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

【2025 EHA】夏忠军教授:探索新药时代高危MM的优化治疗策略,卡非佐米助力患者深度缓解和更长生存

06月19日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2025年6月12日~6月15日,第30届欧洲血液协会年会(EHA 2025)在意大利米兰盛大召开,来自全球的血液学专家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科研进展。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发病率约占血液恶性肿瘤的10%,是血液系统第二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其中,高危MM患者生存期短、易进展、预后极差,已成为骨髓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如以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卡非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已在高危MM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获益。本次2025 EHA大会上公布了多项高危MM治疗相关的研究进展,对此,【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忠军教授就高危MM的治疗目标、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深入解析,详情如下。

新药时代下的高危MM治疗目标:从“延长生存”迈向“功能性治愈”

夏忠军教授:根据现行定义,高危MM指在规范治疗的情况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MM患者总生存期(OS)<3年或未接受ASCT的MM患者OS<2年。通常包括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如del17p、t(4;14)、t(14;16)、1q+),以及ISS/R-ISS分期为Ⅲ期的患者群体。这类患者在传统方案下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显著短于标准风险患者,治疗缓解虽快但复发更早,疗效不持久。即使使用三联甚至四联方案并接受ASCT,高危患者的长期生存仍远低于标准风险人群,多数现有疗法无法完全克服其生物学恶性基础。

随着靶向治疗和细胞免疫治疗的发展,新一代免疫疗法(如BCMA/CD38/CD3双抗、CAR-T细胞疗法、ADC药物)为MM患者治疗带来深度缓解的可能性,已初步打破高危MM“无法逆转”的观念。这类新药具有机制差异性与“非交叉耐药”潜力,为高危患者后线甚至前线治疗提供新机会。因此,高危MM的治疗目标正从“延长生存”迈向“功能性治愈”:过去高危MM治疗目标是尽量延长PFS和OS;如今,借助高效深缓解方案和MRD监测手段,治疗目标正转向:尽早实现MRD阴性;延长MRD持续时间;探索固定疗程+免疫巩固+MRD引导停药/强化等创新路径。

当前高危MM的管理强调精准分层和动态评估,治疗重点转向全程管理和前移策略。强化初始治疗阶段尤为重要,推荐一线治疗即采用包含四药联合方案、CAR-T细胞疗法/双抗等强化治疗手段,同时持续维持治疗。随着双抗和CAR-T细胞疗法在前线治疗研究中的推进,未来可能建立全新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通过早期新药干预、持续治疗管理和生物标志物引导的个体化策略,高危MM患者有望获得更持久的疾病缓解和生存获益。

CONCEPT研究更新:基于卡非佐米的四药联合方案有望重塑高危MM一线治疗标准

夏忠军教授:目前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以CD38单抗和卡非佐米为基础的四药联合诱导方案已在新诊断MM(NDMM)中显示出了不俗的疗效。例如,CONCEPT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Ⅱ期研究,旨在评估卡非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KRd)+艾沙妥昔单抗(Isa)四药联合方案(Isa-KRd)在高危NDM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入组人群至少存在1种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CA)(del(17p)、t(4;14)、t(14;16)、1q21拷贝数≥3),且合并ISS Ⅱ/Ⅲ期。治疗方案包括Isa-KRd诱导(≥6周期)+ASCT(部分)+Isa-KRd巩固+Isa-R维持,全程强化治疗。

根据2025 EHA大会上的更新数据,该研究共纳入219例适合移植及26例不适合移植的NDMM患者。在可评估微小残留病灶(MRD)的209例患者中,巩固治疗后MRD阴性率高达73.2%(153/209)。进一步分析证实了不同细胞遗传学异常亚组均能获益。58.4%的患者达到MRD阴性且≥CR,86.8%的患者在任一时间点达到过MRD阴性。64.8%和40.6%的患者分别保持了≥1年和≥2年的持续MRD阴性。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适合移植患者的中位PFS为69.7个月,而中位OS尚未达到。对于不适合移植患者,中位随访60个月,中位PFS和中位OS均尚未达到。达到并维持在MRD阴性状态可带来显著的PFS获益(HR 0.16)。

完整的CONCEPT队列代表了迄今为止所报告的最大规模的前瞻性、高危NDMM患者队列。Isa-KRd方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MRD阴性率、持续MRD阴性率和生存结果,支持将Isa-KRd方案作为高危NDMM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此外,CONCEPT研究对高危NDMM未来治疗策略具有重要启示。一方面,高危MM的一线治疗应足量用药以加深缓解。Isa-KRd四药联合诱导方案正逐渐成为高危MM患者的“最佳初始治疗方案”之一,为后续ASCT、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奠定坚实的疾病控制基础。另一方面,应探索固定疗程+MRD监测+治疗调整的研究路径。Isa-KRd可作为MRD驱动治疗模型的理想起点,对于早期MRD阴性且持续阴性的患者,未来可考虑减少治疗强度或缩短持续治疗时间,实现“精准减负”;对于未达到MRD阴性的患者,则可延长维持治疗或叠加其他免疫治疗药物,有望进一步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疗效。CONCEPT研究的深缓解结果为高危患者带来“转危为安”的新可能,有望打破“高危即难治”的旧认知,推动高危NDMM向慢病管理甚至治愈的目标迈进。

EMN12研究长期随访结果公布:卡非佐米为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带来治疗新希望

夏忠军教授: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PCL)作为一种罕见且侵袭性强的浆细胞肿瘤,预后极差。EMN12/HOVON129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KRD方案用于pPCL一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纳入的是未经治疗的pPCL患者,并根据年龄及移植适应性进行分层分析,分别评估适合移植的年轻患者与不适合移植的老年患者的治疗结局。

本次EHA大会公布的EMN12/HOVON-129研究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中位PFS分别为15.4个月(年轻组)和13.3个月(老年组),相比历史报道(PFS仅6~9个月)已有显著提升。中位OS为24.7个月(两组相同),这一结果刷新了既往标准治疗方案[例如VCD/VD方案(长春地辛、环磷酰胺、地塞米松/长春地辛、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中仅12~14个月的生存记录。此外,诱导治疗后接受ASCT的患者取得了更佳的生存获益趋势,表明KRD方案联合ASCT为pPCL患者提供了治疗可能性。

基于EMN12/HOVON-129研究结果,KRd正在成为目前少有的、具有前瞻性支持的一线标准方案,同时适用于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显示出良好适配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探索更有效的联合方案。例如,在KRD方案的基础上,加入CD38单抗(如艾沙妥昔单抗)或BCMA靶向治疗(如特立妥单抗、CAR-T细胞治疗等),有望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缓解深度和长期生存率。此外,还可考虑在巩固治疗阶段引入MRD引导的治疗策略或维持治疗策略,以最大化患者的生存获益。

此外,推动pPCL的管理体系建设与患者临床试验参与具有重要意义。pPCL发病率较低且异质性强,样本积累困难,临床研究开展难度较大。KRD相关研究为制定标准化治疗路径和制定诊疗共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础。同时,鼓励患者在诊断初期参加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于提高诊疗疗效、一致性和长期生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展望:卡非佐米研究的临床启示与未来探索

夏忠军教授:卡非佐米作为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已在临床应用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目前,临床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在一线高危MM患者中早期应用卡非佐米,尤其是将其与现有的免疫调节剂、抗体药物或其他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进行联合,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并改善患者的PFS和OS。这无疑是卡非佐米在临床应用中值得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pPCL等罕见浆细胞疾病治疗领域,含卡非佐米的联合方案也已展现出显著优势。临床数据显示,与既往方案相比,含卡非佐米的方案不仅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总体缓解率,还能显著提升MRD阴性转化率,同时患者的PFS和OS也得到了相应改善。这些结果表明,卡非佐米在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潜力,值得在未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中持续关注和探索。

专家简历

夏忠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血液肿瘤科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学会老年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姑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UCOM联盟广东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肿瘤资讯-Mathilda
排版编辑:肿瘤资讯-王俊澔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