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ICML】白鸥教授:克服高危——含BTK抑制剂方案赋能B细胞淋巴瘤无化疗治疗新纪元

06月20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包含多种不同亚型。不同亚型的B细胞淋巴瘤在疾病进展速度、症状表现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以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药物的问世及广泛应用,为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泽布替尼凭借其卓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已成为B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强循证、长守护” 的优选方案。

第18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18 - ICML)于2025年6月17日至21日在瑞士卢加诺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会议期间,多项有关泽布替尼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对部分重要研究内容进行深入解读,详情如下。

从惰性到侵袭,双线告捷:B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飞速发展

白鸥教授:本届ICML大会为B细胞淋巴瘤诊疗领域带来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可谓硕果累累。我个人更为关注的是B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的最新动态。淋巴瘤的靶向治疗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靶向细胞表面特异性抗体,这类药物主要作用于淋巴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二是靶向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激酶抑制剂,这类抑制剂旨在阻断肿瘤细胞内部异常的信号传导通路;三是靶向表观遗传学修饰激酶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调控表观遗传学修饰过程中的关键酶来发挥抗肿瘤作用;四是靶向免疫微环境药物,其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在这四大方向中,我个人重点关注靶向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激酶抑制剂的进展,特别是其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告别化疗时代?ZR2方案开启老年DLBCL无化疗精准联合之路

白鸥教授:本届ICML大会在B细胞淋巴瘤领域,特别是针对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取得了重要突破。其中,在既往R2方案(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基础上,联合新型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形成的ZR2方案,其临床研究结果备受关注。

这项临床研究旨在评估ZR2方案在DLBCL老年、体弱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并与R-miniCHOP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入组的患者群体具备高危临床特征,其中66.2%的患者为对传统化疗敏感性较差的非生发中心(non-GCB)亚型;33.1%的患者存在公认预后不良指标的MYC/BCL2双表达;66.6%的患者为III-IV期晚期患者;62.0%的患者IPI评分高达3-5分,属于中高危和高危组。

考虑到DLBCL老年高危患者往往难以耐受标准剂量的化疗,这项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通过增加靶向治疗强度、降低化疗强度,甚至采用无化疗(Chemo-free)方案,是否能在这类患者中获得更优的临床疗效。这项头对头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ZR2方案组与R-miniCHOP方案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4.9%和52.1%。尽管数据差异看似不大,但在足够样本量的支持下,两者之间或可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另外,这项研究的结果再次印证了两点。首先,临床医生绝不能放弃对DLBCL老年患者的积极治疗;其次,无化疗方案或可获得与化疗联合治疗非劣效的结果,至少达到等效。这预示着未来ZR2方案有望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DLBCL老年患者。更重要的是,对于化疗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通过增加靶向治疗强度,亦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除了疗效的非劣效性(或等效性),本研究的另一大亮点在于ZR2方案优异的安全性与耐受性。由于老年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强度普遍不佳,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ZR2方案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且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显著降低,房颤、高血压等心血管不良反应和脱靶效应均得到良好控制。因此,该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望为老年DLBCL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SEQUOIA研究:泽布替尼为CLL/SLL高危患者描绘长期生存新蓝图

白鸥教授:除侵袭性淋巴瘤外,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中,我重点关注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相关内容。其中SEQUOIA研究的最新结果令人惊喜。SEQUOIA研究C组纳入了初治伴del(17p) CLL/S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泽布替尼单药进行治疗。该研究的亮点在于报告了长达5.5年(中位随访时间65.8个月)的长期随访结果。

首先,入组患者总缓解率(ORR)高达97.3%,显示出积极的疗效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泽布替尼单药治疗在60个月时,无进展生存(PFS)率达到72.2%,总生存(OS)率达到85.1%。更令人欣喜的是,在超过五年的随访期内,仍有62.2%的患者(约三分之二)持续接受泽布替尼治疗,这间接证明了其良好的耐受性。

SEQUOIA研究的设计旨在解决CLL治疗中的两个重要临床问题:一是遗传学高危因素,包括TP53突变和del(17p);二是长期服药患者的生活质量。SEQUOIA研究的五年随访结果有力地回答并部分克服了这些难题。此项研究结论指出,del(17p)患者队列所展现的PFS获益,与不含del(17p)的随机队列(A组)的获益持续保持一致。这明确证实,泽布替尼的持续给药有望克服del(17p)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不良预后因素,使高危患者获得与标准风险患者相当的长期疾病控制。

此次研究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依据,证实了新一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改善CLL/SLL特别是伴高危因素患者的预后和长期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期待能将泽布替尼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持续推广并深入探索其在侵袭性及惰性淋巴瘤治疗中的更多价值。

专家简历

白鸥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淋巴瘤专病联盟 负责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临床组 专家
CSCO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UCLI) 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青年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 淋巴瘤学组 副组长
吉林省健康管理委员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吉林省卫生系统拔尖人才
发表论文114篇,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5篇
获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课题子课题、省级课题45项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Cherry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