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递尿路上皮癌领域的前沿进展,深入探讨诊疗新策略与研究成果,提高中国医生尿路上皮癌诊疗水平,202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尿路上皮癌专委会年度学术会议于2025年5月18日在中国北京盛大召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何志嵩教授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本次会议还有众多尿路上皮癌领域的专家做了精彩报告,【肿瘤资讯】特此梳理本次会议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大会主席何志嵩教授、郭军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了尿路上皮癌诊疗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期待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多学科协作,共同攻克难题。随后,会议围绕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MIBC)、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IBC)、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学术专题以及局部晚期及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第一环节 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NMIBC)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朋教授分享了《NMIBC:高危人群指南推荐与新型治疗药物展望》,详细剖析了新兴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NMIBC占膀胱癌新诊断病例的75%左右,其中高危NMIBC患者占63%,约40%的高危患者会经历卡介苗(BCG)治疗失败。在BCG治疗后的窗口期内,存在多种保膀胱的治疗方案,但目前的治疗选择尚未充分满足患者需求。近年来,基因疗法、新型免疫疗法和溶瘤病毒等新治疗药物的出现,有望改变BCG无应答膀胱癌的治疗模式。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姚旭东教授汇报了《NMIBC:尿液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NMIBC的传统膀胱镜检查有创,但现有无创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运用尿液源性类器官去无创精准诊断和监测随访膀胱癌十分具有前景。目前,针对NMIBC尿液标志物的研究方向包括尿液中CircRNA、尿液菌群、尿液铜绿假单胞菌。无创精准诊断和监测的研究包括尿液源性类器官构建、尿液3D光谱指纹平台和智能居家检测系统的开发等。人工智能在膀胱癌无创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是目前诊断的趋势。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瓦斯里江・瓦哈甫教授阐述了《NMIBC:AI与新型显像技术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中的应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推荐在TURBT中使用增强成像技术(如蓝光膀胱镜BLC和窄带成像膀胱镜NBI)以提高肿瘤检出率。AI辅助膀胱镜检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在图像分析中实现帧级别分类、肿瘤定位和肿瘤分割,甚至数字染色以模拟BLC效果,有望克服现有膀胱镜检查的局限性,提高诊断准确性。未来的挑战在于数据标准化和临床工作流程的整合。
第二环节 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IBC)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聚焦《MIBC:围手术期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解读了前沿临床试验成果。MIBC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正在发展,MIBC的治疗,进入了术前治疗+手术+术后辅助治疗模式,不再是单纯的术后辅助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如维恩妥尤单抗(EV)和戈沙妥珠单抗(SG)在MIBC围手术期治疗中也展现潜力,特别是与PD-1单抗联合。未来的趋势是细分人群的个体化治疗,并探索保膀胱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益君教授探讨《MIBC:放疗是否仍为保膀胱治疗中的必要选择?》,引发对综合治疗模式的思考。三联综合治疗(TMT),即最大限度TURBT联合术后同步放化疗,是MIBC保留膀胱的公认方案。TMT联合免疫治疗显示出协同增效作用。然而,放疗可能引起尿路和肠道副作用。新型疗法(如ADC+IO)的出现提高了新辅助治疗的疗效,使得“去放疗”的保膀胱方案成为可能。如何精确筛选适合保留膀胱的患者,并结合基因突变和ctDNA等标志物进行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研究方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恺惟教授汇报了《MIBC:疾病快速进展于治疗抵抗的分子标志物研究》,为精准医疗提供依据。MIBC的预后与病理完全缓解(pCR)状态密切相关,新辅助治疗(NAC)后的pCR患者生存期更长。虽然以顺铂为基础的NAC方案是首选,但如何识别获益人群仍是挑战。分子分型、DNA损伤修复基因改变、免疫微环境特征和循环肿瘤DNA(ctDNA)等分子标记物在预测NAC疗效、监测疾病进展和指导辅助治疗方面显示出潜力。ctDNA在术后复发监测中具有早期预警价值。未来,ADC联合免疫治疗有望提高pCR率和预测性,ctDNA监测将为器官保留和治疗升级/降级提供参考。
第三环节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黄吉炜教授思考《UTUC:保留肾脏手术是否做为常规选择?》,权衡手术效果与肾脏功能保护。指南推荐低危UTUC患者进行保留肾脏手术(KSS),不同KSS手术相较于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手术,总体生存预后均无显著差异。远端高危UTUC患者,输尿管节段切除术与RNU生存预后相当,中上端高危UTUC患者,内镜下保肾复发率显著增高,优先选择RNU治疗。高危UTUC也可通过新型药物转化为低危UTUC,再进行保肾治疗,国内研究结果显示维迪西妥单抗(RC48)联合免疫保肾治疗在中国UTUC人群疗效积极,可作为高危UTUC保肾治疗新选择。未来的研究将探索ADC联合免疫治疗在高危UTUC保肾中的应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史艳侠教授分析《UTUC:辅助治疗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展望未来研究方向。UTUC患者诊断时多为晚期,辅助含铂方案化疗是标准治疗。但RNU术后常导致肾功能下降,限制辅助化疗使用。由于免疫治疗的获益不确定,寻找UTUC辅助免疫治疗优势人群具有必要性。使用ctDNA,尿液肿瘤DNA(utDNA),微小残留病灶(MRD)等分子诊断方法辅助判断复发风险有助于精准辅助治疗。新的辅助方案如ADC联合免疫,双免疗法,FGFR拮抗剂以及新辅助联合辅助治疗正在探索中,有望为UTUC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辅助治疗策略。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晋海教授讲解了《UTUC:RNU术后病理输尿管末端切缘阳性处理与预后》,助力临床实践优化。RNU术后输尿管远端切缘阳性(PSM)是UTUC治疗中常见问题,发生率受简化术式和内镜操作等因素影响。PSM显著增加术后膀胱内复发(IVR)和远处转移风险,并可能影响患者的癌症特异性生存。对于PSM的处理,包括术后补救手术、辅助局部化疗(如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和辅助全身化疗。辅助免疫治疗在UTUC亚组中证据不足,仍需进一步确证其疗效。辅助放疗可用于局部控制,但生存获益证据有限,可视为“替代或补充方案”。未来将通过改进手术技术、术中实时评估、MRD监测和新兴全身疗法来优化治疗。
学术专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田晓军教授深度解读《从全球到亚洲分析,EV - 302研究引领一线治疗新变革》。EV-302研究显示,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EV+P)作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相较于化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并使死亡风险降低了53% 。中位OS达到31.5个月,中位PFS达到12.5个月 。亚洲亚组分析显示,EV+P的生存获益和临床反应更为突出,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0%,死亡风险降低66% 。EV+P方案的客观缓解率(ORR)达72.2%(其中CR 38.9%),且安全性良好 。研究结果支持EV+P作为la/mUC患者的新一线标准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一平教授分享了《精准诊疗时代ADC保膀胱治疗策略及展望》。保膀胱治疗已经成为高危NMIBC及MIBC患者重要的治疗选择,现有的治疗方案标准不一、缺乏长期生存获益数据、无精准获益人群划分,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HER2在尿路上皮癌中高表达(IHC 1+/2+/3+高达80%),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提示HER2靶向治疗潜力。维迪西妥单抗(RC48)作为新型HER2-ADC,在极高危NMIBC和MIBC中显示出显著疗效和可控安全性,有望为HER2表达患者提供新的保膀胱方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崔建教授分享了《UC免疫治疗全程循证证据引发的科研思考》。UC是免疫治疗的“优势瘤种”,近年来免疫疗法在UC的治疗领域中开展了广泛的探索,但相似的免疫治疗药物在UC的治疗中呈现了不一致的循证结果。CheckMate274成为首个取得阳性结果的UC免疫辅助治疗研究。CheckMate 901实现UC一线免疫联合化疗的首次突破,首获PFS/OS双阳性结果,提供了多个维度的疗效数据,树立mUC一线治疗新标准。但是相似的免疫治疗药物在UC的治疗中呈现了不一致循证结果,可见“相似≠等效” ,卓越机制+科学循证是确保药物疗效的关键,也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虞巍教授介绍《双剑合璧KEYNOTE - A39研究:局部晚期及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新一线治疗方案》。尿路上皮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低,且部分患者对传统铂类化疗不耐受,存在未满足的治疗需求 。KEYNOTE-A39研究结果显示,EV+P显著延长了LA/mUC患者的总生存期(mOS达31.5个月)和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12.5个月),并提高了客观缓解率(ORR达68%)和完全缓解率(CR率达29.1%),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化疗组。因此,针对LA/mUC的治疗策略,EV+P作为新一线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四环节 局部晚期及转移性尿路上皮癌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崔传亮教授回顾《转移性尿路上皮癌药物治疗进展》,梳理临床用药新策略。尿路上皮癌系统治疗已从传统化疗进入免疫治疗和精准治疗时代 。一线治疗方面,免疫联合ADC成为标准治疗。EV+P在EV-302研究中显示出显著的OS和PFS获益,已成为全球和中国指南的一线优选方案。同时,如RC48-C016和DV-001研究也在ADC联合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二线及后线治疗选择多样,包括不同靶点的ADC药物(如RC48、DS-8201、EV和SG等),其中一些药物在经治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未来的治疗格局将进一步细化,精准选择患者和治疗方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继彦教授剖析《2024中国UC临床研究荟萃--与世界的差距》,探讨数据背后的意义。在国际研究中,UC治疗已进入免疫联和ADC时代。近年来,中国在UC临床研究数量上显著增长,已取得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多项口头报告,尤其在ADC和PD-1免疫治疗领域布局全面。中国研究特点包括敏锐把握ADC风口,以RC48为抓手全线布局,并持续探索PD-1免疫治疗。尽管取得进展,中国研究仍面临地区差异大、大样本高级别证据缺乏以及创新理念模式不足等挑战。然而,政策支持、患者资源、创新药企崛起、特色靶点和新靶点药物的开发,为中国UC研究提供了巨大机遇,有望在未来填补空白并形成中国特色。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寿建忠教授阐述《UC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及孤立转移的治疗策略》,提供临床应对思路。膀胱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LR)和寡转移(OM)是重要的临床问题,其预后较差。对于LR或OM,治疗策略包括全身系统治疗结合局部手术或放疗。尽管免疫疗法在mUC中取得成功,但在OM,特别是LR研究中的仍显不足。数项进行中的试验正致力于此领域评估。然而,现有研究多为回顾性单中心,缺乏前瞻性大样本数据,未来需加强该领域研究。
第五环节 尿路上皮癌新型诊断及治疗技术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何立儒教授分享了《尿路上皮癌放射治疗进展》。在保留膀胱TMT中,放疗是核心组成部分,与最大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和化疗联合,可实现高临床完全缓解率并长期保留膀胱。近年来,TMT的适应症有所放宽,不再严格要求完全TURBT。在免疫治疗,ADC等疗法的加持下,改良TMT的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进展期膀胱癌的围手术期治疗,辅助放疗联合化疗优于单纯辅助化疗。在转移期膀胱癌治疗中,放疗对寡转移患者有益,可延缓疾病进展,且在化疗后稳定的寡残留患者中,巩固放疗能改善预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康磊教授探讨了《尿路上皮癌新型核素显像与治疗技术》。尿路上皮癌发病率高,预后差异大,现有诊疗方法存在局限,特别是传统18F-FDG PET/CT在诊断中受泌尿系统干扰且特异性低,而SPECT功能单一。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通过研发新型靶向PET探针,如Nectin-4、Trop2、B7-H3和FAPI等,显著提升了诊断特异性和治疗精准性。诊疗一体化理念可实现“精准显像-靶向治疗”闭环,有望将尿路上皮癌诊疗从“经验性”向“精准化”转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郭刚教授阐述了《ctDNA检测对UC治疗的指导意义》。ctDNA检测在UC的预后评估、治疗监测和指导治疗决策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近年来,超敏感ctDNA技术正在发展,预计目前的检测方法在未来1-2年内将被超越。尽管ctDNA在指导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潜力,但其局限性包括术后早期时间点的敏感度不足、疾病局限于某些隐蔽部位以及缺乏大规模可重复验证。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其潜在价值依然巨大,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已将ctDNA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纳入治疗指导。
大会在热烈讨论与交流中结束,何志嵩教授、郭军教授作总结发言,期待将会议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为尿路上皮癌诊疗开辟新道路。此次会议促进了学术思想碰撞与融合,将推动我国尿路上皮癌诊疗迈向新台阶。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B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