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CSCO指南更新与规范化诊疗并进,群英荟萃共绘CTIT与CIN诊疗新蓝图

04月28日
整理:肿瘤资讯

肿瘤治疗相关血液学毒性管理是肿瘤治疗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和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CIN)严重影响治疗和患者预后,抗肿瘤治疗手段的丰富进一步加剧了复杂性和管理难度。近年来,新型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如海曲泊帕为CTIT的管理提供了新方向,继海曲泊帕成为《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2023版)》中唯一获得治疗和二级预防II级推荐(2A类)的TPO-RA后1,被《CSCO CTIT诊疗指南(2025版)》再度更新了其7.5mg/d的推荐用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指导。基于此,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胡毅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和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大鹏教授聚焦指南更新和CTIT、CIN的管理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为优化肿瘤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启示。

作为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CTIT和CIN不仅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其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请您结合自己的相关领域诊疗经验谈谈CTIT和CIN的管理现状?

胡毅教授

在化疗时代,骨髓毒性是限制药物使用及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CTIT和CIN尤为常见且更具挑战性。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用药中断,且其下降后难以回升,进而影响患者后续治疗计划,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出血事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鉴于化疗在肿瘤治疗中的长期主导地位,且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等逐渐应用于临床,CTIT和CIN难题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有效、规范地防治骨髓毒性是提升整体治疗效率和患者获益的关键。

目前,NCCN、CSCO等多部国内外权威指南均对CTIT和CIN的防治提出了明确建议。在指南指导下进行规范用药,有助于降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生存获益。具体而言,针对CIN的管理,临床已有较为成熟的应对策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已应用多年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长效G-CSF如硫培非格司亭的出现,简化了CIN的管理流程,使得基层医院亦能较好地进行管理。然而,CTIT依然是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尽管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等药物问世多年,但整体疗效有限2。近年来,TPO-RA类药物如海曲泊帕等逐步应用于临床并显示出更佳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CTIT的治疗困境。针对CTIT,临床需坚持以规范、合理用药为原则,严格遵循指南推荐。同时,期待未来有更多针对血小板减少的新药问世,并开展更多联合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提升患者获益。

张小田教授

消化道肿瘤在全球肿瘤发病和死亡排行榜上多年居于前列3。在中国,受国情及地区文化差异影响,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新药研发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患者临床疗效提高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产生不良反应,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其中,CTIT的预防和治疗对抗肿瘤治疗至关重要。在CTIT预防方面,目前CTIT的一级预防尚缺乏明确的证据,其适用人群、时机及最佳给药方式也尚未明确。而CTIT的二级预防较为明确,主要是针对上一个化疗周期发生过≥3级的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以及发生2级血小板减少但同时伴有出血高风险因素的患者1。另外,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化疗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CIN是应用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事件和剂量限制性毒性,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直接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而临床常用的双周化疗方案通常含铂类或伊立替康,均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中高危风险方案。因此,有效预防和管理CIN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同样重要。

李大鹏教授

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子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和子宫体恶性肿瘤三大类,手术、放疗和化疗是妇科恶性肿瘤的三大经典治疗方法,其中化疗更是在综合治疗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常见的治疗方案是顺铂或卡铂联合紫杉醇。而血液学毒性是铂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并且在铂类药物化疗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与贫血等。CIN是铂类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卡铂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高达85%4。与此同时,CIN的发生还可能进一步引起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不仅降低患者预期治疗效果甚至缩短患者生存时间。目前国内外多部权威指南与共识一致推荐使用G-CSF类药物进行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期间CIN及FN的管理。临床上对于CIN及FN的预防主要可分为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最常用的是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未能得到充分重视。此外,妇科肿瘤患者常发生的血液学毒性也包括CTIT,尤其是放疗与化疗联合应用时,CTIT的发生率可能增加至单纯放疗的4.5倍5。此外,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抗肿瘤药物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这些药物引发的CTIT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需关注的是,在院外管理方面,部分患者未做好血常规的监测(至少保证每周一次甚至每周两次的监测频率),导致CTIT没有被及时发现并进行及时干预,造成不良后果,影响后续抗肿瘤治疗;已发生CTIT的部分患者,出院之后可能因为注射药物使用不便利,无法频繁往返医院,依从性较差,未定期用药,导致后续抗肿瘤治疗无法进行。

《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2025版)》正式发布,《指南》更新了对TPO-RA类药物海曲泊帕7.5mg/d的推荐给药剂量,能否请您介绍该推荐的纳入依据?您认为海曲泊帕在您相关领域的CTIT中的应用价值如何?

李大鹏教授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CTIT作为影响患者治疗连续性和生存预后的重要问题已得到进一步重视。国内外肿瘤领域对CTIT的治疗积极展开探索,其中以海曲泊帕为代表的TPO-RA被证实有良好的升血小板作用。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口服、小分子、非肽类TPO-RA,海曲泊帕兼具疗效、安全性和便利性。海曲泊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期注册临床研究显示,海曲泊帕(起始剂量7.5mg/d)可快速恢复血小板水平,14天内89.3%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X109/L,且恢复时间快,较安慰剂组显著缩短5.5天(7.5天 vs 13.0天)6。基于这一数据的公布,海曲泊帕成为我国首个取得CTIT注册临床研究阳性结果的TPO-RA,成为2023版《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中唯一II级推荐(2A类)用于治疗及预防CTIT的TPO-RA,并在2025版CSCO指南中更新了海曲泊帕的用药方法和7.5mg/d的推荐给药剂量。

针对妇瘤同步放化疗患者,真实世界数据显示,接受海曲泊帕单药或联合其他升板药物的治疗后,7天内的治疗有效率为69.6%(16/23),14天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23/23)7。另一项单中心、单臂前瞻性研究采用化疗后海曲泊帕给药10天的二级预防策略,有效降低了妇科肿瘤CTIT的复发率8。另外,海曲泊帕治疗CTIT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已经完成入组,有望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海曲泊帕在CTIT中的临床应用。

整体来看,随着TPO-RA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经验不断积累,CTIT的治疗策略正逐步迈向规范化与精准化,但临床上患者的个体化用药需求仍待解决。或需进一步完善基于肝功能、化疗方案风险分层及生物标志物的精准个体化治疗体系。此外,难治性CTIT的管理、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监测仍是临床痛点。未来,CTIT全周期管理的需求将给临床带来挑战,目标不仅是提升血小板计数,而是进一步提升肿瘤患者的治疗连续性与生存质量。

随着《指南》逐年更新,CTIT的治疗理念及管理也更加趋于完善和规范,传统的CIT成为了今天的CTIT,请您谈谈在新药频出的今天,如何对CTIT患者更好地进行全病程管理?

胡毅教授

鉴于当前治疗手段不断拓展,涵盖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ADC以及与放疗的结合等多种治疗方式,血小板减少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采取以下策略以应对这一问题:首先是规避联合用药风险。在治疗策略制定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组合可能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问题,避免同时使用易引发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其次是及时干预血小板减少。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的趋势,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发展为重度CTIT,避免后续治疗难题。最后是联合治疗策略的应用。针对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考虑采取综合治疗,包括传统rhTPO、IL-11及新型TPO-RA类药物的联合以及必要时的新鲜血小板输注。需注意,非新鲜血小板易引发血小板抗体。目前,相关指南已对CTIT的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建议,结合临床经验,新型TPO-RA类药物与TPO的联合应用在部分难治性患者中已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未来,我们期待基于基础理论的突破进一步开发出新型药物,从根本上解决血小板减少的问题。

张小田教授

CTIT的全病程管理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院内和院外的管理等。首先,临床医生应注重CTIT的鉴别诊断。诊断明确后,根据患者的抗肿瘤方案和剂量、既往的出血史、血小板下降情况评估出血风险,并对CTIT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其次,应根据CTIT严重程度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抗肿瘤治疗,同时纠正其他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如使用TPO-RA提升血小板计数。另外,肿瘤治疗多在日间病房或门诊进行,院内观察时间短,CTIT更多发生于患者出院后。除了要关注发生在院内的血小板降低,院外CTIT的管理也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院外管理包含诸多需求,需得到临床医生、护理团队及个案管理团队的指导,涵盖营养、心理等多个方面。此外,尽管可通过血常规检查监测CTIT和CIN,但院外患者难以每日检测血常规。因此,需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教育与症状普及,指导其记录CTIT的临床表现,以早期发现CTIT,及时干预。避免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出血事件,保障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综上所述,CTIT的管理需临床的高度重视,实施二级预防,加强院外监测,并将CTIT的管理与抗肿瘤药物的剂量调整和管理相结合,实现对不良事件的全程管理,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展望抗肿瘤治疗相关血液学不良反应的临床管理,海曲泊帕和硫培非格司亭分别作为新型TPO-RA和长效G-CSF药物的优秀代表,请您谈谈有哪些探索方向值得深入挖掘以进一步完善CTIT和CIN的规范化诊疗,提升患者获益?

胡毅教授

在肿瘤治疗中,CIN和CTIT是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对于CIN,长效G-CSF的出现为预防重度CIN和FN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CTIT,新一代药物如海曲泊帕等TPO-RA类药物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未来,如何更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仍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通过更多临床研究探索更优的治疗策略。当前肿瘤治疗已形成多学科协作(MDT)的常规模式,尤其在肿瘤学部等综合诊疗科室中,肿瘤科、血液科、感染科、呼吸科、护理团队及药学专家等跨学科团队已呈现深度融合的趋势,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未来,新药研发仍是解决CTIT等治疗难题的关键方向之一。若CTIT治疗能实现能够达到目前CIN管理的水平,将极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肿瘤治疗的整体疗效和安全性。

张小田教授

在肿瘤支持治疗领域,海曲泊帕与硫培非格司亭等创新药物的应用已显著改善CTIT与CIN的管理,其重要性随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而愈发凸显。当前,临床治疗已摒弃了过去“重治疗、轻支持”的传统观念,而是将支持治疗视为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临床实践中仍面临早期预防理念不足、治疗不规范及患者教育滞后等挑战,导致治疗不足与过度干预的现象并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依托CSCO诊疗指南推动全周期规范化诊疗的落地,强化多学科协作模式,并借助卫生经济政策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院外实时监测与早期干预,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CTIT和CIN虽是肿瘤支持治疗中的小环节,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进一步探索海曲泊帕联合rhTPO或IL-11的CTIT治疗方案、优化硫培非格司亭在CIN预防中的个体化方案。以这一环节为突破口,建立中国肿瘤支持治疗全流程管理的概念,不仅有助于支持治疗学科体系的建设,还能通过优化支持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节省卫生经济资源。我们期待指南的更新与时俱进,新药的研发不断推陈出新,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支持保障,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经济性的治疗选择。

李大鹏教授

展望未来,随着对肿瘤支持治疗认知的加深、学科精细化以及基础研究的深入,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是推广规范化诊疗。随着规范化临床诊疗的积极推进,每年CSCO诊疗指南在不断更新,并从上至下、全程全周期地落地实施,争取让各地区的患者都能获得科学、规范、有效的治疗,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接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另外,需注重患者教育。建议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科普宣教,增强对血液毒性的预防意识,并在院外随访时要求患者定期复查血常规,以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共同保障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最后,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疾病预测、个性化治疗计划制定和疗效评估。相信我国肿瘤支持治疗将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实现飞跃式发展,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福祉。

专家简介

胡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主任

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军肿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试验药理基地肿瘤专业组负责人

呼吸肿瘤及内镜介入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中央保健先进个人

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解放军医学杂志 副主编

中华肿瘤杂志 编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老年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肿瘤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小细胞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小细胞肺癌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和黑色素瘤专委会 常务委员

世界内镜协会呼吸内镜协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JCO中文版肺癌专刊 执行主编

张小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副院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副院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 执行院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研方向:消化系统肿瘤(胃癌)防诊治一体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北京市“登峰”人才培养计划团队负责人
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理事胃癌专家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等
中国抗癌协会 理事 肿瘤信息化管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等
中国女医师协会 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 秘书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 胃癌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致力于推动我国胃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精准诊疗水平走向国际前沿,牵头临床研究推动10种药物/方案进入临床实践,获批专利10项;近5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AMA、Nature、Lancet、JCO等主刊/子刊发表文章33篇,总影响因子447分,单篇最高引用371次;撰写指南27项, 24项研究改写33项国内外指南。

李大鹏
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CACA)宫颈癌专委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近距离放射治疗专委会  常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妇科肿瘤学组 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近距离放疗分会 主任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 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妇科肿瘤学组 副组长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妇科肿瘤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为妇科恶性肿瘤临床与基础研究。致力于妇科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活检、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妇科各级微创手术、妇科恶性肿瘤精准放疗、靶向及免疫综合治疗等技术的应用研究。承担国家及省级科研立项、临床试验40余项。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2023.
2.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33):2579-2590.
3. Bray F, Laversanne M, 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4;74(3):229-263.
4. 铂类药物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J]. 今日药学,2019,29(9):577-586.
5. Sahin AB, Ocak B, Abakay CD, et al. Chemotherapy plus radiotherapy vs. radiotherapy alone in high-risk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rcinoma.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22;26(23):8959-8968.
6.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etrombopag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induced by concurrent or sequential chemoradiotherapy .2023 ESMO.Abstract FPN2100P.
7. Jinrong Wu,  Xiang Song. EXPLORATORY TRIAL OF HETROMBOPAG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INDUCED BY CHEMO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MALIGNANCIES. 2024 EHA. Abstract PB3319.
8. Miaofang Wu, Jing LI, Dongyan Wang,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ETROMBOPAG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GYNECOLOGICAL MALIGNANCIES: 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INGLE-ARM STUDY. 2024 EHA. Abstract PB3330.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Ashelin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