中,抗肿瘤治疗与支持治疗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最终实现“让患者活得更长、生活质量如常人”的核心目标。

恒瑞医药创新管线深度布局

全球竞争力加速构建

冯佶女士

恒瑞医药总裁、首席运营官冯佶女士表示,公司深耕抗肿瘤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了覆盖肿瘤治疗全领域的创新管线。从首仿药到原创药,从单抗到ADC,恒瑞致力于提供更多创新治疗方案。目前管线覆盖激酶抑制剂、ADC、肿瘤免疫、激素受体调控、支持治疗等广泛研究领域,针对多靶点,深耕组合序贯疗法。公司已获批13款抗肿瘤创新药,累计服务近300万中国患者,其中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成为国内重要免疫治疗选择。

冯佶总裁强调,恒瑞聚焦未满足需求和前沿靶点突破。除HER2、PD-L1等成熟靶点外,也在积极布局新靶点面向全球竞争,恒瑞正加速向“全球创新”转型,其自主研发的HER2 ADC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单抗在源头设计实现差异化创新,已在肺癌、乳腺癌等领域有8项适应症获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认定,彰显多瘤种临床价值。

恒瑞与CSCO合作深化产学研医融合

共筑创新药国际舞台

冯佶女士

冯佶总裁表示,在肿瘤防治迈向精准化、个体化的新时代,恒瑞与CSCO的合作始终以解决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核心。双方建立了“双向需求转化机制”,一方面,通过CSCO的全球临床调研精准捕捉基层需求;另一方面,恒瑞将实验室发现的新靶点/机制提交CSCO专家认证,确保研发管线深度契合临床痛点。在提升药物可及性方面,恒瑞积极参与CSCO临床指南制定,推动新产品纳入规范治疗路径,并联合开展覆盖多省市的临床应用培训,同时搭建真实世界数据共享平台助力医保决策。这种从指南制定、培训到医保准入的全链条协作,显著加速了创新药临床应用。

冯佶总裁强调,未来恒瑞将深化与CSCO“需求共研、数据共享、标准共建”的合作模式。关键举措是依托CSCO国际影响力,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等顶级学术会议发起“中国创新药卫星会”,向全球展示中国肿瘤治疗方案。恒瑞坚信,唯有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才能让中国原创新药惠及本土患者的同时,在全球医药格局中提升影响力

结语

总之,中国抗肿瘤创新药的可持续发展需构建多方协同体系,通过深化AI技术与临床研究的融合提升转化效率,依托肿瘤慢性病全程管理模式优化患者照护质量,建立创新导向的医保价值评估与多元支付机制保障产业动能。在产学研医深度协作框架下,以企业国际化布局为支点,以临床需求驱动的研发为核心,加速具有显著治疗优势的创新成果惠及国内外患者群体,最终实现中国抗肿瘤医药产业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Li Z, Song Z, Hong W, et al. SHR-A1811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n advanced HER2-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1/2 study.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4;9(1):182. Published 2024 Jul 15.
[2]Filho AM, Laversanne M, Ferlay J, et al. The GLOBOCAN 2022 cancer estimates: Data sources, methods, and a snapshot of the cancer burden worldwide. Int J Cancer. 2024 Dec 17.
[3]Bray F, Laversanne M, 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4;74(3):229-263.
[4]Mao C, He Y, Xu N, et.al.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non-interventional real-world study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mecapegfilgrastim in preventing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Immun Inflamm Dis. 2024 Aug;12(8):e1348.
[5]Qin S, Wang Y, Yao J, et al. Hetrombopag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 study. Ther Adv Med Oncol. 2024 Jun 14;16:17588359241260985.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